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平凡之中的爱(散文)
今天做了一顿简单的午饭,菜是豆角炖土豆,主食是绿豆碎米粥佐以馒头。豆角看着老,一个豆一个豆的鼓出来,皮也是花花搭搭的,老豆角和土豆一起炖,炖出来却和土豆一样,面嘟嘟的十分可口。这种豆角东北人爱吃,种子也是由东北人带到西北来的,这道菜还是母亲教我做的。
我父母是山东人,当年闯关东到东北,又从东北支援西本建设到宁夏。一路走一路学,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生存之道,品到了更多的人生百味,也学会了做不同于家乡的饭菜。
母亲教我做的菜都是家常菜,没有什么章法可言。无论是山东菜还是东北菜,只要是好吃,我就觉得是好菜。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关于介绍中国八大菜系的介绍,我才知道鲁菜是八大菜系之一,因为知道了鲁菜,又顺便了解了一下山东的历史文化,由此才知道山东不仅仅是饮食有名气,经济发展的也不错,齐鲁文化源远流长,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不得不说人杰地灵。
母亲是个好人,热心肠乐于助人,她待人接物处处体现着孔孟之乡的礼仪风范,虽然母亲没上过学,但我从来没有从她身上看到过粗野的蛮夷风习。母亲17岁经村民推选当上了社长,18岁嫁到父亲家,父亲家成份高,母亲因此遭到了罢免。母亲婚后和父亲闯关东到东北,招工在一家千人大厂,母亲开始是在食堂饭口给厂里的工人打饭,后来因为工作出色,被调到食堂供应部门干采购员。父亲是个老实人,稳重踏实,不善交际。父亲支援西北建设后,为了照顾家照顾父亲,母亲已不得不辞掉工作跟父亲一起来到了宁夏。父亲在家乡时是个农民,后来到东北进煤矿当上了煤矿工人,父亲干过矿井掘进工也干过矿井延伸工。矿井掘进和延伸工作属于一线工种,工作既脏又累,有时候还要加班加点。父亲任劳任怨,下班回到家除了睡觉休息就是帮着母亲照顾我们兄妹五个。因为家里孩子多,住在东北三叔家的奶奶也需要供养,父亲一个人辛辛苦苦的上班,难以支撑家里的费用,母亲就在矿上找了个打扫厕所的家属工,和父亲一起分担着家庭的重担。
母亲随父亲来到宁夏后,也把奶奶从东北的三叔家一起接到了宁夏。那时宁夏到处荒凉风沙又大,奶奶住了一段时间不习惯,吵着闹着要回东北,父亲和母亲商量后,无奈的再次把奶奶送回东北的三叔家。奶奶在宁夏待的时间不长,那时我还小,奶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倒是奶奶走后常听母亲念叨说东北的三叔三婶照顾奶奶太辛苦,他们做老大的没尽到孝道,我才有意识的去看全家福,记住了照片里奶奶的长相。
全家福里的奶奶,虽说是年龄不饶人,但美人迟暮却难掩她曾经的美丽。为什么全家福里没有爷爷?当我好奇的问母亲,母亲指着另外一张照片里英气和善的爷爷,告诉我爷爷早在我出世前就已经不在人世了。为此,我还难过了一段时间,为自己逝去的亲人难过,为奶奶失去了爷爷而难过,为父亲失去了爸爸而难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认为,父母健在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有父母孩子才能得到家庭的温暖,就像我,有父母的疼爱是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啊!
