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红尘】长篇小说经典化的三个维度(随笔) ——学习中国作协李一鸣老师讲座的笔记
2018年是中国小说的丰收年,从全年4万部小说中,推荐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最让我们感动的是90多岁的徐怀中老师写出来洋溢着青春热情的作品,这进一步告诉我们,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用作品来说话的。那么经典长篇小说有哪些特征呢?我以为经典化的长篇小说有三个维度:
一、经典长篇小说应该是一条历史的长河。
理想化的长篇小说应该是厚重的,史诗般的描写民族性格、民族历史的巨著。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他给历史留下来上千个典型人物。整整十五年,作者就生活在这些人物之中。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名字、性格、故事。那么你的小说中有几个人?三个?五个?十个?二十个?上千个人名,写下来就是好几页的花名册。托尔斯泰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他赋予上千人不同的使命,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多么不容易啊!我国现代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称得上是经典之作,他写的是历史长河中的原上历史,面对曲折的历史,从辛亥革命到民国初期,他在这段历史中发现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说,《白鹿原》是家族史、社会史。是对那一段历史的深沉的反思。是渭河平原的历史故事。还有经典小说《四世同堂》,写了四代人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是怎么与命运抗争的?这也是民族的历史。因此一个小说家,一个作家应该首先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陈忠实老师为了写《白鹿原》,他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达到了非常专业化的程度。
作家研究历史要有独特的视野,独特的历史观,要在深邃的思想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才有好作品、大家风范的作品出现。作家有三个不同点,一是与他人不同的历史观点;二是不俗的深刻的理解力;三是超越一般人的新思维。以上三点可以警示自己写出独特的作品来。比如人物的塑造,可以写自然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等。作家的心中要有大格局、大心胸、大视野,这样才能产生大作品。鲁迅说,无边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作为一名作家,就是要有这样的大胸怀。即:人民在我们心中,这不是政治口号,也不是假大空。人民在我们的作品中是人物,是咱爹咱娘,咱哥咱姐,是挣扎在生活底层的所有人,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命运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我们应该描绘的。中国的作家应该有“天下观”,就是心忧天下,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是的,只有心中装着天下人、天下事,才能写出名篇、大作品。
朋友们,谭嗣同用生命和热血唤醒民众,我们作家也应该用一腔热血和心怀天下的热情描写出历史人物。打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可以看见镜碎之光(镜子碎了,仍可以发射光)、兰死之香(兰花死了,香气仍在)。只有我和天下有关系,作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作品。我敢说:“没有传世之心,难有传世之作。”比如,梁晓声的《人世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他写了50年间北方民众的生活历史。全新的人物必然有全新的作品。写历史中的人物是经典小说必须做到的,所以说经典小说是一条历史的河。
二、经典长篇小说应该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表面上看,这幅清明上河图上都是市井人物,但是却反映了深层次的人生故事。由小人物展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你可以从现在起,从小人物写起,你试着写一万个小人物的命运。接触到生活的底层去写作,写身边的人物。一般来说,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我们可以写小人物的可怜、可恨、可叹之处。写人的心底世界,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国小说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红与黑》写于连跳窗而入那一刻中,他想到了什么……非常经典,我们应该学习。
我们是作家,作家是多愁善感的人,我们的“痛感”应该更低,看见深山中的一朵花,你会怎么想?可怜她?赞美她?比如你可以写经历了多少苦难,风吹雨打,泥石流,地震波,她都没有死,顽强地活着,并且开放了,她的信念,她的理想,她的诗和远方……比如,林清玄笔下的《百合花开》是那么感人,在朗读者中被蒋雯丽的声音演绎的有声有色,听得我泪如雨下……
因此我们说,创作就是心灵的话和画儿,大自然就在我们的作品中提现出来。记得作家张洁有一篇作品,写的是一棵树。怎么样的一棵树呢?一个平房前的一棵树,平房子是个餐馆,人们吃的残渣都倒在树上,弄得树上脏兮兮的。张洁说,她很想抱一抱那棵树。为什么呢?想一想那是云南深山里的一棵云杉,她在山里是老云杉的女儿,后来被人们挖了起来,运往北京,妈妈对她说:“你要到北京去了,那北京可是京城啊,你要享福去了。”小云杉满怀着憧憬来到北京。没想到被栽种在小饭馆的门口,人们对她如此野蛮。她闻着雾霾的空气,忍受人们倒来的残渣,她疼不疼?她想不想家?想不想云南深山里纯净的空气?她哭了吗?流泪了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想抱一抱她呀?张洁写得多么好啊?这个小细节就是清明上河图上的一笔绝妙的细节。
记得多年以前我读书的时候,曾经写过一双鞋,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我穿着它去北京学习,那是母亲精心制作的作品啊,那一天我穿着它走在北京长安街的路上,突然,灵感一闪:“我那不识字的母亲吆,您的作品发表在北京长安街这中国最高级的大刊上了!您的儿子穿着您的作品——一双布鞋,走在了北京长安街上,这是咱山里的母亲几辈子的梦想和远方啊!”于是我的毕业作品就此产生了。
那一年,我的同学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诗,他在诗歌中写道“多少男儿的血,肉,生命,多少人生故事,凝聚在那一块石碑啊,您不是普通的石碑,您是中华民族的竖起的大拇指!”
