
【天涯】 一张名片,来自崮乡的邀约(书评)
这个暑假,我又重温了这本书。这本厚重而深邃地介绍崮乡和推介崮乡的书——《我在崮乡等你》。
我不是学者,也并非名人,只是一个正在阅读并被深深吸引和迷醉于本书的一名本土的读者。这本书让我对崮,对崮乡有了非常深刻和较为全面的认识。同为崮乡人,作为一名本土的读者,我应该向本书的作者王家安老师致以深深的崇敬和感谢。崇敬他用如此俊秀的笔墨写活了崮和崮乡,感谢他如此专注和郑重地推介了崮和崮乡。如果不是崮乡人,怎会如此了解崮乡?如果不是崮乡人,怎会对崮乡爱得如此深沉?
崮,一个自古就有,却是近几年才广泛进入大众视野的热词。崮乡,无疑就是崮集结成群的地方。崮乡的崮,也就是四周陡峭呈方顶的帽子形山,已经成为我国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卡斯特地貌并称的第五大岩石地貌类型。近年来,随着岱崮地貌景区的开发和崮乡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崮乡的怀抱,来欣赏和研究她独特的美。而这本书,无疑是目前最好的比较全面和全方位介绍崮乡的大书。
初读这本《我在崮乡等你》,是在王家安老师举行新书发布之时,崮乡的本土作家为庆贺而聚会,我有幸应邀出席并获赠此本作者亲笔题名的书。当时,王老师把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递到大家手中,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浏览目录和其中的个别篇章。王老师的文字本身就像惊鸿而舞的美女一般,任你随便翻开哪一章,随便打开某一页,只要你开始静静地阅读,便会沉醉其中,无法自拔。那日,宴会之后,我便开始了愉快地赏美之旅。厚厚的一本书读完之后,喜欢写文评和书评的我,竟未敢动一墨,书一字。因为我不知道,该用怎样华美可人的语言去评价这本书。读了他的书,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惭形秽。我说的自惭形秽,不仅是说语言之粗陋,而是说我的笔墨配不上他文章的广博和深邃,所以只能暂且搁浅歇笔。
再次阅读这本书,是在这个绿意葱茏,炎热也葱茏的盛夏。于每天的晨昏,躺在床上静静地阅读几页;或者于寂寥的午后和黄昏,去汩汩流淌的汶河边,于红荷盛开,蒹葭戚戚的湖畔,一边吹着柳丝摇曳的绿风,一边轻嗅慢慢弥散的荷香,一边惬意地赏读。那时光就变得静美起来,那炎热也渐次退却,不知所踪。
现在,当我再一次读完这本书,轻轻地合上,再轻轻地打开,再一遍遍去翻阅和流连,如同作别初恋的爱人一般难舍之时,我觉得我必须要写书评了。掩卷沉思,依然难以抑制心潮的激荡。思之,再思之,觉得这本书堪称崮乡旅游的一张最靓丽的名片,是崮乡向世人发出的真诚邀约。
关于这本书,我思忖再三,觉得有三个至美。
第一,语言至美。作者的文风温婉,词句华美。概括之,就是用拟人说话,用比喻流淌情感,用排比铺陈渲染景色。如果把一本书比作一个人,那么书品即人品。虽然说,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貌取人,但是良好的外貌绝对会提升一个人的素养。我们知道,美的内容更需要美的形式来支撑。作为一本书,其内容或绘景、或描情、或写人、或叙事。它的主题和情感当为书的灵魂,也就是书品。而这种美好的书品需要美好的语音这种形式来匹配和成就。
纵观这本书,精选散文七十七篇,分为春夏秋冬四卷。从《一路火红》的大年初一之年头开篇,最后止笔于大年三十之年尾的请《家堂》。文章以隽秀的笔墨尽态极妍和淋漓尽致地写美了崮乡的山川景色以及风土人情。
横看这本书,包罗崮乡万象。实难忘《舞动的春节》里那热闹的乡村大舞台;实难忘雨水节气的一滴水所引发的《一滴水的春汛》;实难忘春到崮乡时《梓河水暖鸭先知》中迫不及待下水试春的鸭群;实难忘那姿态秀美的《九顶八堡莲花崮》之崮群;实难忘那如美女裙边,舞台下摆缓缓流动的《暮春流苏一树雪》。这些都只是春天画卷中的几个篇章而已。作者写崮乡的山川景物,大到高耸的崮群,连绵的群山,一条浩荡的长河,一个钟灵的湖泊;小到一朵含羞的花,一棵沧桑的树,一轮中秋的明月,一盏非遗传承的八仙灯。每一事,每一物,每一人,每一情,每一景,都让人感觉到作者运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技巧,令人由衷赞叹和拍案称绝。
比如,读《初秋红荷艳》这篇文章,我真想把此文比作一位二八芳龄的少女,亭亭玉立于我的眼前,那么清新脱俗;而细审,则又如风华正茂的少妇。不,应该算是风华绝代的才女,情比文君,才比清照。我断不知道比喻荷花的大,可以说成大过了山西人吃面的大碗;比拟荷花的艳,可以说成艳过了西子湖畔浣纱女手中浣洗着的纱裙;比方荷叶的绿,可以说成绿过了黄宾虹笔下那化不开的春山。这样的比喻教人如何不欢喜?而且此文将江北最美乡村的荷花,与杨万里诗中“毕竟西湖六月中”的荷花和济南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的荷花以及才女李易安笔下的“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的荷花同框,极尽妖娆地让读者回味和想象不同地域、不同作品中荷花的魅力。
