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渔舟】石磨(散文)

编辑推荐 【渔舟】石磨(散文)


作者:心静天好蓝 秀才,2716.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36发表时间:2019-08-22 22:04:45
摘要:经历了世事的曲折,每次回到故里看见那个石磨,父亲在推动石磨时说过的话总会时常浮现在我的脑际,“慢工出细活”,这不就是一些书上写的“细节决定成败”吗?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时,不正需要这样的耐心细致吗?生活是不是都要经历重压、磨砺、曲折和艰辛才能更有滋味呢?人生是不是都要经过打磨才能变得精致而亮丽呢?如果不是这样,谁能说自己的人生不是如此?如果就是这样,那么与人类一道穿越了数百万年的石磨,当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符号和象征了。


   石器在人类进步史上曾经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考古学把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时间跨越数百万年,直至距今约5000至2000年,可见石器陪伴人类时间之漫长。事实上,即使到了科技比较发达的近现代石器依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今我们还能在一些偏远的地方见到人们对石器的使用,比如石缸、石臼、石碾,还有石磨等,这些石器不乏深厚的文化价值,甚至在一些地方被作为文物永久保留了下来。
   故乡的石器有很多,我印象最深的要算石磨了。
   石磨的制作对石材质地要求很高,非坚固的石头不能使用。那些石头往往位于悬崖上,开采起来很是危险,但为了使用,人们只得冒险一试。工匠选好石头后,用锤子、铁钎等工具在大石上凿下一个个小孔,再把铁楔放进去,举起沉重的大铁锤,一锤一锤地使劲地砸,砸得火星四溅,久而久之,连坚硬的铁锤和铁楔都被砸卷了,成了戴在上面的“铁帽子”。
   采石是极为辛苦的工作,为了消减疲劳和枯燥,石匠每次举锤前都要吆喝几句,内容往往都是信手拈来;吆喝完毕,石匠高高举起铁锤,最后喊出“哎呀”二字,铁锤就“铛”地一声砸在了铁楔上了。那石匠一股力气使出,脸被涨得紫红,一口气喘过来,又接着吆喝。有些石匠最喜欢拿女人打趣,吆喝的话语模模糊糊,但也会被那些精明的女人听出来,少不得遭来一通责骂,石匠脸上便讪讪的,但砸铁锤的劲头并没有消减。
   故乡的石磨由磨盘、磨墩和磨推三部分组成。磨盘是由一块巨石做成的圆形,沿边被开凿出一条沟槽,一处留下一个伸出的出口,磨过的粮食就从这出口里出来,进了下面的容器里。磨盘中间隆起,正中心被开了一个小孔,安上一截坚硬的木头,这就是磨芯。磨墩分为上磨墩和下磨墩。下磨墩中间被穿了孔,磨芯从孔里穿过,直抵上磨墩正中的孔穴。上磨墩边上还有一个小孔,要磨的粮食从这里放入。上磨墩外沿上有一个木柄,木柄上有一个小孔,磨推的尖头放在里面。磨推是由一根曲木和一根横木呈T形拼接,连接处还有两根撑木。横木的两端被从房梁上垂下的绳子系住,人一推动横木,上磨墩就转动起来,粮食从上磨墩的孔里进入,被两块磨墩反复地研磨,细粉曲曲折折地从磨隙中出来,在磨槽里高低错落地堆起来,如一座座绵延起伏的小山峰。
   磨墩契合的面上被凿出了一道道“磨齿”,尽管磨墩石坚硬耐用,但也经不住日久的磨砺,“磨齿”被日渐磨平。这时,父亲又会请来石匠打磨“磨齿”,日复一日,厚重的磨墩也变得薄而轻一些了。旧的磨墩一旦报废,新的磨墩又安放上去了。
  
