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格日朝鲁”的下午(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格日朝鲁”的下午(散文)


作者:陆鸿禧 秀才,199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46发表时间:2019-08-08 14:23:59


   01
   雨水洗刷后的格日朝鲁草原格外清新,天蓝如海,云洁似雪。路两边的草地绿的没有一丝空隙,绿,像瀑布一样从山顶倾泻而下,衔接着远方。碧绿从一个山坡爬向另一个山坡,起起伏伏的如同绿色的波浪涌起跌落。透过商务车的玻璃,极目远眺,铅灰色的云雾在山间缥缈萦绕,不知道是云雾包裹了山峰,还是山峰钻进了云雾,山的轮廓朦朦胧胧,云雾的变幻婀娜多姿。不知道是车在前行还是山峰披着云雾在后退,若隐若现的山峰添加了八月草原的柔美。拉回视线,草地上,这儿一群,哪儿一群的牛儿悠闲地吃着嫩嫩的青草,黄白花、黑白花、浅黄色的牛犊子们,撒着欢的奔跑,可爱极了!十几匹青色的骏马是草原上新的编队。
   八月的格日朝鲁草原不仅是绿的繁衍地,还是花的乐园。坐在我右边的作家、版画家赵那木拉老师曾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工作了多年,对这片草原情愫浓郁,草原的模样烙印在他的心中。赵老师向我们讲述着格日朝鲁草原上花卉的特点。八月的草原,各种野花竞相绽放,似乎是争艳的高潮。媲美不决斗,羡慕不嫉妒是这片草原上的花卉性格。她们互敬互爱、和谐相处,年复一年地在自己的家园里生息、繁衍、开花、结籽,即使有种子飘落“异乡”也绝不轻易在别人的“领地”延续。只有黄花子(珍贵的野菜)和红花子性格洒脱,具有西方人的开放性格,这两种花不择地域的高低,不畏惧环境的险恶,开遍山野。黄花像太阳一样发出金色的光芒沐浴草原,红花像火炬一样照亮草原的夜空。落目草原,赵老师的话得到了完美验证。
   刘贵重老师娴熟地驾驶着七座商务车,旁若无人地说:“这哪里是行驶在格日朝鲁苏木境内的草原上,简直是驾驶着一艘游轮,航行在绿色的海洋上。岸边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花,咱们的游轮劈波斩浪……”我看一眼黄白色的土路,还真的像一条波浪翻腾在绿色的河流里。正当我暗赞刘老师不愧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时候,坐在副驾位上的文联葛文龙主席风趣地打断了刘老师的抒情:“刘大作家的商务车性能真好,油门踩到底了才刚刚七十迈。”还没等刘老师作答,坐在后排的赵志说道“不是船大副的问题,是风浪太大的缘故。”作家赵志的话音未落,车内笑声一片。
   我不知道路边成片的兰色花卉的学名叫什么,赵老师说,它的根春天里可以挖出来吃。葛主席说是“酸不溜”,因为没有停车观察,我就顺着葛主席的话茬回忆儿时河塘边吃酸不溜的情景,记得我们儿时称之为“红根”,因其根部颜色是红色的,故美其名曰“红根”,因为没有足够的论据反驳葛主席的“酸不溜”称谓,就只好用无奈的缄默以示对领导的尊敬吧!
