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不要为了听话而扼杀孩子的灵性(随笔)
同事璐的女儿菲儿,从小就活泼好动,天真可爱。我最喜欢和她聊天听她说话。这个小女孩儿,四五岁的时候,聊起天来能没完没了,而且没有重样儿。她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叙述事件,用词造句,顺畅清新,还能时不时创造个新词。她以小孩子的眼光发表的对人对事的看法,经常给人惊喜。和她聊天,能让你开心无比。她和人见面以后自然的问候,大眼睛中浓浓的纯真与自信,让我欣赏和羡慕不已。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她妈妈怀着她的时候,胎教听的不是轻音乐,而是郭德纲的相声。她妈妈整天开心大笑,而相声语言的跳跃性和洒脱幽默,似乎也影响了腹中的她。稍微懂事之后,她妈妈又教她背《论语》。于是,她随便聊天就能出语不凡。而且她天生有一种影响力,老师们的几个和她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有的比她大,有的比她小。但只要到了一起,就基本上都围绕在她的周围。她就像一个小老师,带着一群孩子玩儿。
我预测:将来,她会成为某一方面的领袖。
菲儿上幼儿园不久,璐又怀了二胎。璐生二胎和产假的半年多时间,菲儿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璐今年产假过后上班,菲儿也上一年级了,但她让我感觉非常疑惑。她身上那种随心所欲的自然,那种语言动作中的灵性,似乎都没有了。唯一的感觉,就是听话了,老实了。
我把这个疑问提出来,璐说:这个孩子太不听话,上课不老实,幼儿园老师总说她,还找了好几次家长。因此,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施加了高压,不让她再随便说话。但还是管不住。
我的心一沉。孩子上学前由内到外散发的灵性,几乎完全失去了,多数时候低眉顺目,怎么还说管不住?
可以理解,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老师为了省事不废话,特别希望学生老实听话。课堂上安安静静,教师自然省心省力,领导看见还表扬课堂秩序好,老师管理到位。
但是,老实,听话,对老师言听计从,是教育应有的目标吗?安安静静的课堂,就是学校应有的课堂氛围吗?
如果孩子自由表达没错,教师维护所谓的课堂秩序也没错,那么是谁错了?都没错的两者却出现了矛盾冲突,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教育本身出了问题?
我现在跟随专家学者做的,就是“教师勇气更新叙事探究”。“叙事”的重要前提,就是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初心呈现,促心灵成长。教师如此,孩子更是需要一个随意表达、尽情表达的环境和平台。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平台。而用“不让说话”进行纪律管理,恰恰是断绝了孩子心灵成长最重要的空间和途径。
“纪律”是群体中必须有的规则,“纪律”两个字也一直不是贬义词。但是,如果纪律过于形式化,只是为了表面的和谐统一,把“老实听话”当成衡量纪律好坏的标准,而完全忽略了“人”的天性特点,“纪律”就不是为人的健康成长服务,而成了束缚人身体和思想的牢笼,扼杀人的灵性的凶手。
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人们说话都要小心翼翼,都担心说真话、说实话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人们把自己的内心掩藏起来,带着面具为人处世。于是,“虚假”成了畅行无阻的名片,假数据、假政绩、假论文、假医药、假烟假酒、假仁假义······而表达真心、真话、真人、真相,却被看做是“不成熟”的表现,越来越让人讳莫如深,担心随时要承担风险和代价。
造成这种现象,教育、教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我们是在推波助澜,还是在助纣为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在现实社会中要保持初心,又是何等艰难!我们在孩子初心最盛的时候就应该对其进行呵护,创造条件和环境促其永葆初心。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未来又在何方?
来自教师和家长的高压,可以让孩子老实,可以让孩子听话,但却永远无法让孩子充满灵性。而从小就被灭杀了自由和灵性,人类又凭什么自诩为“万物之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