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水渠边的流年时光(散文·家园)
一
南埠水库开闸放水了!
一时间,美丽的胶东半岛丘陵腹地,渠水席卷着久违的气势,宛如一条巨龙,逶迤曲折,延绵数十里……
南埠水库是家乡的一座小型水库,完工于197O年。它辅射、灌溉、滋补了方圆几十个村庄的上万亩农田。与之配套的水渠,是何年建成的?我一直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屋后就有一个村小队的场屋。这三间昏暗的石屋草房,不知从哪天起变成了伙房。伙房,是保障水渠施工人员就餐的,负责送饭菜到工地。我从没有见过施工人员,也没见过水渠的施工状况。那时,自己还是个小娃娃,加之饥饿,就经常去伙房玩。虽然说是玩,其实是又饿又馋,希望能有口饭填饱肚子。
伙房里做饭的,是我的伯伯。他曾入朝当过志愿军,是炊事员。就在这个伙房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窝窝头,也第一次吃到了窝窝头。窝窝头虽然也是玉米面的,但吃起来的感觉,不光比天天吃的地瓜干好吃,甚至比偶然吃到的玉米饼子也好。
又不知什么时间,伙房不见了,仿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心里不舍啊!
我没问伯伯其中的原因。许是工程完工,人就撤了。再说了,小孩子家家的,哪会想那么多!后来,我时常还会想起那个伙房里飘来的饭菜清香。
南埠水库建成之时,我仅两岁,怎么可能会有完整记忆呢?我最早的囫囵记忆是四岁的事,清晰的记忆是六岁的事。由此看来,水库与水渠当是两期工程,否则与这条水渠相关的大桥、隧洞等浩大工程,怎么可能同年完成呢?
至于具体时间,不必细推,但水渠绝不是一年两年完工的。零星的记忆闪过脑海,还记得小时候,我跟家人曾经一起清理过村西的次渠沟坝,而不是最初的开挖水渠。那是村里分给各家各户的劳动任务。
毋容置疑。那时农家孩子多,小小年龄也懂得帮忙干活!有道是,人定胜天。特别是那个年代,人的精神和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不想干的事,没有吃不了的苦。
二
水渠总体由南向北延伸。村域内有两座水渠大桥,分别位于村西山脚下和村北山脚下。其建筑风格也迥异有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桥也是渠,渠也是桥。
位于村西山脚下的那段水渠,飞架着一座石墩弧拉型混凝土结构板桥,桥高约十五米左右。桥长一百多米,渠高约1.5米,渠宽2米左右。渠道两侧的水泥板,厚度不足5厘米,放不下一只脚。人若走在侧板立面上,时常摇摇晃晃。固定水泥板的斜拉拱形梁,宽约10厘米。如果沿着这宽窄相固的板面走,窄处是极大的心理考验。
小伙伴们喜欢挑战!
大家会选桥面离地最矮的北边开始。这一侧的桥下是山坡梯田,离地约2米多,即使身体摇晃或站不住,就当是纵身一跃,跳下去也不会摔伤。越往南走,桥面离地越高,危险系数越大。因此,能挑战两个拱形梁立面板的,平衡力就算不错了。我天生的晕高,往往挑战第一个,腿肚子都颤颤悠悠的。虽然,心里不服输,但真不敢拿生命开玩笑。
印象中,仅有两个小伙伴敢全程走过。看着他们,玩的就是心跳!
由于桥底渠道是由百多个水泥弧形拱板组合而成的,其特殊的建造结构,使得每两个弧形拱板的结合部,时常存有一湾积水。
有一年秋天,我跟伙伴们上山拾草,路过大桥时,就在桥上疯玩了一阵子。因为桥内存有积水,就比赛看谁先跑到桥头。小水湾,好过,轻轻一跳即可。大水湾,水边还滋长着干绿的青苔,踩上去很容易滑倒。
小心为妙,以免引得大家哄笑。一个一个的,跨过,跳过,跑过……
我也不甘服输地跳着跑着,突然,眼前一亮,这水湾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动。我停下脚步,转过身,蹲在水湾边,仔细一看,确有一物。我试探着用手动了动……
哇!竟然是一只鳖!这太意外了!
