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礁石】真诚的震撼力(随笔)
我去见作家安黎了。
就在一周前,我乘车去陕西著名作家安黎老师的家乡——铜川耀州去专门拜访。
想见安老师并非一时兴起。由于喜欢文字的原因,近几年结交了一些各地文朋诗友,两年前受邀加入了一个名叫“铜川散文群”的写作交流群。有幸读到了一篇名为《一个人的家》的文章,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了!从此,我便记住了这个名叫安黎的作家。后来,只要看到他的文章,我必读之。之后又读了他的散文连载《回不去的故乡》,还看了他在:向上生长,向下扎根一一在“铜川文苑”两周年文化交流会上的致词的视频录像,第一次通过手机荧屏看到了安黎老师。安老师用舒缓轻淡的语调讲着,微笑着,很文雅的样子。那语气让人感觉像是在跟老熟人聊天,很亲切。但让我萌生想见老师的想法,还是在读了他在铜川印台作协2019年度工作会上的文学讲座——《文学是对生活的重新发现》整理稿之后。
在这篇文中,安黎老师首先讲了文学的四个层面。
“文学的第一层面就是生活层面。生活层面的最高标准就是求真;第二是艺术层面,它的最高标准就是求美;第三是思想层面,它的最高标准就是求新,或者说求异;第四个是人格的层面,主要是求善。”鉴于我自己对文学写作的理解,老师讲的文学的“思想层面和人格层面”对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读过世界一流大作家的作品,如果你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开始,一直读下来,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伟大的作家不具有思想的光环。他的思想就像一座金矿,金光闪闪,你读了以后,有一种特别震撼的感觉,一种被征服的感觉。”在文学的第三个层面中,安黎老师这样讲。
第四个人格的层面。“人格是什么?人格就是求善。人格要求我们做什么?它要求我们带有一颗善良的心,真诚的心来面对世界,面对文学,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假如一个作家在生活中非常世俗,非常的势利,他在做人上有很多人格上的缺陷,那我不相信这样的人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能让人心服口服的作品,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有怎样的人格高度,就有怎样的文学高度,这是相互关联的。”很认同老师这个观点。可世界上什么人都有,有人写作一套,而做人则是另一套。有一位网友也是文友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有一天他查看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生平简介,大吃一惊!他的私生活竟然靡乱不堪!可他对写作的态度确是极其严肃的,而作品也写得确实好。我回复他道:他的作品的确写得好,但却永远无法达到伟大的高度。无论写作,还是做人,我觉得两者能达到统一才是最完美的追求。虽然要做到表里如一,文如其人很难,但我们终该朝着那个目标奋斗。文友听后深以为是。如果安黎老师这个观点再配上刘新中老师这段话,我想就好理解多了。刘老师这样写到:“毛泽东比较郭沫若,就其文学理论和实践,或者说就其技术层面,你很难说毛泽东就强于郭沫若,但毛泽东胸有天下,诗词就有大格局,大气象,郭沫若一介文人,望天想云,登山趁坡,言事说事,就理论理,自然难望其项背。”我觉得刘老师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从两位老师的话中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文学看似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但它其实是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使命的,是与这个社会息息相关联的。文学和生活及做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脱离社会,单纯的写作都不是文学最理想的写作状态。
在文中,安黎安黎老师重点讲述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一、文学是作者对生活的个人化解读。
二、文学表达要有生命意识。
1.把它分解开来说,就是把人还原为人。
2.把动植物视之为生命。
3.把无生命之物当成有生命之物来写。
最后一个问题,安黎老师说到学养。
“不管你的层次高与低,或者起点高与低,作为朋友的话,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你要提升自己的学养,学养对于一个写作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你成为一个大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不管是西方的作家,还是我们五四以来的作家,包括我们古代的作家,那些真正流传下来的作家,每一个都是学问家,每一个都是了不起的,对世界对中国的现实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深刻通透把握的一群人,只有具备丰富的学养,才能写出真正的作品。”
关于阅读,安黎老师还向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1.要读大师的作品,经典的作品;
2.要进行其他方面的阅读;
3.要广泛地阅读,要成为社会的先知。
读完《文学是对生活的重新发现》这篇文稿之后,我的心明朗了。好像在迷宫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迷茫的心一下子有了头绪。关于写作谈的文章,我也读过不少,但读过之后大都感觉很抽象、遥远、心中还是一团迷雾,头脑中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但这篇文章却让我对于写作,到底该如何下笔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写作是什么?是我把生活注入我的脑子,重新装配,重新组合,重新消化。然后把我的思想,我对人生的理解、我对世界的理解、我对人生的看法、全部融入到我的文字里面,这才叫文学作品。”安黎老师在文中如是说。说的多好!真是一语中的,让人茅塞顿开!
