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新天方夜谭(微小说)
早上,公司院子里不太大的停车场,车辆塞得满满的。
老曹匆匆忙忙来到他那辆皮卡货车面前,打开车门,坐进驾驶室,点火,倒车。
一不小心,车尾跟一辆白色宝马私家车碰了一下。
宝马车主徐琳闻讯,立马赶了过来,察看了一下被撞的宝马车。车右尾灯碎裂,近旁车身还有一道十公分的划痕。
徐琳虽然心疼,但碍于和公司有业务联系,与老曹也彼此熟悉,便道:“没多大关系,你报个案吧,让交警和保险公司来处理一下也就是了。”
老曹面露难色,犹豫再三,对徐琳说:“我看还是算了,你直接去修一下吧,有多少费用,我等下微信转给你也就是了,这次真是不好意思了啊。”
徐琳看老曹不当回事,便提醒老曹:“这可是宝马车啊,车尾灯和那条划痕修补一下,估计要两三千块,不像你的皮卡,两百元足够了;还是让保险公司赔付吧,就多打一个话,蛮方便的。”
老曹还是犹犹豫豫的:“不用那么复杂,你直接去修也就是了,那么点钱,小意思嘛。”
徐琳心想:好你个老曹,真是不识好人心啊,一个线路维修工,月工资撑死也就四五千,两三千的修车费用怎么会是小意思呢?难道......
徐琳不禁问道:“难道你单位的车没有保险,或者是脱保了。”
老曹尴尬地笑笑:“我们单位的车辆,都是上级公司统一保险的,哪能脱保呢;只是……只是我们是国有企业,有些事你不用知道,说出来怪不好意思的,反正……反正你去修车,我来付钱,就算帮了我的大忙了。”
见老曹吞吞吐吐的,似有难言之隐,徐琳倒也不好再继续追问:“那就按你的意思办吧,你是自费的,我就到普通的小厂修一下,也不去四S店了,费用估计能省一点。”
老曹千恩万谢地送走了徐琳,呆立在停车场,陷入了回忆。
二〇一五年年底,市公司的一辆公务用车出了一起车祸,至一人重伤,因医疗费用大大超过保险额度,市公司还额外负担了七十多万的赔补费用,结果市公司当年的安全生产奖泡了汤,还破了安全生产指标,公司老总、分管副总都挨了处分。
二〇一六年,为严格车辆管理,加强安全防控,市公司制定了严格的车辆安全管理制度,并把市公司及下属企业的车辆集中起来,由市公司以招标形式选定入围保险企业,统一购买保险。
也就在当年三月,同事小包在在乡村公路上发生了点小车祸,小包驾驶的作业车辆和迎面而来的车辆刮擦了一下。
小包看了一下车损情况,也就小几百元的事情,没多加考虑,一个电话打给交警,一个电话打给保险公司,让他们前来处理。
一个月后,市公司来了一个三人调查小组,核实该起交通事故情况,又作笔录,又寻找目击证人,又走访交警队。要求单位领导和当事人写明事情经过、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并责成拿出后续防范措施;还召开了相应安全生产会议,要求员工举一反三,警钟长鸣,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足足折腾了个把月,处理结果总算出来了:扣单位当月绩效奖5分,计7000元;扣当年安全生产奖50分,计30000元;扣当事人小包月绩效奖1000元,通报批评;扣企业负责人绩效奖500元。
小包拿到保险公司的712元赔补费,真是欲哭无泪。想不到自己一不小心,给员工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
企业老总偷偷地指着小包骂:“你这个害人精,也不动动脑子,38500元就这么泡汤了。”
上级的规定总有它的独到之处,本意也是为企业好,为大家好,安全生产无小事嘛。
可整个市公司及下属企业,保险的车辆有二百多辆。自己单位就有三四十辆。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要是自己分管的车辆再磕磕碰碰个几次,那要扣多少绩效奖啊,弄不好一年的活白干了也不一定啊。
老总开始有点神经兮兮了,车辆出门前关照:“注意行车安全啊。”
过不了一小时,又打电话追问:“路上没出啥事情吧?”
要是到临下班,车辆还没有回来,就会头上冒汗,再三催问:“是否发生车祸了啊?”
然而“事故”还是发生了。台风来袭,小马接到抢修任务,带领全班人马前去抢修故障。车辆在狂风暴雨中行进,在拐弯处,一棵大树轰然倒下,小马来不及刹车,一头撞了上去。
老总接到消息,立马关照:“千万不要报案,车修了再说。”
修车费四千多元,总不能让员工承担,老总咬咬牙:“这次费用我出了算了,下不为例啊。”
过后,老总想想也是后怕,要是每年都这样出几次车祸,要是出一次大点的车祸,自己那点工资也垫付不起啊,总要想点办法。
在老总的授意下,办公室出台了口头规定,当然是不能成文的:
员工切记注意行车安全,一旦出现交通事故,按以下情形处理:
一、车损3000元以下的,不得报案,由当事人自负;
二、车损3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不得报案,当事人承担3000元及余额的30%,其余由企业职工平均分摊;
三、30000元以上的,向交警报案,并报保险公司理赔,向上级公司报告。
制定这样的地下潜规则,也是无奈之举啊。
前两项要是如实报案,那不是得不偿失吗?后一项事情搞大了,瞒也瞒不住啊。
还好,自从二〇一六年吃了点小苦头,扣了三四万块钱,一七至一八年倒是相安无事,“一丁点事故”也没有上报过。
真是神了,市公司连续几年被评为省级安全生产先进集体;保险公司的老板更是窃窃自喜,遇到了一家好客户啊,连续三年,保险车辆二百余辆,保险收入四五百万,赔款数额仅一千二百零几块,真是创造了全国、全世界保险业最良好的业绩啊。
老曹私下里和市公司及其它下属企业的员工交流“安全”心得,居然是大同小异。也就是一句话:那些磕磕碰碰的小事故,猪头三才会去报案呢,自己种下的苦果,还得自己吞啊。
老曹从回忆中回过神来,自己是今年第三个躺枪的人了。
老曹双手合十,喃喃自语:“事不过三,但愿不要再发生这些磕磕碰碰了。”
当然,也有躺枪的员工感到愤愤不平:“估计上面领导跟保险公司的那位是把兄弟吧,制定这种措施,不是便宜了保险公司,坑了自家职工吗?”
“那倒不一定,但三年一丁点事故也没有,说明领导管理有方,那顶乌纱帽算是笃笃定定保住了,指不定明年还能高升一级呢。”
“不要乱说话啊,说话要有点证据的,可不要无事生非,制造不安定因素啊。”
过了几天,那个宝马车主徐琳发了条信息过来:修车费用二千七。老曹无奈地苦笑,爽快地用微信把费用转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