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舞】巡塘小镇(散文)
最近几年,我往无锡跑的比较勤,每次都要去一个新的景点走走。
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无锡,查了《中国名胜词典》,无锡只有鼋头渚、蠡园、梅园等十来个景点。现在,上百度搜“无锡旅游”,起码可以找到几十个去处。在这些旅游点中,有很多其实并不新,只是原来没有列为旅游点。一些小镇,现在多称其为“古镇”,原本就是居民聚居的地方。早年,我出去旅游,肯定会抽时间到镇上的合作社或供销社去买一些当地的土特产,从未关注过古屋旧居,对那些砖木结构的建筑也是司空见惯,从未列入旅游的项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名胜古迹更是旅游资源。如果没有绿水青山这样的自然资源,哪能把老旧的街镇开发为古镇老街?这些年来,这样的古镇老街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冒了出来,在旅游景点中占得一席之地。
前些日子,我又去了无锡,这次的目的地是巡塘古镇。巡塘镇形成于民国初期,所以叫“古镇”并不合适。但巡塘河确实有些历史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就有梁塘、巡塘、元塘。“塘”在无锡方言中就是人工修整过的河道。
元朝前,巡塘河上就有桥,叫巡塘桥。现在看到的巡塘桥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桥洞内壁上刻有两块碑石,碑文上记载着重建巡塘桥的名称和捐资者的姓名。拱系纵联分节并列结构,桥拱刻有桥联:“终古临流赋卧虹,至今题柱怀司马”。桥上两梁上刻有“重建古巡塘桥”六个字。可见,古代就有重修的事情。
现在的巡塘也是重修的作品。2014年,书香酒店集团“盘下”巡塘镇,将原有的建筑升级改造,建成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精品酒店,名叫巡塘书香府邸酒店。这样,一个老镇就变成了一家酒店。好在书香酒店只占了南面的半个镇子,游客可以在北面的区域自由游玩。有人坚持要去南面看看酒店去,被拒后还打了110。书香集团拗不过舆论,决定白天可以向有人开放。
其实,巡塘镇从一开始就不是行政区划单位,而只是一个集镇。“镇”作为地理名词有三个释义,一是军事上重要的地方;二是县以下的行政单位;三是较大的集市。民国二年(1913),当时新安乡行政局长钱凤书(1888~1951)为解决当地乡民购物的便利,沿河规划,形成集镇,因小镇坐落于巡塘河畔,故得名“巡塘镇”。
巡塘镇很小,用不了一个小时就可以逛便每个角落。
过巡塘桥往北面走,是古镇的北街。这里街市不及南街闹猛,但沿街而立的蚕室、蚕铺、蚕业会馆和河边密植的桑树,都在默默地述说往事。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茧行集市。
北街尽头的蚕业会馆是古镇上比较大的宅子,门上的牌匾,是后来请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这处宅子有前院和后院,有正房和厢房,后院还有一个烘茧的车间,最明显的就是那个用青砖和红砖相间砌成的大烟囱,老远就可以看见,极富艺术性。当年这里是蚕丝收购、加工和交易的中心。院内一组宏大气派的传统式大宅,是钱凤高、钱敏高兄弟俩的旧宅。
现今的巡塘古镇仍能寻觅到保存完好的多处历史遗迹,这其中就有一座建于民国14年的老宅院。据悉,这座老宅院经过保护修缮后,将被打造成一个雅集会馆。这座老宅因其主人的独特背景以及他与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的关系而平添了几分神秘。
这幢老宅为钱凤高、钱敏高兄弟所有。老宅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面阔五间加一备弄。宅名“友于堂”,取兄弟和睦之意。
老宅东边大者为钱凤高所有,当初是他为病重的母亲所建,可惜宅未建成母亲已经去世了。所谓“怀萱”,就是怀念母亲之意。
钱凤高在现代人看起来是个颇有争议的人。他开市设镇对巡塘附近的居民来说,他是个大好人。他早年勤奋好学,后成为煤业大王、缫丝大王、银行大亨周舜卿(1852~1923)的左膀右臂,先后创建多家丝厂,兴建十余座桥梁,创建锡钟高等商业学校等,俨然是个大善人。有一个版本说,周舜卿死后,他投靠日本人,霸占了周家的产业;抗战胜利后,他把女嫁给京沪卫戍区总司令汤恩伯(1900~1954)当姨太太;解放后,他把丝厂捐给国家,更名“剿丝一厂”,“三反”“五反”期间,自杀身亡。这是题外的话。
这里确实还有一些题外的话: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古旧建筑?
现在各地都在开发旅游资源,一些原先有些历史的地方被发掘出来,建成了这个古镇,那个老街。有人认为,这些都仿古迹,假文物,是糊弄人的东西。也有人认为,只要有人喜欢就可以发展。谁都知道横店、车墩、三国城的建筑是假的,但是照样游人如织。周瑜和黄盖的事,旁人是插不上话的。
从巡塘出来,我忽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我不知道我们失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