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直遇与直寄(随笔)
一 课标导航:山水游记。
“表达真情实感”是新课标对写作的基本要求。近年研学旅行火热,学生们游走于山水自然,以散体文字诗性地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现出来,表达至情与纯真的情感,这种表达形式叫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是写景散文的一种常见体式,我们一般称作游记。
“三袁”的山水游记被研究者重点关注。他们是晚明公安派的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践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将“至情与纯真”寓于山水之中,体现出直遇与直寄的高度统一。
1.直寄。
直寄,就是寄情山水,直抒胸臆。
中国山水散文发展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以郦道元为代表,客观叙述静物,有山水没人物;第二级以柳宗元为代表,用比拟的手法,山水显出灵动之性;第三级以袁宏道为代表,人是山水的主体,山水作为人的对象存在,郁勃而灵性。
袁宏道笔下的瀑布是这样的,“飞瀑从岩颠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也。”一个“奔”字,一个“立”字,原本的静“象”有了生命的运动,飞瀑勇敢地猛跳。接下来是:“沿溪行,巨石巍怪,或眠或立,湍水撼之,一涧皆眺号砰激……”一个 “眠”字,让人看到巨石的定力与气度。
“象”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只有透过“象”的表层才能真正领略到山水的魅力。
2.直遇。
游记看似好写,其实要写得出彩要避免好多个坑:写不好就是流水账,写不好就是景点说明书,写不好就是个人抒情无病呻吟。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简单:直遇。
我们看看作家毕淑敏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航行至贝加尔湖深处,导游拿出几个小戈比,发给我们一人一枚。我们问:“干什么呢?”导游说:“看我的。”说着,他就一扬胳膊,把戈比投向远远的湖水。他说:“把硬币交给贝加尔湖,然后许一个愿,不要讲出声来,就放在你心里。贝加尔湖会听到的,它会帮助你实现愿望,很灵的。”
我的那枚硬币划出一条流畅的弧线,边缘如切割原木的轮锯,划开贝加尔湖水晶般的湖面,缓缓沉入。正好轮船的航向略有改变,经过硬币沉没的地方。贝加尔湖的水非常清澈,我看到那枚褐红色硬币在碧绿的水草中飘荡,衬着垩白色的湖底岩石,宛如大幕前舞蹈的精灵。
至于我的那个愿望,不告诉你,只有贝加尔湖知道。她的方法你悟出来了吗?对,“我”的愿望和贝加尔湖相遇,而且“只有贝加尔湖知道”,这就是“直遇”。
“直遇与直寄”是一种直觉感悟的思维方式,是超越现象到本质的审美思维,强调心灵的感悟和沟通。
二 习作:游鸣沙山月牙泉
历来水火不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在这儿,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
今年暑假,我去了甘肃,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西北之旅。其中,最让我感到惊叹的便是鸣沙山月牙泉了。
我们的运气很不错,因为敦煌前一夜下了久违的甘露,天气不是很热。经过短暂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景点。听导游讲解,鸣沙山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就像沙子会说话一样;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我听了后,由衷地感叹它真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啊。
说着,我们已经到了山脚下,抬眼望去,金黄色的沙漠一望无际,风轻轻地一吹,沙漠上就泛起了一棱一棱的波纹,似乎泛着点点金光,美丽极了。
我们排队买了骆驼票,跟着导游一起去骑骆驼上山。起初,我看到这庞然大物在我的面前,它低下身子,让我爬上去,我非常的忐忑,紧张,当它慢慢的抬起身子,我一下子觉得自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看着更高更远了。紧张的心情一下子豁达了。就这样骑着骆驼“颠簸”了四十五分钟后,我们便去了月牙泉。
走进它,蓝绿色的泉水波光粼粼,泉面上有着一缕金光,那便是沙漠的倒影了,奇怪的是:这泉水旁边就是沙子,可沙子到了岸边就戛然而止,不再继续往下填满这清泉了。也是这是大自然的意思,让在沙漠中的人们从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吧。
月牙泉,之所以叫月牙泉,是因为人们只要爬上沙山,远眺月牙泉,就会发现碧蓝的泉水在金黄的沙漠中,就像一弯蓝色的月亮,成为了沙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线。放眼望去,鸣沙山上驼铃阵阵,悠悠绵长。月牙泉水清清澈澈,连绵不绝......
澄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金黄的沙漠,碧绿的月牙泉,相互衬托着,显得那么的柔和,那么的美丽。与此同时,我们也和它说再见了,开始了新的旅程。
(作者:彭佳莹 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
三 赏析:写游记的秘籍
《围炉夜话》中说:“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江海,悟其浩瀚,则俯仰皆文章也。”不错,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情感的源泉,是人类心灵的寄托载体。但也常听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看过
那么多美景,却不知游记怎么写。
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11岁的彭佳莹小朋友,写《游鸣沙山月牙泉》,告诉你写游记的全套“秘籍”
方法一,记录一路见闻。
游记,既游且记,自然需要线索,特别是行踪的贯穿,这是游记最为鲜明的特点。今年暑假,彭佳莹小朋友“去了甘肃,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西北之旅”。她先“听导游讲解”,然后“到了山脚下,抬眼望”,之后“走近它”,最后和“它说再见了,开始了新的旅程”。这一路有哪些见闻呢?
1.听导游讲解,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
2.抬眼望去,金黄色的沙漠一望无际,风轻轻地一吹,沙漠上就泛起了一棱一棱的波纹……
3.走近它,蓝绿色的泉水波光粼粼,泉面上有着一缕金光……
4.放眼望去,鸣沙山上驼铃阵阵,悠悠绵长……
小作者按方位顺序多角度观察,“左顾右盼”、“上下求索”,或由低到高,或由近及远,一路见闻既详实又井然有序。
方法二,写出内心感悟。
作者观景,或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或动静结合;或比喻、拟人;或借助联想想象,精心描摹游览胜景的内心体悟。我们来读一读这些语句:
“沙子到了岸边就戛然而止,不再继续往下填满这清泉了。也许这是大自然的意思,让在沙漠中的人们从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吧。”这是作者的感悟。
“当它慢慢的抬起身子,我一下子觉得自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看着更高更远了。紧张的心情一下子豁达了。”这是作者的感受。
“澄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金黄的沙漠,碧绿的月牙泉,相互衬托着,显得那么的柔和,那么的美丽。”这是作者的感觉。
“与此同时,我们也和它说再见了,开始了新的旅程。”这是作者的觉知。
内心的声音是游记虚的底蕴部分,与现实的景致相结合,文章就有了深度。
方法三,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山水游记散文常把景和情二者结合在一起,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这种情况最为常见。文中作者插入了游历中的互动故事,带给读者一种人生的哲理或启示,别具一格:
“起初,我看到这庞然大物在我的面前,它低下身子,让我爬上去,我非常的忐忑,紧张……”
其实,写游记还可以与当地人互动,听听他们的故事。这个故事要具有一定的深度,比如跟卖票人员或同行的游客随便聊几句,如果能聊出来情怀、民俗的东西就非常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