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牵手,牵手,已过春秋(散文)
古有《二十四孝》,还有古言说养儿为防老,只是不知道养儿能防老的大概是父辈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都孝顺,无论是自己的儿女还是女婿或者是儿媳,真的很孝顺。孝顺到不会因为小事儿而时刻惦念着计较,大多数都是让大事儿过,大体上好。
韩婴在其《韩诗外传》中讲:“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是告诫年轻人在父母健在的时候要对父母尽好赡养的义务和责任,好好孝顺他们,关心他们,不要等到父母长辈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的日暮残念时日无多了才想到要好好的尽孝,万不能等到父母离开了自己才生绵绵忏悔之心,为时已晚。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他说:“以前,有个小孩儿和自己的爸爸去山里放羊,坐下休息的时候,儿子看见树上有一只黑鸟在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便问父亲,这是个什么鸟啊?父亲回答说这是一只乌鸦。儿子,爸爸我知道了,这是只乌鸦。又过了一会,又飞来了一群乌鸦,儿子又奶声奶气的问父亲,这些鸟是什么鸟?父亲答是乌鸦,乌鸦的全身都是黑色的。儿子问了十八遍,父亲笑着回道儿子十八遍。随后父亲回家在自己的日记上这样记录,今天真的很高兴,通过十八遍的教说终于让教儿子记住了乌鸦。”后来,时光一番一番的轮流着,那个问乌鸦的小孩儿长成了大人。年轻的父亲变成了白发苍苍迟暮的老人,儿子也从幼年、少年、青年变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油腻大叔。一天,年老的父亲想要晒太阳,儿子推父亲在公园里散步,晒太阳。父亲看见乌鸦,变问儿子,那是个什么鸟啊?一直在叫,回答三遍之后的儿子已经很是不耐烦了。父亲再也没有问,只是回家后给了儿子自己那本发黄的日记本。”父亲说:“孝顺不是在言而在行。”
在我的不算是很长的人生之中,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我对于父亲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有时候是发自内心的疼,有时候是讨厌,但大多数我对父亲是敬重。小时候,我的父亲在我眼中,那便是超级无敌英雄,感觉我的整个世界里,只要有父亲存在,一切都可以摆平。随之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整整三年时光,父亲便风雨无阻的送我上学。只是在那个过程中,我眼中的父亲不再是超级无敌英雄,因为有很多事情,父亲再也不是那么容易摆平,甚至我看到了父亲的渺小,对父亲的态度由内而外的发生了质变。但是父亲用自己的行动又向我证明了自己瘦小身躯后伟岸的背影。在接近初三毕业的后半期,奶奶突发脑溢血,大病入院。那个时候,家里真是穷,虽没有达到揭不开锅却也是没钱治病,记得父亲为了给奶奶看病,二话没说就把家里那头唯一的老黄牛拉出去卖了给奶奶治病。妈妈不敢多言,也不会多言。总想着怎样的婚姻才算是美满的婚姻,那便是一个人的行动无需对另一个人多言,因为她都懂,她都会无条件的支持。爸爸夜以继日的在医院陪着奶奶,那段时光,连续好几个周末我都见不到父亲,上学也是由家里其他人送。再后来,终于熬过了那段灰色的时光。父亲的孝顺之为却在我的内心扎下了深根。让我知道孝顺不在年龄的大小,要从小有孝顺的意识,这是人礼,更是人味儿。
奶奶自生病出院之后,便一直生活在我家。后来上了高中,家里的境况也随着时代的变革变得越来越好。总感觉父亲是一个眼界比较长远的人,尤其是在对待亲情方面。我一直想做到父亲那样不善言辞却又能包容一切。这是我读很多书都修炼不到的境界。其实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我真的很努力的想要做到那种。家里的亲戚们总会挑着各种各样父亲的礼以及父亲的这样那样的不好。但是在我眼中,我的父亲是最顾全大局的人,最在意亲情的人。奶奶生病的时候,父亲日日夜夜在医院陪伴,姑姑生病的时候,爸爸照常如此,后来大爹生病,爸爸依旧如此。父亲永远是那个为了亲情而默默付出的人。以前,我就想无论你为别人付出多少,别人都不一定会领你的情,所以说实在的我不喜欢父亲这样默默无闻、一心一意为别人付出的行为,于我而言不是特别的赞成默默无闻。像我,还是喜欢做了好事让人知道,不管他记不记我的情谊,但是我定要他知道我为你付出过。无论修炼多久还是怎样我就是不喜欢默默无闻。大概是现在的我修养不够,境界不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所作所为对我的处世的行为以及心态影响极其的大,小到琐碎小事,大到与人交往。小时候,是父亲牵着我的手教我走路,学习各种必备的能力。长大后,希望尽自己所能,牵着这位影响我小半人生的人的手走过能走的每一个春秋。让这个陪我长大的人永远健康,一切顺遂。
我们不知不觉地爱着父母,这种爱像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发觉这种感情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