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萌芽作文 >> 短篇 >> 萌芽作文 >> 【萌芽】浅析道家思想的悲悯光辉(美文赏析)

精品 【萌芽】浅析道家思想的悲悯光辉(美文赏析)


作者:丁语萌 布衣,12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31发表时间:2019-08-12 17:22:26

【萌芽】浅析道家思想的悲悯光辉(美文赏析)
   一、道家思想对生死的悲悯——超绝生死的精神高度
   生死作为人生的根本悖论,历来的各类宗教与哲学流派都有着不同的解释。自此之中,道家思想的生死观尽管最早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却以一种超拔的姿态,具有同时代甚至此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其他思想流派所不具有的直面性、清醒性,并上升成为一种理性的悲悯。
   1.对比儒道生死观的异同
   同样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尽管也具有相当的理性精神,承认“众生必死,死必归土”,然而孔子尝答其弟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要求人们“敬鬼神而远之”。孔子试图将对死亡的恐惧转化成对生的珍惜,并通过“立言”、“立德”、“立功”在“死而后已”的同时做到“死而不朽”。这固然是相当积极乐观又不乏理性精神的,然而死亡依旧是横亘在前的亘古难题,儒家思想并不能真正消解人们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否则已经彪炳千秋的秦皇汉武为何还要求仙问药?事实上,对生死的思考恰恰反映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从人类相对极短的寿命而言,这重觉醒是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的。而真正回应这一终极关怀的,是道家。
   相比于佛教与基督等宗教,道家并不许诺来世,也没有编织出一个美好的天堂或是可怖的地狱去装载死后的魂灵。带着浓厚的自然哲学色彩,道家指出生与死不过是人的两种状态。以生观死,固然惶惶,可若在彼岸以死观生,便能生变成死,死变成生。齐了生死,则死又有什么可惧怕的?这是何等旷达!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便是对道家思想的贯彻。他的悲悯是惠子所无法理解的。当世人为生死两隔而哀声痛哭时,庄子给了他的妻子最宁静的死亡仪式,使她回归自然的怀抱。道家具有神性的悲悯,使死亡不再是痛苦与绝望,而是安宁、自然的人生的一个环节。道家想告诉人们,人生不是因死而遗憾,而是因死而完整,乃至因死而升华。
   2.对道家养生论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有帝皇学习道家养生术,其实并非道家本意。《道德经》说:“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大多数译本理解为:不追求奢侈生活的人,才比重视养生更高明。我认为可以理解成:不刻意追求肉体的长生不老,胜于过度追求养生。事实上那些皇帝求得的仙丹,不仅无法延年益寿,反而有害健康。我想这是与道家本意背道而驰的。
  
   二、道家思想对世事无常与人生空幻的悲悯——超绝命运的精神力量
   纵览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幻灭与无常”作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主题,缓慢进驻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中央集权制后期,人定胜天的豪气逐渐被抑郁替代。中国的历史虽经王朝更迭,却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方孝孺的《深虑论》中指出:历代君王虽然辛苦谋算,以史为鉴,可总是逃不过王朝灭亡的结局。他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将原因归结为非个人智慧所能揣测的天意。事实上,这是其人格中潜藏的道家思想不自觉的显现。然而文明已经推进到了这一步,方孝孺只能无可奈何地提出:“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这实际上显示了一个儒者向道皈依的过程。
   1.道家对世事无常的认识
   儒道政治理念的对比——礼治与无为而治
   在《论语•颜渊》中有这样的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政治理念又逐渐演变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逐步经典化,使人们各安其位。也就是说,通过确立人际关系的准则,使社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实现统治。
   而老子却不讲究伦理。他主张无为而治,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成为现实,回归文明最朴素的状态。
   而我想,无论哪一个,其根本目的之一都是避免战争。只是道家的方法更清醒彻底,而儒家的方法更世俗而有理想色彩。儒家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人的理性,而道家根本否认了理性战胜欲望的可能。
  
   2.道家对人生空幻的认识
   (1)儒道人生观的对比——带有理想色彩的入世与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出世
   孔子的观点是学而优则仕,为后世读书人的人生理想、道德规范都定下准则。儒家的学而优则仕,并不是鼓励人追求财富地位等欲望,而是承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论语》中记载,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可见孔子认为无欲则刚。子在陈曰:“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可见孔子也提倡自我节制。而且孔子也认同在必要时抽身而去。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然而事实与理想大相径庭,“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刘基也感慨:“人生世间孰不闻鸡而兴,行走尘土渺茫之间,以求遂尺寸之欲”。至于孔子所提倡的礼,本意是施行教化,使人们享受伦理之乐,做一块良心的补丁,却不期然地成了统治者的遮羞布。孔子满心期望想要培养一批“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却不期然地滋生了一群欺世盗名、沐猴而冠、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孔子所提倡的“立功”,又不期然地造就了多少好大喜功的帝王。失望的不仅是儒生,还有帝王。万历作为君主,认为他的臣子并非对他尽忠,而是出于自私自利。这些人把正直当作商品,不惜用诽谤讪议人君的方法作本钱,来招摇贩卖他正直的声望。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极其巨大。
   那么道家所提倡的人生观是怎样的呢?道德经中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家不在乎一人一生的荣辱得失,而是建立起类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号召人们超越个人荣辱,重视天下如同重视自己身体,爱护人民如同爱护自己,将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转为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生生不息的历史,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概。
   其中十分突出的一点是,与儒家相对的,道家并不重名。道家从不要求人们生前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多深的痕迹,而是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道家以全人类的进程为个体生命,所以当然不在乎个人的名声是否显扬。而下文将提到,老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2)老庄的人生实践
   老庄生卒年月不详,一生神秘,且并没有真正参与过政治。老子一生主要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生活极清贫。据说,楚威王曾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请庄子为楚国宰相,可庄子却喻牛辞相,可见其对于政治的清醒与超然。然而道家的出世远不满足于退仕,而是极其大胆地提出了具有浓厚倒退主义色彩的“绝贤弃智”。对于这一主张,可谓不知之者谓之荒诞,知之者谓之心忧。道家所真正着眼的并不是一国一代的兴衰,而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根本性反省与批判。这对于现代文明尤为重要的警示性,将在第四部分展开陈述。
  
