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乡村老师楼适孺(散文)

精品 【晓荷】乡村老师楼适孺(散文)


作者:决决流冰 秀才,2649.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723发表时间:2019-08-11 11:53:32

楼适孺可以贴两个标签,至少。
   他曾是楼陵滩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在教育战线上三进三出,前后共有十余年,说是“乡村教师”无疑的。他还有一张刀子一样锋利的嘴,再庞然大物也可以剥剔得体无完肤。厚的说薄,薄的说没,像童话故事中精明和善辩的狐狸。早些年,楼陵滩人把他叫“狐狸精”,后来,他老了,就去掉一个“精”、加上一个“老”,改称“老狐狸”。这称呼恐怕已经二十多年了。
   熟知楼陵滩掌故的人还说,他的“狐狸”标签是自己贴上去的。当年他在村小学教书,给学生讲故事,有一回讲《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山羊》:
   一只狐狸掉到了井里,不论么样挣扎都爬不上来,这时候来了一只口渴找水的山羊,狐狸对山羊说,快下来,井里的水甜极了,凉透了,并作出喝水的甜美享受状。山羊不假思索就跳了下来,喝饱凉透的水后,同样爬不上去。狐狸就对山羊说,我们一起协作,你用前脚趴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然后拉你上来。山羊觉得这个办法好。狐狸跳到他的背上,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上了井沿。狐狸上去以后,对山羊“嘿嘿”两声就要离开。山羊说狐狸不守信。狐狸说,怪只怪你头脑简单。楼适孺老师最后总结道:做人不能像山羊那样盲目,要像狐狸,多几个心窍。他又说,我就愿意做狐狸。做狐狸没有什么不好。学生都笑了起来。后来校长批评他格调低。他怼校长:你是狐狸王,莫五十步说百步。
   “狐狸老师”的绰号就这样叫开。“狐狸精”也成了他在楼陵滩村的标签。
   楼适孺毕业于简师。简师的全称叫“简易师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的产物。那时候农村教师稀缺,为加快师资培养步伐,选拔初小或高小毕业生到师范学校学习,学制仅有一年,毕业后奔赴农村学校。楼适孺简师毕业后,分配到本县东山的一个深山沟,离家遥途路远不说,又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日子非常清苦。他勉强教了两年书后,当逃兵跑了回来,任凭家里人磨破嘴皮,就是不去。这种任性用今天的眼光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若干年后,我问楼适孺,放着好好的国家老师不干,后悔不?不。后面又接了一句,后悔也没有卵用。
   楼适孺回到生产队,和我的父辈一样,肩挑背扛。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因为他的简师经历,被安排到楼陵滩村小学。那时候还没有民办老师的说法,他在村小学一样挣工分,比肩挑背扛轻松多。但他从来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个性的自由散漫,嘴巴的毒而辣,常不受人待见。有一回贫协主席到学校忆苦思甜,吃饭时谈笑间两个人就杠上了。贫协主席说他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反动透顶,他也不示弱,反骂贫协主席头上长疮、脚底流脓,比地主富农还臭。贫协主席本就是个瘌痢,气得直翻白眼。贫协主席何许人?贫下中农协会主席,其时红得发紫的人物。事情的结局很显然,当作刺头放回家。楼适孺贫苦出身,根正苗红,阶级斗争的那一套威胁不到他。从此一双眼睛专门望着贫协主席,抓他的错。那个时候群众会多,常常在公众场合拿贫协主席的丑事骂,后来真是把人家戳下了台,搞得灰头土面。
   楼适孺一战成名。
