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祝福丁香】沙湾大盘鸡随想(散文随笔)
说起沙湾大盘鸡,它还小有点名气,特别是沙湾作家方如果的《沙湾大盘正传》一书的出版,更是沙湾大盘鸡名声大噪,成为沙湾人饮食文化的骄傲。
与其说我们沙湾的大盘鸡有名,还不如说我们沙湾鸡的功劳大。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国上上下下都在抓改革,促生产,战天斗地学大寨,家家户户日子都不富裕。在这样的形势下,家家都养几只鸡,但养的鸡不是为吃肉的,而是用来解决家里的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拿鸡蛋可以在供销社换生活物品,也有人把公鸡和老母鸡,偷偷摸摸卖给兵团的人,兵团的人拿工资,比我们地方上的人富裕些。
鸡在那个时候成为每家每户的希望。春天孵小鸡,是母亲一年中要完成的最大工程。母亲每天都瞅着哪只老母鸡要抱窝了,如果有情况,要选好的蛋,如果自家公鸡不强壮,不魁梧,毛色不好,还要拿自家的蛋到邻家去交换。孵小鸡的过程,母亲也是很辛苦的,要定时给做“月子”的母鸡喂食,还要让它下去大小便,要把正在孵化的鸡蛋盖好,千万不能受凉。等小鸡快成形,在晚上,拿着每一个孵化蛋在煤油灯上照,看有没有水蛋,水蛋就是没孵化成小鸡的,一蛋壳水。等小鸡出壳了,一个个胖乎乎,毛绒绒,各色各样,母鸡妈妈领着,觅食学本领,着实的可爱,一天天茁壮成长。
孵小鸡如果幸运的话,能孵出二十多只小鸡,一般情况那就是十几只,还会有失败的时候,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所以一个春天最少要抢两窝。如此,才能满足一家人的油盐罐子。油盐酱醋茶全是从鸡屁股挤出来的。
鸡蛋也不是平时就能吃上的,过年过节,端午节吃个煮鸡蛋,过年吃蛋炒大葱。再就是感冒了,妈妈煮个荷包蛋,享受病号特殊优待。所以,小孩子天天盼着感冒,就能随了心愿。有时母亲高兴了,拿一个蛋还能换10个花糖呢,别提孩子们心里多高兴啦。
吃鸡肉,只有中秋节和过年才能吃上,也是最过瘾的。中秋节吃的公鸡娃子爆炒辣子。过中秋节时,春天孵出的小公鸡已长得玉树临风,争强好斗了。母亲会从它们中挑选出英俊潇洒的、额头硕大的、脸庞通红,长得五大三粗,羽毛光艳的,做皇太子,如同继承了皇位,享受三宫六院的幸福和腐败。没选上的,留两个预备过年吃的,剩下一锅烩了。公鸡娃子炒辣子,无需特别技术和上好调料,是每家常见的做法。公鸡娃子吃虫虫草草,生长在纯天然的环境中,肉质鲜嫩。八九月的辣子成熟饱满,辣味十足,只要掌握火候,把握基本要领,一大盘子辣子炒公鸡娃子,再来一杯烧酒,一家人欢天喜地,最终连鸡娃子骨头都吃了。我们这有句顺口溜:鸡娃骨头,羊脑髓,拂晓的瞌睡,老婆的嘴。可见这公鸡娃子炒辣子,那是绝顶的美味佳肴了,就这样,大盘鸡在农家的餐桌上诞生了。
到了八十年代初,一唱雄鸡天下白了,自由市场放开了,买鸡买蛋没人管了。特别是分产到户以后,家家有了自己的地,自耕自种,真正做到自己做主。粮袋子满了,菜篮子丰富多彩了,腰包子鼓了,边边角角种的杂粮吃不了的可以喂鸡了。家家户户又养起了家禽家畜,鸡则成为了主打产业,鸡养的多了,凉拌鸡丝,清炖鸡,麻辣鸡,辣子炒鸡,咸菜炒鸡,卤鸡,花样多了,鸡也不只是过年过节吃了,平日里也吃,来亲戚朋友炒鸡喝酒。鸡蛋也成家里的营养品,每天必吃。自家养的鸡,不论怎么炒,都是色香味俱佳。一道鸡炒菜的优劣,也成了衡量我们沙湾女人们饭菜的标准,在农村可以说是无鸡不席。我的连襟,娃他大姨夫,妻子的大姐夫,在沙湾县城开了一家小饭馆。这人脑瓜灵活,有一天突发奇想,根据沙湾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性情,将整个鸡炒了,配以辣椒、洋芋做辅料,大盘鸡就这么诞生了,成了他的独创了,一经上桌,深受顾客的欢迎。一个大盘鸡,当时15元,经济实惠,味道可口,再来配皮带面,拌在鸡汤汁里,那味道可真绝,美极了。连襟的饭馆都是宾客满盈,财源滚滚。我的连襟姓李,被人们称为李大盘,李大盘的名声大噪。后来成了沙湾大盘鸡的创始人,在沙湾县城小有名气。
到了九十年代,沙湾大盘鸡已发扬光大,大街小巷,乡村饭馆,沙湾大盘鸡就是特色。花样越来越繁多,价格越来越攀升,但大盘鸡这独特的味道,依旧吸引越来越多的吃客。
沙湾人,以种植棉花为主,九十年代可以说,我们沙湾的福祉。优质棉的引进,地膜应用的推广,农业税的减免,国家还给棉农补助,机械化的实现,又遇风调雨顺,棉花产量提高,棉花价格上升,有了钱的沙湾人,腰杆子粗了,说话声也大了,生活芝麻开花,家畜家禽不养了。来人饭馆请,吃肉吃蛋市场买,九十年代末,农村家家不养鸡了。饭馆的大盘鸡吃多了,心觉得缺少什么味儿,思来想去,忽然明白,自家弄得鸡原生态,辣子鸡有乡土味,今天再也尝不到这个味儿了。家乡没有抱鸡娃了,家乡没有芦花大公鸡了,家乡没有三年的老母鸡了,而沙湾的大盘鸡却欣欣向荣于天山南北,借着飘香欲走向全国各地。
沙湾大盘鸡是沙湾女人勤劳的产物,是沙湾人粗犷,豪放的表现。我骄傲,我是沙湾人。沙湾骄傲,沙湾有道名吃大盘鸡。
如果你来沙湾,千万别忘了吃沙湾的大盘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