我美滋滋地捉了起来,足有一斤多。这鳖,从哪里来的?不会是从天上来的吧!我兴奋不已!小伙伴们听到后,也觉得好奇,就聚了过来。说啊,笑啊。好几个人也在后悔,明明自己先跑过去的,咋就没看见呢!
回到家里,妈妈见后,也觉得奇怪。大水库没有放水,这桥上的积水里怎么会有鳖呢?不过,妈妈很高兴。她把鳖清洗一番,准备杀了,让我喝生血。我不愿意,想想都有一股腥味。妈妈说,喝生血可以治我的贫血。小时候因为家境较为贫寒,我身体一直营养不良,有些贫血。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就当真了!于是,我捏着鼻子,一口气喝下了那碗生血……
长大入伍后,部队训练多了,我的身体变得强壮起来。但偶然想起,我依然应该感谢上苍的恩赐!
三
沿着这段水渠北行百余米,便可看到穿山而过的水渠隧洞。那隧洞,是小伙伴们冒险的地方。小孩子比较调皮,有时天不怕地不怕的。聚在一起,就恨不得上天入地了。
那一次,上山拾草,不知道是哪个小伙伴提出:谁有胆穿过这隧洞?如果害怕不想进去的,可以到山坡的另一边出口等着……
对于水渠里的隧洞,大家都很好奇。谁肯服输啊?没有人。一个一个,都说敢!
这水渠自从建成以后,就没听说过村里的哪个大人闲得没事穿越隧洞玩,也就小孩子才有这份玩心。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跳进渠道里。走到了隧洞口,一看才知道,隧洞里不是渠道里所见的泥沙底,而是积水,就像一条地下暗河似的,只是水不流动。里面黑乎乎的,只能看见远处的洞口还透着一点亮光。这是大家没有想到的……
不能打退堂鼓,没有退路。
片刻之后,不知是谁招呼了一声。大家脱下鞋,把鞋放在自己的篓子里,卷起裤腿,一个跟着一个走。农家娃,是不会穿着鞋趟水过河的。
那时,大家的年龄都不大。由于受《西游记》小人书的影响,我也怕这黑乎乎的隧洞里,会不会遇到什么妖怪?另外也怕有蛇出没。毕竟,之前我们都见过水渠内有蛇爬行。其实洞里根本不会有妖怪,只是内心作怪。所幸,自始至终,都没有遇到危险,当然,也没看到想象中的蛇。
隧洞里,水深及膝。我们根本看不清脚下的水路。头上,是不规则的悬石,给人以黑暗的压抑感。水底,是些锋利的小块石,深浅不一。试探着,一步一步挪动着脚步,也怕伤了脚。好在农家娃都习惯了赤脚走路。
大家跟紧点!没有人说笑,或许生怕惊动了头顶上的裂石。隧洞口的亮光,越来越大了,那一颗颗紧张的心,总算放松了。
第一次穿越隧洞,安全成功,我们非常高兴!那一天,小伙伴们饶有兴趣地依次穿越了村域内的四处水渠隧洞……
如今,恐怕再不会有小孩子去玩这个穿越的游戏了。
四
穿过三个隧洞后,就可以看到村北山脚下的那段水渠。
只见一座石拱桥夹在两山间,桥渠宽两米多,渠长近百米。渠道相对宽敞平坦,小伙伴们经常用来赛跑。不服气,那就比一比,看谁跑得快。没有真正的输家!年少时,一直就在这样的快乐中奔跑……
石拱桥的桥身由十孔拱立。其中,桥中间的两侧孔最小,仅容得下一个人横藏在里面,而南北两侧的孔最高,即使大人举手摸顶,也高不可及。于是,这里便成了小孩子玩迷藏的好地方。其实,这里都是光秃秃的石壁,很难藏住人,可大家玩得还是很开心。
桥身之下,除了可行人的孔洞,皆为堆土。孔洞,可以自由穿梭,是小伙伴们爬上窜下戏耍的好去处。特别是炎热的夏季,每当结伴上山,那里便成了我们纳凉的“避暑胜地”。躺在孔洞里,微风拂面,美美地睡一觉,真是爽快极了!