   02
   刘老师从船大副的工种重新回到汽车司机的岗位,结束了陶醉,加快了车速。当车子停在格日朝鲁苏木政府机关大院的时候,刚好一个半小时。从县城到这里大约九十五公里。
   出发之前葛主席就与苏木达(乡长)取得了联系,所以苏木领导们早已在此迎候多时。阿苏木达和办公室陈主任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葛主席与阿苏木达详细地说明了我们此行之目的。旗文联组织蒙汉语作家各三名组成文学采风团,负责全程跟踪“格日朝鲁2019夏季那达慕大会”并撰写文章。葛主席与苏木领导就有关“格日朝鲁那达慕大会”相关事宜逐一做了商榷,苏木办公室陈主任专门负责大会期间对我们六名作家的工作安排。达成协议后,为开展工作方便,临时建起一个微信群,一切事情均由群主赵志联系。群名在葛主席建议下定为“格日朝鲁文学采风团”。
   应苏木领导邀请,我们驱车前往宝日胡硕嘎查参观正在兴建中的“格日朝鲁文化展览馆”。
   临行前,仔细观察了一下格日朝鲁苏木政府机关大院,感受最深的就是宽敞整洁的大院,两座二层办公楼古朴典雅,既有时代的建筑特色又不乏厚重的蒙古族文化色彩。几排松树都接近柁材的粗度了,茁壮成长的松树见证了格日朝鲁悠久的历史,象征着苏木万年长青,永不衰老。代表着蒙古族人民建设边疆守护边疆,打造北疆靓丽风景线的决心。
   03
   蒙语作家、雕刻家、书法家王毕力格老师也跟随我们一同前往宝日胡硕嘎查,出发时我们问多远?王老师说:“不远,就八里地。”
   八里地即八华里,四千米。这段路程对于越野型的商务车而言应该是瞬间之旅。出发后车子走的是一条土路,路面虽窄且无大弯。尽管车后尘土飞扬,并不颠簸。途中经过一片平坦的草地,几群黄白花牛在食草,小牛犊子特别多,王老师说,都是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生的早的都出售了,今年牛行特别好,一头当年牛犊就能卖到七八千元。还说羊也涨价了,毛斤达到每市斤十五元了。赵老师说,现在的牛都是改良品种,个头大,出栏快,效益好。赵老师说现在的牛实行人工配种,繁殖率很高,“母牛生母牛,三年五个头”不像过去是“五年三个头”了。听了两位老师的介绍,感觉现在的牧民生活真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赵老师指着车外右侧远处的一块馒头形的的石头说,那就是“格日朝鲁苏木”名字的由来。蒙语“格日朝鲁”意思是像房子一样的石头。顺着赵老师手指的方向,仔细端详,还真的像是一座标准的穹顶草原牧民居住的蒙古包。明白了“格日朝鲁”的意思心情格外舒畅。
   车子路过一片杨树林,林边的草地上开着一片蓝色的“酸不溜”。我问王老师叫啥花?王老师的回答很有意思:“女婿瞪丈母娘花。”王老师的答案让我蒙圈了,说蒙古族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民族的确如此啊!我仔细一想还真的很形象。女婿看不起丈母娘,乜斜着眼睛瞪她的时候,蓝眼仁多,眼睛还是歪斜的。多像那一串串斜挂在枝条上的兰花啊!再仔细一想,葛主席的“酸不溜”也有一定道理。丈母娘挨了女婿的白眼,心里的滋味一定是“酸不溜”滴。至于我儿时的“红根”就直白的缺少诗意了。
   不知到王老师说的“八里地”是用什么长度单位计算的,车子走了好大一会还没到达目的地。开始有人风趣地说,这就是格日朝鲁的八里地。甚至还有人提议用“八里地”做素材写出格日朝鲁的故事。
   在欢声笑语里,车子走完了格日朝鲁的“长八里”。
   04
   展厅还没有竣工,工人师傅还在按部就班地施工。展厅内的壁画还在重叠着躺在案板上,我们只好目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展品。240平米的展厅给人略有小了点的感觉。蒙古包内成吉思汗的坐像已经塑好。阿苏木达向我详细介绍了蒙古包构造的寓意。上部是圆锥体形状,下面呈圆柱体形状。这样的构造防风能力强。可见蒙古族劳动人民多么聪明!顶端的环形代表着太阳,斜着的木条是太阳发出的光芒,下面环形墙壁上起支撑作用的交叉木棒代表山脉。意思是太阳普照大地,惠泽所有的草原人。草原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有山一样伟岸的情怀。
   抚摸勒勒车的木轮,遥想着特殊的“草原列车”追赶着太阳的游牧生活,逐水游牧的画卷从远古展开。一代天骄的弯弓追射大雕,率领铁骑征战沙场的壮烈场面仿佛就在昨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蒙古包永远是草原英雄的魂魄。敖包永远是草原儿女亘古的情怀!