   刺头的楼适孺,回到生产队后,因为家大口渴,常常做一些生产队活路以外的事,比如请两天病假或扯一个由头到外搞几天副业,挣点烟钱和油盐钱。他所做的副业很多,包括到山里驮树下山卖,某个药材出来的时候挖药,去河南贩苕线粉,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这样做了几年,他简师的一个同学,这时已经混得风生水起。同学讲情谊,村学校也要人,他说,胡汉山又回来了。他从一年级教起,简师学到的一些知识点慢慢回魂过来。他教授过的学生后来说,楼老师教书风趣,牛胯扯到马胯,还自圆其说。他还是楼陵滩学校汉语拼音的奠基人。文革开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汉语拼音和外语一样打入冷宫,楼陵滩村兴起汉语拼音热是在高考恢复后两年,但此时的楼陵滩学校,懂拼音的只有他,当年他在简师中受过正规训练。学校为了让所有学生拼音课迅速补到位,有一段时间朝读,他培训出来的一年级学生(当然是拼音学得好的),拿着一根米多长的竹棍,点着黑板上b、p、m、f教我们领读,大家纷纷在字母下用“波、坡、磨、佛”标示出来。记得那时我们已经五年级,小学马上毕业。
   楼适孺又被辞退了,这一回辞退的理由是民办老师清理。清理中有个重要的杠杠,就是进到民师队伍的时间,他在规定的时间之外。再能说回道,在政策面前无可奈何。和他一同辞退的还有其它人。在最后一次做民师时,他其实有转成公办老师的希望。文革结束后在纠正冤假错案时,按照当时的条件,如果提供简师毕业证明,他有可能恢复工作籍。他回家去找那些资料,他的女人,曾经在某个暗夜,看到那奖状样的毕业证有硬度和柔软度,就当成鞋样剪掉,他想要时毕业证连末子也没有。女人不识字,他只有苦笑。没有毕业证并非绝路,他还可以到从前工作的学校,找知情人提供曾经工作过的证明,一样有可能恢复工作籍。那时候到东山交通非常不发达,他穿着草鞋徒步走,半路上山洪爆发,只好回转身来。这个事就这样放下了。后来问他,为什么山洪过后没有去?他说,不愿意再去赚经,麻烦,况且也不一定有用。实际上还是底气不足,毕竟当年是自动离开。等到后来想通了,这项工作已经结束了。当然,如果不是民师队伍清理,后来通过考试转成公办是完全可能的。
   命中只有八斛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他自嘲自己。
   楼适孺的黄金年代其实是在民师辞退后。分田到户,解放生产力,家大口渴的他,除了农忙时种好责任田以外,多数时候在外面跑,什么挣钱就做什么,做过药贩,菜贩,棉花贩子,米贩子,糠贩子,木炭贩子,藕贩子,板栗甜柿贩子,针头线脑缸盆瓦罐贩子,挣了一些钱,让一家人吃穿用基本不愁。但似乎还是应了他说的那一句话,命中只有八斛米,走遍天下不满升。所说挣了一些钱,并没有结余多少。河里打渔河里用。
   他的孩子都长大了。姑娘出嫁,儿子结婚。内孙外孙一大桌。
   楼适孺老了。
   或许是再不能走南闯北了,闲下来的楼适孺最近几年变成了上访户。他成了被辞退的乡村代课老师的“代言人”。
   他向我解释为什么上访:现在国家富了,有钱,乡村代课老师这个群体,为教育革命、国家发展也是作过贡献的。如果能够有一点补偿,何乐而不为?他说,他们都是七十、八十岁的人了,上面打不得、骂不得,不能把他们怎样,只能将好话说。在大政策面前,地方政府也是无能为力的。他也知道。
   八十岁寿辰那天,楼适儒总结自己一生:一个人太有棱角是讨人嫌的。上刀山脱赤膊,下火海穿棉袄,再也不能那样当炮灰,还是过几天消停日子。
   不知他真想通了还是假装想通。

共 26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给我们写了一个很有个性的乡村教师楼适孺的故事,突出他的个性特点:精明能干,个性自由散漫,性直口快,敢说敢做,一个有棱有角的汉子。他教过书,在生产队做过活,后来做过各种各样的生意,在当地算得上一个能人和名人。遇到挫折和困难,不气馁,能够笑着面对生活,特别是他在教育岗位上,因为民办教师的政策而被清理,但他不抱怨,不低沉,自解自嘲。散文时代感强。文章语言生动活泼,选材详略得当,紧紧围绕人物个性和身份来写。感谢作者精彩奉献,佳作共赏,予以推荐。【编辑:高令亚】【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818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高令亚        2019-08-11 11:56:02
  一个乡村教师的经历,令人难忘。散文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突出,选材得当。散文时代感强,佳作共赏,感谢您的创作和分享。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