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格日朝鲁”的下午(散文)
01
雨水洗刷后的格日朝鲁草原格外清新,天蓝如海,云洁似雪。路两边的草地绿的没有一丝空隙,绿,像瀑布一样从山顶倾泻而下,衔接着远方。碧绿从一个山坡爬向另一个山坡,起起伏伏的如同绿色的波浪涌起跌落。透过商务车的玻璃,极目远眺,铅灰色的云雾在山间缥缈萦绕,不知道是云雾包裹了山峰,还是山峰钻进了云雾,山的轮廓朦朦胧胧,云雾的变幻婀娜多姿。不知道是车在前行还是山峰披着云雾在后退,若隐若现的山峰添加了八月草原的柔美。拉回视线,草地上,这儿一群,哪儿一群的牛儿悠闲地吃着嫩嫩的青草,黄白花、黑白花、浅黄色的牛犊子们,撒着欢的奔跑,可爱极了!十几匹青色的骏马是草原上新的编队。
八月的格日朝鲁草原不仅是绿的繁衍地,还是花的乐园。坐在我右边的作家、版画家赵那木拉老师曾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工作了多年,对这片草原情愫浓郁,草原的模样烙印在他的心中。赵老师向我们讲述着格日朝鲁草原上花卉的特点。八月的草原,各种野花竞相绽放,似乎是争艳的高潮。媲美不决斗,羡慕不嫉妒是这片草原上的花卉性格。她们互敬互爱、和谐相处,年复一年地在自己的家园里生息、繁衍、开花、结籽,即使有种子飘落“异乡”也绝不轻易在别人的“领地”延续。只有黄花子(珍贵的野菜)和红花子性格洒脱,具有西方人的开放性格,这两种花不择地域的高低,不畏惧环境的险恶,开遍山野。黄花像太阳一样发出金色的光芒沐浴草原,红花像火炬一样照亮草原的夜空。落目草原,赵老师的话得到了完美验证。
刘贵重老师娴熟地驾驶着七座商务车,旁若无人地说:“这哪里是行驶在格日朝鲁苏木境内的草原上,简直是驾驶着一艘游轮,航行在绿色的海洋上。岸边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花,咱们的游轮劈波斩浪……”我看一眼黄白色的土路,还真的像一条波浪翻腾在绿色的河流里。正当我暗赞刘老师不愧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时候,坐在副驾位上的文联葛文龙主席风趣地打断了刘老师的抒情:“刘大作家的商务车性能真好,油门踩到底了才刚刚七十迈。”还没等刘老师作答,坐在后排的赵志说道“不是船大副的问题,是风浪太大的缘故。”作家赵志的话音未落,车内笑声一片。
我不知道路边成片的兰色花卉的学名叫什么,赵老师说,它的根春天里可以挖出来吃。葛主席说是“酸不溜”,因为没有停车观察,我就顺着葛主席的话茬回忆儿时河塘边吃酸不溜的情景,记得我们儿时称之为“红根”,因其根部颜色是红色的,故美其名曰“红根”,因为没有足够的论据反驳葛主席的“酸不溜”称谓,就只好用无奈的缄默以示对领导的尊敬吧!
02
刘老师从船大副的工种重新回到汽车司机的岗位,结束了陶醉,加快了车速。当车子停在格日朝鲁苏木政府机关大院的时候,刚好一个半小时。从县城到这里大约九十五公里。
出发之前葛主席就与苏木达(乡长)取得了联系,所以苏木领导们早已在此迎候多时。阿苏木达和办公室陈主任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葛主席与阿苏木达详细地说明了我们此行之目的。旗文联组织蒙汉语作家各三名组成文学采风团,负责全程跟踪“格日朝鲁2019夏季那达慕大会”并撰写文章。葛主席与苏木领导就有关“格日朝鲁那达慕大会”相关事宜逐一做了商榷,苏木办公室陈主任专门负责大会期间对我们六名作家的工作安排。达成协议后,为开展工作方便,临时建起一个微信群,一切事情均由群主赵志联系。群名在葛主席建议下定为“格日朝鲁文学采风团”。
应苏木领导邀请,我们驱车前往宝日胡硕嘎查参观正在兴建中的“格日朝鲁文化展览馆”。
临行前,仔细观察了一下格日朝鲁苏木政府机关大院,感受最深的就是宽敞整洁的大院,两座二层办公楼古朴典雅,既有时代的建筑特色又不乏厚重的蒙古族文化色彩。几排松树都接近柁材的粗度了,茁壮成长的松树见证了格日朝鲁悠久的历史,象征着苏木万年长青,永不衰老。代表着蒙古族人民建设边疆守护边疆,打造北疆靓丽风景线的决心。
03
蒙语作家、雕刻家、书法家王毕力格老师也跟随我们一同前往宝日胡硕嘎查,出发时我们问多远?王老师说:“不远,就八里地。”
八里地即八华里,四千米。这段路程对于越野型的商务车而言应该是瞬间之旅。出发后车子走的是一条土路,路面虽窄且无大弯。尽管车后尘土飞扬,并不颠簸。途中经过一片平坦的草地,几群黄白花牛在食草,小牛犊子特别多,王老师说,都是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生的早的都出售了,今年牛行特别好,一头当年牛犊就能卖到七八千元。还说羊也涨价了,毛斤达到每市斤十五元了。赵老师说,现在的牛都是改良品种,个头大,出栏快,效益好。赵老师说现在的牛实行人工配种,繁殖率很高,“母牛生母牛,三年五个头”不像过去是“五年三个头”了。听了两位老师的介绍,感觉现在的牧民生活真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赵老师指着车外右侧远处的一块馒头形的的石头说,那就是“格日朝鲁苏木”名字的由来。蒙语“格日朝鲁”意思是像房子一样的石头。顺着赵老师手指的方向,仔细端详,还真的像是一座标准的穹顶草原牧民居住的蒙古包。明白了“格日朝鲁”的意思心情格外舒畅。