   长长的套马杆,书写出两个改变世界的大字“勇敢”。驯化马匹,服务于人,是草原儿女勇敢、剽悍、力量与智慧的融合。
   雕花的马鞍,丰盈了马文化,记录了人类的智慧,延续了历史的脚步。蒙古族,一个勇敢的马背民族,驰骋草原,走向未来。
   追忆草原人从游牧演变到半牧半农,牧耕结合的生存方式,对草原人民保护生态平衡的行为油然而生敬意。
   05
   参观完毕,应王老师诚邀,打道回王府。这次的行车路线是“民开线”(民主苏木至开鲁县),这条路与“八里地”误差不大。但是老旧的砂石路依照地势修筑,路段起伏绵延,就像在双峰骆驼的脊背上行走,这段“驼峰路”让我们体验了一次久违的颠簸。
   炒米、奶茶、手抓肉、奶豆腐、奶皮子、乌日莫、羊肉炖茄子、蒙古族风味的咸豆角、咸黄瓜、汉族口味的青椒、黄瓜蘸大酱……满满一桌子好吃的。醇香四溢的“扎旗二锅头”,酒喝干,再斟满。草原习惯干三杯。原本不打扰任何人,办完事就回县城的我们在王老师家来了个酒足肉饱。王老师听说葛主席要带几个作家过来,就让妻子精心准备了这顿丰盛的晚宴。
   饭后参观了王老师的庭院,三、四亩地的宅院玉米长势喜人,蔬菜种类齐全,绿色食品自给自足。西侧厢房里摆放着王老师购买的大量根雕材料,有的已经完成创作,红木鸽子已经翱翔;褐色鳄鱼凶相毕露……书柜里更是藏书甚多,四只家兔耳朵单立,跑来跑去。王老师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
   06
   我们与王老师夫妇握手告别的时候,太阳已经收工。天色苍茫,乱云飞动凉风习习。
   归途至半,狂风劲吹,暴雨倾盆,路上积水横流,车辆都在开着双闪雨中慢行。雨越下越猛,还夹带着少许冰雹。风挡玻璃的雨刷开到全速,视线也是一片模糊。向来与酒为敌的刘老师踩住了刹车。安全第一,这也是葛主席对我们这几天的严格要求。
   半个小时后,我们冲出了暴雨区。回到县城已经夜里九点,好在城里无雨。仰望星空,回想一个下午的经历,觉得生活原来是这个模样!
  
   北疆白杨2019/8/7

共 35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陆鸿禧散文《“格日朝鲁”的下午》,顺着作者参观的视角,详细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和风俗,展现了蒙古草原上人们的精神面貌。雨后的格日朝鲁草原天蓝如海,云洁似雪,碧绿从一个山坡爬向另一个山坡,草地上,这儿一群,哪儿一群的牛儿悠闲地吃着嫩嫩的青草。八月的格日朝鲁草原不仅是绿的繁衍地,还是花的乐园。蓝色花卉叫什么不知道,葛主席说是“酸不溜”,作者记得他们儿时称之为“红根”。到达目的地以后,受到当地苏木领导们的热情接待。应苏木领导邀请,驱车前往宝日胡硕嘎查参观正在兴建中的“格日朝鲁文化展览馆”。八里地到达,途中一片平坦的草地,牛群在吃草。今年的牛行市特别好,感觉现在的牧民生活真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没有竣工的展厅还在施工,蒙古包内成吉思汗的坐像已经塑好。蒙古包,勒勒车,套马杆,马鞍等,蒙古族,一个勇敢的马背民族,驰骋草原,走向未来。回来时应王老师之邀,打道回王府。晚宴很丰盛,炒米、奶茶、手抓肉、奶豆腐、奶皮子、乌日莫、羊肉炖茄子、蒙古族风味的咸豆角、咸黄瓜、汉族口味的青椒、黄瓜蘸大酱……满满一桌子好吃的。告别时,天色苍茫,凉风习习,半路暴雨倾盆。这一个下午过得很有意义。天气晴雨变换,道路时平时坎,生活亦是如此!不是么?文章行云流水,体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热情好客,文笔流畅,段落分明,是一片非常精彩的散文短篇。【编辑 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19-08-08 14:26:33
  草原上的一个下午,感同身受。行文如水,自然清新。景色描写非常优美,动静结合,拟人拟物,生动形象。推荐欣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楼        文友:陆鸿禧        2019-08-08 15:15:12
  感谢远近编辑老师的再次呵护!祝不辞辛苦的编辑老师表示完事顺利!