那时毕竟还小,对生死没有深刻的体会,过了没多长时间,那份真诚的难过之情就随着西北呼啸而过的风沙飞到天上去了。直到后来父母相继去世,我才体会到爷爷去世给父亲带来的伤痛有多大。我为没跟父亲一起分担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而心里很有些自责。
父母留给我的记忆是和睦,家里的家务活大多数都是母亲在干,我们兄妹五个从小到大的衣服和鞋都是出自母亲之手由她一手缝制。母亲在给我们一家人缝制衣服的同时,还帮着好多邻居家做衣服,母亲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每天晚上家里的缝纫机都会从晚饭后嗡嗡嗡的一直响到后半夜。我好奇为什么总是母亲做饭而父亲却袖手旁观,母亲说是父亲做饭不好吃。偶尔吃几次父亲做的饭,父亲做饭手艺稀松平常,那时我信了,真的以为是父亲做饭手艺差。可后来自己学会了做饭,从差强人意到勉强过得去,我才意识到其实是母亲心疼父亲工作辛苦,宁可自己多干点儿活多受点儿累也要让父亲休息好,所以才不使着父亲干活的。
那时我小,记得家里来人了,父亲负责给串门的亲戚朋友沏茶倒水。常常是父亲跟客人唠上几句家常就没了下文,母亲则一边捅炉子洗菜炒菜一边不时的抽空陪客人说说话。那时我还小,记得邻里之间都是互相照应的,谁家里有红事白事都会互相帮忙,母亲也不例外,一听哪家有事,她都主动的上门帮忙,有时是帮人下厨,甚至于还帮亡人穿过老衣。里里外外一把好手的母亲自然是处处赢得父亲和邻居们的尊重。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因了母亲的聪慧能干,也因了母亲普通的外貌,我以为长的高大帅气的父亲对母亲是尊重多于爱情,后来的一些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民间对于父母对孩子的偏爱有一个说法就是,五个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长短,更何况人对人呢!这个说法给那些偏爱某个孩子的父母找到了最合适的借口。母亲对我们兄妹五个没有多大的区别,可父亲却不一样,父亲对大哥和姐要好于我和二哥、三哥。父亲生前有好吃的好喝的总是惦记着留给大哥和我姐,父亲弥留之际因为没见到大哥和姐姐的面,眼睛没闭上就走了。那时我少不更事,以为是父亲觉得大哥结婚和大嫂从家里搬出去单过,怕大哥吃不好,同时又担心姐姐在永宁工作经常回不了家,所以父亲才把好吃的留给大哥和姐姐吃,后来听母亲说,父亲经常跟她说大哥和姐姐有些地方像母亲。想来这就是父亲对母亲的爱情,只有爱屋及乌才会偏袒于相像爱人的亲人吧!就像刘邦爱戚夫人的同时,也爱和他们相像的儿子刘如意。经历过生离死别,这些小小的差别对我来说都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父亲在世时对我们兄妹五个都是照顾有加的,小时候给我们洗脚,我们生病了总是被父亲带着到医院看病,看完病了及时安顿我们吃药。他是个称职的好父亲!
父亲去世多年,母亲丝毫没有改嫁的想法,我以为母亲对于父亲只是封建社会遗留给女人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糟粕思想。不曾想母亲把她跟父亲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熟记于心,母亲说嫁给父亲后,父亲的家人对母亲很好,母亲过门才3天,爷爷奶奶就把家交给了母亲管。那时四叔、五叔还小,尤其是五叔,是被母亲一手抱大的。母亲说父亲从来没有因母亲普通的相貌和她的一些小毛病而心生嫌弃,母亲是爱父亲的。或许他们的爱情故事没有现代人这么浪漫,没有影视剧里和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轰轰烈烈。可他们的爱情却是相爱相守相知相惜的刻骨铭心,他们的爱情故事朴素而又真实,平凡而又实在,落在了生活的土壤之中,深刻而又携永的扎下根来!
有没有爱情日子都要过下去,所有的日子都得跟柴米油盐酱醋茶搭调,所有的日子都要落实到吃穿用度上,所有的日子都要跟人际关系搭接,而这些还不仅仅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只是停留在某一个年龄段的认识上,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的阅历上,就像做菜,只是做过去学到的菜就只能品味到过去的人生百味,老豆角炖土豆品尝到的是面面软软的老滋味,想要尝尝不同的口味,还要继续学习,还要继续向前,要从原生家庭里走出去,继续向更广阔的人生迈进。
许久不见,妹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