石拱桥下,一条山里小溪顺流而下,连通着村里的北壃水库。这座小水库的水源,主要源于北山的几条山沟雨季的流水。早些时候,这些山沟里的小溪,就很难见到流水了。另一个重要来源,便是南埠水库放水时,通过这条水渠会补充库水。
一直以来,这座小水库,就是村人们夏季戏水打闹的地方。
北壃水库的东半部,水较深,一般是大人玩的地方。小孩子一般在西半部玩。这里,浅处,可及腰深;深处,水至脖子。水下,多是泥沙底,没有半点水草,相对安全。
炎热的夏季,小伙伴们喜欢在水里打水仗、比游浮、扎猛子、摸河蚌、网小虾……泡在水里,潜在水底,浮在水面,都是悠闲自在!
然而,多年以后,水渠再也没有水了。无人管理的渠坝,泥沙渐渐淤积,杂草灌木更是全面覆盖。由于无法得到有效供水,这座北壃小水库的存水量很少,干枯也是难免。
有些遗憾!儿时的“水上乐园”,竟然只能留存在记忆中了……
五
兴建农田水利,曾是一个时代的标记。不少荒滩野岭都改造成了粮田,正是得益于水库、水塘、水渠、扬水站等各种水利工程的建设。当时,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农业机械严重缺乏,每个大队里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台抽水机。因此,浇地用水,大多数还得靠上游的南埠水库放水。
多少年以后,也不知从何时起,南埠水库开始了水上经营活动。效益第一,经营者岂肯放水?雨季,只有暴雨来临时,才会主动泄洪。不得不说,南埠水库原有的灌溉功用,在时代的变迁中有些变味了。当然,这不是水库本身的问题。它曾滋养过很多人,它的历史无疑是可敬的!
水库封水,水渠也无法通水,却依然封不住库水那颗流淌的心。只要不是大干大旱的季节,南埠水库下游的小河,总会有清清流水。水库不放水或无法放水的日子里,下游的村庄想浇地,就只能各想办法了。于是,或是沿河拦坝,或是依河挖湾,或者干脆拉水。总之,只要能解决农田用水的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后来,随着农用三轮车的推广普及,村民自发地组织起互帮互助小组,即几户人家的三轮车从河边引水,再连接上胶皮水管,就可以实现短程三级扬水。这一成功经验,很快便被村民广泛采用。时至今日,小河里的流水,千米之外都可以爬山越岭……
粮田,果树,再也不愁浇水了。或许,那条水渠只是提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沉寂,安睡,也是它不得已的归宿。
六
岁月见证了这条水渠的芳华与没落,多年之后,是否还有人会想起它?
村里的年轻人,或许看到的只是荒废的它。我妹妹算是南埠水库的同龄人。当她看到村头的水渠几近荒废时,曾感慨道,过去老辈人吃了多少苦啊!那么高的水泥板桥,没有起重机是怎么建起的?这隧洞又是怎么打成的?农村人,不怕吃苦。即使这样,在她看来,过去老辈人为建水库和水渠所吃的苦,都是不可想象的。而今,桥梁断了,水渠废了,是不是太可惜了?!
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多少次梦中所见的那条水渠,美好,快乐,犹在昨天。
那一年,我回家探亲,曾上山专门去看过那条儿时游玩的水渠。我从不曾忘记它!
顺着山路,走近,依稀可见水渠的存在。由于山地多年的自然绿化,浓密的绿灌植被已经遮掩了那条水渠往日精神焕发的身姿。初见,我有些吃惊,甚至有些失望。渠道,没有儿时印象里的那样宽、那样深。还记得小学时,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小男生到这条水渠里学游泳的往事。我们趴在水渠边,学着狗刨,划拉几下手臂,就赶紧靠岸。因为,不会游泳,就觉得水渠深不可测,也不敢“扑腾”几下游到对岸。现在看来,仅有两步之距。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又有点不甘心。移步,再走近水渠的隧洞口,俯下身来……如此低矮!又超乎了我的想象。这直接颠覆了我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高大上”的美好记忆。
我想不明白,这是为何呢?印象与现实差距如此之大。沉思。疑惑。许是小孩子眼里的世界,总是美好的和高大的!或是现在习惯了高楼大厦的世界……
不得而知。
伫立,无语。丘陵山间,唯有那久不通水的渠道和有些残缺的桥梁,仿佛还在诉说着不屈的故事……
大桥老去,水渠亦老矣!五十年,一个不该老去的年龄,它却尽显苍老不堪。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关于那条水渠边所发生的故事,就在不经意间被岁月渐渐遗忘了,而它的青春依然鲜活靓丽地活在我的美好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