回复2 楼        文友:陆鸿禧        2019-08-08 15:40:55
  手机打字,视力故障。敬请原谅。
3 楼        文友:远近        2019-08-08 15:50:23
  明白,是万事顺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3 楼        文友:陆鸿禧        2019-08-08 20:35:49
  多谢老师理解。顺祝安好!
4 楼        文友:黄金山        2019-08-08 19:00:04
  很好的散文 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4 楼        文友:陆鸿禧        2019-08-08 20:37:28
  谢谢黄金山老师的多次关注支持与鼓励!祝老师创作愉快!
5 楼        文友:陆鸿禧        2019-08-08 20:51:03
  能从江山文学走到今天,离不开秋月菊韵社团社长和编辑老师们的一路呵护。是她们的鼎力相助,才让我创作的道路上不懈怠,有勇气有信心搏击文海波浪,回首创作之路,感慨万分。当我做完第二次腰椎手术后,严重失忆,是写作让我复苏了麻醉坏了的记忆,是写作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找回了自信,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报废,还能用文字组合出生活的色彩,还能在键盘上敲击出生命的价值。每当看到拙作获得精品的时候,幸福感油然而生,每当那个时候,觉得活着就是幸福。
   有很多老师屡次编辑我的文章,感激在心。虽然不能逐一说出你们的名字,但是骨子里诚谢不减丝毫。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名字,我会不负鼓励,继续往前走,走到花开的彼岸!
   祝各位编辑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美满!
6 楼        文友:远近        2019-08-09 07:44:27
  当我做完第二次腰椎手术后,严重失忆,是写作让我复苏了麻醉坏了的记忆,是写作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找回了自信,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报废,还能用文字组合出生活的色彩,还能在键盘上敲击出生命的价值。每当看到拙作获得精品的时候,幸福感油然而生,每当那个时候,觉得活着就是幸福。……这段文字是真实的吗?您的情况令人动容, 致敬作家,生命中有亮色也有暗色,衷心希望您的亮色更多一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6 楼        文友:陆鸿禧        2019-08-09 14:54:55
  尊敬的远近编辑老师你好。我敢对每句话负责。诚实是文人的必须。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写作,可是连续两次手术,尤其是第二次手术后,记忆力到了撂下爪就忘的程度。刚出院时饭后过不了五分钟便回忆不出吃了啥。以为从此会变成废人。病床上开始手机写作。努力回忆手术的前后经过。小说《那一刻他在想什么》就是这样完成的。当时写成QQ日志。后来接着写,不能坐立就手机上写。就这样让记忆复苏了。我已经用手机写了几十万字的作品。手机拼音打字的速度已经非常快。手术四年多了,腰椎里的钢板钢钉已经跟我相处的非常融洽了。它爱我,我也爱它。它让我重新站了起来。我带着它浏览了多处大好山河。它跟着我乘过轮船,上过蓝天,下过喀斯特地貌的岩溶洞,欣赏过嶂谷地貌的天坑地缝,七彩云南有我多处的足迹,上过玉龙雪山,走出过国门,去过港澳,山南海北,陪我同游。生活就是这样,挑战就是赢家。
   我的眼睛有些近视,手机打字误选“邻居”时屡犯难改。
   写作唤回了远去的记忆;手机给予了无私的帮助;键盘已经成为我的“七夕”。
   ……
   最后向老师说一声“谢谢”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