   二
   父亲推动石磨一般是在傍晚收工以后。昏黄的煤油灯下,或是朦胧的月色里,父亲两只脚坚定地站在地面上,结实的胳膊一伸一缩,身子也跟着一前一后地晃动,那磨墩就发出“呼呼”的响声,连同磨推的叽嘎声,在乡下寂静的夜里成了一道特别的韵律。第一遍磨完,父亲将那些没有磨碎的粮食扫到一起,再次放进磨孔里研磨,直到基本磨细了,才用筛子筛出细粉,将那些筛子上面的粮食重新放进磨孔里研磨。这样一番劳作之后,本是颜色不同的粮食都变成了雪白的细粉。
   我不知道父亲此生曾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推动过这石磨,总而言之,那时候家里出产的五谷杂粮都要经过石磨的加工才能进入我们的肚腹,是以一年四季我都能看到父亲用力推动石磨的身影。推磨相当费时费力,父亲一个晚上只能磨几斤粮食。若是加工豆腐或凉粉,父亲还要用纱布过滤,反复地研磨,直到滤出所有的淀粉为止;若是加工糯米粉,那糯米极富粘性,将上下磨墩似乎都要黏到一起了,石磨推动起来更加沉重,这份辛劳更不同寻常。
   但是劳累并不能影响父亲对我们的慈爱。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父亲有时会把我们抱上磨推,让我们在磨推的晃悠中取乐。待到我们能摸到磨推时,他又让我们把着磨推一进一退地跑几步,我们知道了自己还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只有识趣地放开了磨推,父亲就会“呵呵”地取笑我们。等到我们长大成人能够推动磨推时,我们才真正感到石磨的沉重,除非父亲带头,我们很不情愿去做这份十分辛劳的工作。
   父亲推动石磨的时候,有时我会帮忙往磨孔里放粮食,我一次性放进的粮食太多,从磨隙里出来的粮食就不能磨细。父亲就会教育我说:“别急别急,慢工才能出细活。”我便改变了自己猴急的心理,变得与父亲一样耐心起来。
   石磨在村里算得上一件大宗物品了,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石磨的来历要么是条件较好的家庭请石匠制作而成,要么是祖上遗留下来,我家的石磨便属后者。附近没有石磨的邻居便时常将粮食拿到我家来加工。
   最热闹的是乡村办喜酒的时候,左邻右舍男男女女都会自觉自愿地为主人家出力。母亲做得一手好粉蒸肉,远远近近非常出名。家有喜事的主人端来一撮箕大米,母亲便用铁锅将大米和着一些花椒、橙皮等佐料炒熟,两个年轻一些的妇女一起推动石磨,母亲将那些大米和佐料一点一点放进磨孔里,金黄的细粉从磨隙里出来,香味四散飘逸。母亲看我们馋嘴的样子,用手指拈一点细粉放进我们的嘴里,我们便被这香味陶醉了。几个妇女一边劳动一边说笑,有赞扬母亲手艺的,有唠自己家事的,有传播小道消息的,张家长李家短,玩笑叹息夸奖声不绝于耳,和谐的气氛中彰显着乡下人淳朴的心理和纯善的友谊,那些曾有的芥蒂不知不觉地消散了。
  
   三
   笨重的石磨终究抵不住工业文明的冲击,如今的乡下基本没了它的用武之地,石磨也就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老家修建新房后,我家的石磨已经没了安身之所,我们提议将石磨扔掉,但父亲没有同意。他把石磨搬到了一个偏僻的屋檐下,偶尔还会用石磨加工少量的面粉,但随着父亲年事的增高,石磨彻彻底底地成了一个“废品”,被凄惶地晾在了屋子的一角。
   经历了世事的曲折,每次回到故里看见那个石磨,父亲在推动石磨时说过的话总会时常浮现在我的脑际,“慢工出细活”,这不就是一些书上写的“细节决定成败”吗?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时,不正需要这样的耐心细致吗?生活是不是都要经历重压、磨砺、曲折和艰辛才能更有滋味呢?人生是不是都要经过打磨才能变得精致而亮丽呢?如果不是这样,谁能说自己的人生不是如此?如果就是这样,那么与人类一道穿越了数百万年的石磨,当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符号和象征了。
   这样想着,我对石磨更增添了一份亲近之情。

共 25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石磨,顾名思义,是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石磨这玩意儿,最初叫硙,汉代才叫做磨。作者这篇文章写石磨,从新石器开始写,起笔苍凉,中间部分穿插入故乡,结尾再以谚语道出生活的真谛,慢工出细活,表面看是一种石磨的态度,但何尝不是人生的写照?细节决定成败,而父亲推磨的场景,在寂静的夜里成了一道特别的韵律,这个画面可谓意味深长。散文以小见大,有文采,有情思,感谢赐稿渔舟。【编辑:柳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约        2019-08-22 22:07:48
  文章的根基不错,写旧物,有态度。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回复1 楼        文友:心静天好蓝        2019-08-23 05:53:14
  谢谢柳约辛苦编辑
2 楼        文友:回味        2019-08-23 13:44:30
  感谢赐稿!一篇非常接地气的文字,拜读佳作!
回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