而同样是写花,写夏季的花,作者还有一篇名为《槐花香》的文章。文中写槐花的热情、奔放,就借助于排比,有了非凡的气势。而且还将槐花和桃花、梅花、牡丹花做了对比,写出了槐花清一色的白,亦是“惊为天人”。而它那洁白的芬芳亦是开得“惊天动地”。“白得纯洁,白得高贵,白得素雅”。这样的语言,留给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且感动到要流泪的地步。
又比如,阅读《龙泉漱玉》一文,让我感受最深的依然是作者写景的笔触和技巧。我鲜明地感到,作者具有一种超强的描情绘景的能力。他能把景物写活:写成喷薄的泉眼;写成流动的山溪和飞瀑;写成明净荡漾的湖水;写成波涛涌动的大江和海洋。他能把平常的景物写美:写成绿草茵茵的芳草地;写成茵茵芳草地上盛开的烂漫多彩的小野花;写成春天的姹紫嫣红;写成秋天的色彩斑斓;写成秦时的霁月;写成汉时的清风;写成温婉的唐诗;写成美艳的宋词。
作者不仅善用比喻和比拟等修辞,还善于引用,引用古诗词,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录、引用县志、引用历史典故、引用神话以及民间故事等。而文章的引经据典,不仅让读者得到全新的和不一样的艺术享受,而且也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让人觉得有典可寻,更显真实和可信。比如,在《楝花飘香迎立夏》一文中,其专业,精准的记述,也有赖于其恰当地引经据典。先生引古籍资料让读者了解了应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说花信风起于桃,止于楝花。这确实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通观作者的语言,或比喻、或比拟、或排比、或引经、或据典,那都是自然而然和水到渠成的,并非刻意雕饰或挖空心思迎合。他的语言是清新的,是流动的。时而像缓缓流淌的清澈的山间溪流,时而又如同浩浩汤汤流淌的大江大河中泛起的洁白的浪花。有时,他的语言又非常静美,宛如明月朗照下的一湖碧水;又如一湖碧水中亭亭净植的荷莲。时常亦觉得他的语言,是琴弦弹奏出来的音符和箫管合奏出来的乐音;又时常觉得他的语言,是月宫里嫦娥曼妙的华衣水袖;又如九天玄女长袖间盈盈撒落的芬芳的花瓣。有这么美的语言作为书本的载体,怎不叫人心生怜爱而沉醉不归?
第二,主题至美。不难想象,如此至美的语言,当然要烘托出一个至美的主题。正如我一直所认为,这本书就是一部较为全面描述崮乡山水风物和人情人文的小型教科书。其主题高端而深邃;其思想有来处,有去处;其文化教益于人,春风化雨。作者以娓娓的笔墨描崮乡的景,叙崮乡的事,写崮乡的风土,讴歌崮乡的人情,传播崮乡的文化。实为崮乡文化的名片,堪为崮乡游览的向导。
作者写崮乡的崮。文中有重点介绍的崮,比如卧龙崮、塌山、九顶八堡莲花崮群、马头崮、尧山寨、腾龙崮、乾山、云云山、水泉崮、大崮、南北岱崮、龙须崮、板崮等;也有简略记述甚至只提名字的崮。一切皆为主题服务,一切都那么详略得当。
书中第一篇文章,《一路红火》就是对崮乡和崮乡之崮的一个总体和全面的介绍。作者写了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与文友相邀去崮乡寻春。文中写道:沂蒙山区号称有七十二崮,只岱崮镇就独享三十六,可是崮乡的崮又岂止七十二座呢?他还形象地说这些崮就像一个个沂蒙山区的汉子,屹立天地之间,背负风霜雨雪;又如俊秀而淳朴的村姑,秉大地之厚德载物,滋养着崮乡的人们。是的,这些崮就是沂蒙山区人们的脊梁,代表着沂蒙精神。
同样,作者写崮乡的水。其笔触也瞄准了崮乡的河,崮乡的湖,崮乡的泉、以及崮乡的沟沟坎坎。先生重点写了滋养崮乡人的长河——汶河和梓河;也写了气势浩瀚的人工湖——云蒙湖;又写了掩在乾山之阳的孝泉和藏在龙泉寺的龙泉等,还写了孕育“水晶洞”“水晶宫”的岱崮村的一棚洞和洞中一滴水所带来的春汛。正如先生所言:崮乡的沟沟坎坎里,溪流如同毛细血管,勾勾连连,纵横交错,流入河,流入湖、流入下游的城市和乡村。是的,这些水就是崮乡的血脉,是崮乡人生生繁衍的源泉。
又同样,作者还写崮乡的庙宇,崮乡的风土、崮乡的习俗、崮乡的特产,崮乡的大集,崮乡的生态园、崮乡特别的手工艺以及非遗传承。这些都是组成崮乡的元素,共同组成了崮乡屹立于世间的丰碑。书中的那些人,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那些物,有传说的、没传说的;那些事,有典故的、没典故的。实在是囊括万象,而且万象巨细;亦实在是应有尽有,无所不有。实为展现崮乡生活画卷的一部《崮乡之上河图》。