   三、举例简析道家思想在艺术领域的渗透——悲悯的美学价值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瑰丽宝库中,有许多都闪耀着道家的悲悯光辉。这些作品仿佛一面镜子,忠实地反射出当时的社会心理,也折射出神的一瞥。
   1.“逍遥游”——诀别
   《庄子•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标明了道家最高的精神境界是逍遥无待。其摆脱束缚,而追求天性的绝对自由,是人自身尊严的觉醒与对这个社会的诀别。而这诀别本身是清醒的,因此是带有悲悯意味的,并具有极其旷阔的意境。
   2.“桃花源”——反叛
   陶渊明是集中体现魏晋风度的代表之一,也是一位政治斗争的回避者。其隐逸可谓是道家思想的一场实践。在隐居生活中,他虽然清贫,但得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正有尊严的生活,实现了心境的恬淡闲适,实现了个性的自由。他背叛了他所处的阶层,但践行了他的道,他的作品自然与同时代那些在门阀政治中沉浮的人不同。那标志了魏晋最高的理想境界:超逸与解脱。
   3.“红楼梦”——决裂
   在外表富丽堂皇的气象下,早已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其没落,无可回避,无可救药。而红楼梦之远超于一般的感伤文学,其原因之一便在于其从人生的无常中,看出了幻灭的必然。这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真与假、有与无、生与死等对立二元的转换,更以戏谑的、自嘲的态度表示了对现世的决裂。而贾宝玉无志于仕途的叛逆性格,以及最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结局,则体现了道家的避世,以及对“道”的回归。勘破纷繁的世界,最后流露出的,是对红尘俗世那些痴男痴女的怜悯,更是对已经烂穿了根却粉饰太平的社会下所有人的深切悲悯。这样的悲悯,是作者深沉凝视中的神性一瞥。
   与之类似的还有清代小说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的作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堪称是对整个中央集权时代高度概括的结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人生的无常,由道家给出了最深刻的诠释。这不是道家对苍生的嘲讽,而恰恰是道家对苍生的悲悯,因为道家给予了一个天人合一的通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要事事顺乎自然规律,便能自成一方天地,达到天人合一。
  
   四、道家思想对自然的认识——悲悯给当代的启示
   1.明显的泛神论色彩
   道家的最高哲学范畴是道。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然而道家说:道法自然。
   2.对文明绝无仅有的反省与批判
   当今,现代文明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无限度的破坏酿就了极大的恶果,人类不得不做出妥协与改变,开始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道家早就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讲究尊重与顺应自然规律。
   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道家对文明的一切方面都有深刻的悲悯。道家崇尚无为,要求人们回到小国寡民状态,也就是让文明倒退到一个原始的状态。这对当代的科技文明是有极大警示作用的:我们是否过于依赖科技的作用?这样的异化会有什么后果?这是道家要求我们深思的。
  
   五、总结
   道家思想是预言更是寓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悲悯:道家对生死、对人生、对世事、对自然、对文明的深刻思考,无不有着超拔的姿态,从而绽放出悲悯的光辉。由于其注入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又促使许多文学作品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
  
  
  
  

共 40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悲悯之心,温暖苍生。道家思想,泽被万代。一篇耐读耐品的赏析美文,。条分缕晰,旁证博引,从“生死之命”、“人生空幻”、“世事无常”、道家思想所蕴含的美学价值、精神力量对现代文明与现代观念的启迪与警示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以遒劲的笔力透视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悲悯情怀,所闪耀的人性光辉,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品读了道家思想对生死、对人生、对世事、对自然、对文明的深刻思考,给人留下了无尽的省思与况味。力荐共赏。【编辑:心花一瓣】【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814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心花一瓣        2019-08-12 18:31:07
  含英咀华,你品得了《道德经》的真味,一篇赏析,让人对《道德经》有了更深刻的况味。
但愿意绽放成一瓣心花,长成一棵小草,愉悦心境,点缀江山。
2 楼        文友:恕怀        2019-08-15 11:11:37
  参悟出悲悯并作出透彻的叙述令人钦佩。如此深刻的思考足见丁语萌老师学力之深厚,视角之独到。作为哲学,道家思想也是发展的,且必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熠熠生辉。问好。
3 楼        文友:史岩        2019-09-16 14:31:12
  老师美文让我思维跟着老师笔墨走道家思想……拜读佳作,学习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