那一年,还有个同学写了两个同时投胎的男孩,一个生在北京,一个生在云南的深山里,经过了30年之后,他们两个相遇在北京的咖啡馆里。那时候云南的男孩子说:“我艰苦奋斗了三十年,才得以和你一起喝这杯咖啡……”
总之,作为一名作家一定要有悲怜之心。所以说作家的人生要有三度:长度,宽度,深度……而生命的长度和宽度都不能定义深度。就是说,有人活了八十岁,很富有的活着。也可能不如一个20岁牺牲于为人类解放事业的英雄。作家的自然生命有长有短,但是,写不出好作品的作家是没有深度的。写出好作品的作家是永垂青史的!
写出好作品,心中要有大格局,大规划,大宏图,就像曼德拉,他走出监狱门口的那一刻,他说:“如果我不能把怨恨丢在监狱中,那么我就是走出监狱,心也还会在监狱中。”所以他带着平凡之心走出监狱大门,成为非洲人民的领袖,他的政策不仅惠及于黑人,也同时会给予白人。他是整个南非人的领袖,他丢掉了怨恨。这就是做人的深度。我们作家虽然不是领袖,却要有领袖的胸怀!这就是孔子说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我以为人与人的关系是:第一,把人当人看;第二,把别人当做自己看;第三,把自己当人看(自己要高贵,高远,高尚)。
综上所述,都是我们构思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应该掌握的尺度。
三、经典的长篇小说应该是一部百科全书。
所谓百科全书就是涉及大到天文、地理、宇宙、太空的知识,小到饮食男女,家长里短的一切学科的知识。我们中国读者普遍认为《红楼梦》就是一部百科全书,经济学家在《红楼梦》中看到了各大家族的的经营状况,特别是凤姐的管理才能被经济学家称赞不已。厨师们从中看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一盘很普通的茄子,要通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做出来,不仅仅是刘姥姥听得目瞪口呆,我们读者也是叹为观止。社会学家从中看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看到了各个不同阶层的主子和丫鬟们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医生看到了古老的中医文化,古代的养生文化,保健知识也是非常精深的。青年男女看到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爱。文学家看到了那些美妙的诗句,小说家看到了小说的写作技巧……
世界上一些顶尖的好作品也都是百科全书式的。比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其中有栩栩如生的2400多个人物,就仅仅描写他们的衣服样式和颜色就领服装设计师眼花缭乱了。书中描写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状况,社会组织等等,都是社会学家很惊奇的。书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令最终名的律师感慨万分,他们说:“巴尔扎克从哪里搜集了这么多的案例啊?”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是历史上的鸿篇巨著是百科全书,现在文学作品也应该具有百科全书的特征。比如最近大家议论较多的李洱最新长篇小说《应物兄》,先后斩获了第三届《收获》文学排行榜(2018年度)长篇小说第一名,第十五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18年度最佳作品、《南方周末》2018年虚构类作品第一名等殊荣。同时李洱本人还为此荣获“第十七届华语文学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9年8月16日,《应物兄》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其主要作品已被译成十个国家的文字在海外广泛发行。所以评论界说与李洱的作品“由此拓展开了一个具有百科全书式丰富意味的文本空间”(李掖平语)。由此可见,经典的长篇小说应该是一部百科全书。
最后我们总结如下:经典的长篇小说有三个维度,它应该是一篇历史的长河,它应该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它应该是一部百科全书。舍此不能算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写小说的作者越来越多,2018年仅仅在纸媒发表的就有四万余部,这还不算还如烟海的网络小说。但是能够称得上经典之作的 ,那还是鳞毛凤角,少之又少。希望我们每一位作家要有大胸怀,大格局,努力写出经典之作。不要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去。多多积累资料,练好内功,一旦付诸创作就能出大作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文朋诗友们,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