美的主题,加上美的表现形式,堪称美轮美奂。随便翻开先生书中的任何一篇,只要我用心地读完,就会抑制不住要进行评价,因为我怕一耽搁,就会忘了如何去品评她的美。
比如,当我阅读到《塌山寻春》这篇时,我从不知道写寻春可以如作者这般,像展示一副盼春的心理图画一样,把春天比作到远方游历的亲人。这种新奇的手法我都不知道该当做比喻,还是当做拟人。真的,把人们盼春回的心情比作盼亲人归家。而外出的游子呢,却正在贪恋着或是南海的碧波,或是岭南的绿波,或是长江的身姿,或是人间天堂的苏杭。人们呼唤春天,盼望春天的情感,多么像慈爱的父母希望子女在远方过得好、过的安、过得柳暗花明,又过得乐不思家。可是作为父母,毕竟是想孩子的。他们一边期盼孩子在外过得天高地阔,一边又期待他们早日归来团聚。这种用流淌矛盾心理来抒情的写法真的特别抓人心。文章还写到,春来是希望,写人们把这种希望耕种于土地,于是就期盼着春耘、夏播,秋收,冬藏。作者虽为男性作家,可是他的情感却细腻至此,所以文笔才如此华美绚烂。其笔落之处似乎都是莲步轻移,隔着纸张也能闻见一池的荷花之清香。作者写塌山唤春,却把一般人详写攀登塌山的过程变成略写,而将浓墨重彩之处,放在了热切盼望的心理上来。这确实也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
而作者写大气磅礴的云蒙湖。首先十分生动地比喻,说她一湖有三名:本名、昵称和艺名。原来云蒙湖是重山水库的艺名,它最初的名字叫岸堤水库。作者从一湖有三名写起,礼赞了云梦湖四季的壮美;礼赞了如云梦湖般博大的修湖建库的沂蒙人的情怀;也礼赞了云蒙湖之丰功伟绩。全篇文章立意高端,主题突出,这并非一个普通人的所见所感,而是一位笔吏详尽的考察和记述。其文章的详实性和精准性堪为史书。先生这是以学者的态度著书,所著文章具有着史料的性质。这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章法和思想的严谨性。读这样的文章真的令读者大生油然的敬意。读这样的好文章,就如同与智者倾心地交流,当面地对话。
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教科书中的精典散文诗一般唯美,并且让人深刻思考和警醒。再比如,我读了《杏花是约会春天的媒》一文,再次沉醉于美文中。本文写崮乡大洼的杏花,采用的是全景式的介绍,让人获得丰厚的地域,人文和风俗的画卷,有情有景有哲思和挡不住的文学的艺术性和艺术的文学性。春天的时候,我也写过大洼的杏花,通过两文比对,我才发现我写文章总是炙热有余,而理性不足,所以略显空洞。读作者的文章,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我感到了自己就像居于空中楼阁,只想观看日月星辰,可是忘记了文学也应该扎根土壤,要接地气才能长得旺盛。相比之下,先生的文就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智者,而我的文就是一位还在豆蔻年华做梦的少女。先生的文章即使读十遍也感觉还是新的,因为其经度纬度的跨度都很深厚和宽泛,非得研究不可。
又如,当我再一次重温了《崮乡上河图》一文时,心底再生波澜。宋张择端的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恢宏完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风貌。可是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崮乡社会生活风貌的一个缩略图呢?作者把崮乡的物产、风土和人情展现在岱崮大集上,让本地的农产,特色产业,生活的繁华和多元都汇聚于一市。农村集市出现的各色人等,特别是朴实可爱的崮乡人都亮相于读者的面前,让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貌。买菜的讨价还价;熟人相见的东家长西家短;卖东买西的人头攒动、粉墨登场;打铁的打铁;剃头的剃头;卖布的卖布;喝豆脑的喝豆脑;买土鸡蛋的买土鸡蛋……真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作者不仅善于描写集市全貌,展示社会风情,是一幅流动的画面;而且善于描写场景,展示人物风情,是精心捕捉的特写镜头。在这幅社会生活的画卷中徜徉,你都不想离开。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看的,尝的;满足观感的;满足味蕾的;满足诗情和画意的……可不就是崮乡之《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