车子路过一片杨树林,林边的草地上开着一片蓝色的“酸不溜”。我问王老师叫啥花?王老师的回答很有意思:“女婿瞪丈母娘花。”王老师的答案让我蒙圈了,说蒙古族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民族的确如此啊!我仔细一想还真的很形象。女婿看不起丈母娘,乜斜着眼睛瞪她的时候,蓝眼仁多,眼睛还是歪斜的。多像那一串串斜挂在枝条上的兰花啊!再仔细一想,葛主席的“酸不溜”也有一定道理。丈母娘挨了女婿的白眼,心里的滋味一定是“酸不溜”滴。至于我儿时的“红根”就直白的缺少诗意了。
不知到王老师说的“八里地”是用什么长度单位计算的,车子走了好大一会还没到达目的地。开始有人风趣地说,这就是格日朝鲁的八里地。甚至还有人提议用“八里地”做素材写出格日朝鲁的故事。
在欢声笑语里,车子走完了格日朝鲁的“长八里”。
04
展厅还没有竣工,工人师傅还在按部就班地施工。展厅内的壁画还在重叠着躺在案板上,我们只好目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展品。240平米的展厅给人略有小了点的感觉。蒙古包内成吉思汗的坐像已经塑好。阿苏木达向我详细介绍了蒙古包构造的寓意。上部是圆锥体形状,下面呈圆柱体形状。这样的构造防风能力强。可见蒙古族劳动人民多么聪明!顶端的环形代表着太阳,斜着的木条是太阳发出的光芒,下面环形墙壁上起支撑作用的交叉木棒代表山脉。意思是太阳普照大地,惠泽所有的草原人。草原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有山一样伟岸的情怀。
抚摸勒勒车的木轮,遥想着特殊的“草原列车”追赶着太阳的游牧生活,逐水游牧的画卷从远古展开。一代天骄的弯弓追射大雕,率领铁骑征战沙场的壮烈场面仿佛就在昨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蒙古包永远是草原英雄的魂魄。敖包永远是草原儿女亘古的情怀!
长长的套马杆,书写出两个改变世界的大字“勇敢”。驯化马匹,服务于人,是草原儿女勇敢、剽悍、力量与智慧的融合。
雕花的马鞍,丰盈了马文化,记录了人类的智慧,延续了历史的脚步。蒙古族,一个勇敢的马背民族,驰骋草原,走向未来。
追忆草原人从游牧演变到半牧半农,牧耕结合的生存方式,对草原人民保护生态平衡的行为油然而生敬意。
05
参观完毕,应王老师诚邀,打道回王府。这次的行车路线是“民开线”(民主苏木至开鲁县),这条路与“八里地”误差不大。但是老旧的砂石路依照地势修筑,路段起伏绵延,就像在双峰骆驼的脊背上行走,这段“驼峰路”让我们体验了一次久违的颠簸。
炒米、奶茶、手抓肉、奶豆腐、奶皮子、乌日莫、羊肉炖茄子、蒙古族风味的咸豆角、咸黄瓜、汉族口味的青椒、黄瓜蘸大酱……满满一桌子好吃的。醇香四溢的“扎旗二锅头”,酒喝干,再斟满。草原习惯干三杯。原本不打扰任何人,办完事就回县城的我们在王老师家来了个酒足肉饱。王老师听说葛主席要带几个作家过来,就让妻子精心准备了这顿丰盛的晚宴。
饭后参观了王老师的庭院,三、四亩地的宅院玉米长势喜人,蔬菜种类齐全,绿色食品自给自足。西侧厢房里摆放着王老师购买的大量根雕材料,有的已经完成创作,红木鸽子已经翱翔;褐色鳄鱼凶相毕露……书柜里更是藏书甚多,四只家兔耳朵单立,跑来跑去。王老师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
06
我们与王老师夫妇握手告别的时候,太阳已经收工。天色苍茫,乱云飞动凉风习习。
归途至半,狂风劲吹,暴雨倾盆,路上积水横流,车辆都在开着双闪雨中慢行。雨越下越猛,还夹带着少许冰雹。风挡玻璃的雨刷开到全速,视线也是一片模糊。向来与酒为敌的刘老师踩住了刹车。安全第一,这也是葛主席对我们这几天的严格要求。
半个小时后,我们冲出了暴雨区。回到县城已经夜里九点,好在城里无雨。仰望星空,回想一个下午的经历,觉得生活原来是这个模样!
北疆白杨2019/8/7
有很多老师屡次编辑我的文章,感激在心。虽然不能逐一说出你们的名字,但是骨子里诚谢不减丝毫。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名字,我会不负鼓励,继续往前走,走到花开的彼岸!
祝各位编辑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美满!
我的眼睛有些近视,手机打字误选“邻居”时屡犯难改。
写作唤回了远去的记忆;手机给予了无私的帮助;键盘已经成为我的“七夕”。
……
最后向老师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