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吸引人,不光是他语言之魅力,最主要的还是他的思想性。而这两点安黎老师都具备了。我认为的“安黎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其次就是语言精准,用词考究,一针见血,直击要害。这个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我是一个七零后,上学期间接触过最多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了,从最初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故乡》,再到《孔乙己》《友邦惊诧论》《狂人日记》《呐喊》等,这些书作无不影响着我的思想,让我对人,对事,对物,对这个世界有了最初的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从逻辑的思维形式去推断,一个喜欢鲁迅作品的人,能够喜欢上安黎作品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既然萌生了想见安黎老师的想法,就该为之做准备。首先,我要做的是搞到老师的联系方式。我仔细搜寻了我认为应该可以帮助到我的人,但遗憾的是却都让我失望了。于是我想到了一位我还不甚熟悉并未谋面的作家老师,我断定他一定有这个能力。微信联系之后,没想到这位作家老师听明白我的意思之后,只说了一句:“哦,你等一下。”不到一分钟就把安黎老师的电话号码发了过来。这是出乎我意料的!可正是这慷慨果断的一臂之力成全了我与安黎老师的这次会面。
我忐忑地向安黎老师发出了微信邀请,因为我不确定老师是否会通过我的验证请求。再次出乎我意料的是,老师竟然很快通过了。并献上来三朵玫瑰花。惊喜之余我赶忙向老师问好。并坦诚地对他说出了我久藏于心的话语。
“老师,很喜欢您的文章。”
“看过的基本都收藏了。”
“我觉得您的文章很有思想性,特别喜欢您文章里的一些观点。”
“您是我继路遥老师之后第二个想要见到的作家。”我一股脑吐出了这么几句。心里一下子感觉轻松了许多。
“谢谢!欢迎互动。”
“没想到您竟通过了我的微信请求,一激动,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好了,不打扰老师了,有空再聊。”
“谢谢!欢迎常交流!”
有一天,我对安黎老师发微信说:“刚才重读《文学是对生活的重新发现》,再次被震撼!”
“老师如果哪天有空,我想与您做深度交流。”
“等有精力了吧!实在是顾不上的。”
“哦,好。”
“希望有一次机会。这是我的愿望,拜访老师是我今生的愿望!”
“欢迎来西安时提前联系,我若没有外出,一定相见。”
“好,谢谢老师!”
又是一次出乎意料的结果。我竟被感动了!梦想就要变为现实了,有点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激动!
我在思量着我该何时见老师为好。
一日,在朋友圈我发现了安黎老师回家乡耀州的一则消息。想到这应该是个好机会。便微信发消息道:老师好!在朋友圈看到您这两日在铜川的消息,就想前来铜川,以圆今生想拜访老师的梦想!不知明天老师能否相见?知道老师很忙,不会打扰很长时间。只希望能有一些单独交流的空间即可。
“今天下午最好,明天也可以。”
“我明天才能到。”
“好的。那你明天来吧!”
终于可以圆梦了!兴奋之余我又有点担心,便问一位朋友,如果明天一激动啥话都说不出来了,咋办?
朋友笑着说:“哈哈,他也是人啊!”
“可我有些紧张呀!随即又问,你说,我这是不是有点凑热闹呀?”
“没事,只要他肯见你就行。”
“也是。”听到朋友安慰的话,我又重新恢复了自信。
第二天,根据安黎老师提供的地址,我在铜川新区布尔玛国际酒店成功见到了安黎老师。
当抬眼看到620房间门牌号时,我停住脚,发现门竟是开着的。里面已经坐了好几个人。我一眼便看见了坐在椅子上的安黎老师。安老师看见我急忙起身走了出来。
“你是从外地来的,心路?”
“是。我是从蒲城来的。”
“哦,快里面请。”
我尾随老师走进房间。大家忙起身来。安黎老师一边给大家介绍一边问我。“你是开车来的?”
“我打车!”
“哦。”
“第一次来铜川,倒了好几趟车。又雇了出租,才到这里。”
“哦,辛苦了!安老师忙又对大家说道,这位就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心路老师,坐车又倒车的前来咱们铜川……”
“专门来拜访?”其中有位老师似乎不相信地问。
“是。”我笑了笑。
他轻“哦”了一声。
安黎老师边让座边问我:“你在家干什么工作?”
“农民。”我回道。
“看着不像!”老师用询问的口气看向大家。
“我就是农民。”
“那你是不是做什么生意?”
“没有,我是一个纯粹的农民!”
“不像!老师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我笑了。
落座之后,一位年轻的老师递过一杯茶水。我连忙起身道谢。
待重新坐定之后,我环顾四周,发现写字桌上摆放着三本安黎老师最近新出版的长篇散文《石头发光的地方》,便对老师说,我要这本书。老师笑着说,再剩这几本了,是我特意留的,刚才已经推脱了好几个人,让他们去网上购买。
拿到签名书后,我向身边和安黎老师一同前来的西安出版社编辑主任李鹏老师微信付了款,李老师忙职业性地对我说,书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及时告知。我笑了笑说:“好。”
之后不断有人来,安黎老师一一热情应付着。他和前来的一位老师临出去之时对我说,你过来一下,咱们照张相。并示意李编辑来照。照完相他让我先坐会,说自己去去就来。
回来之后,安黎老师对我说,送你一本书。我这才看见我坐的椅子旁边的地上有一摞书,正是安黎老师之前出版的精短散文汇集《别样的发现》,我高兴地对老师说:“我还正想着要怎样才能买到这本书呢!没想到您今天竟然还真带来了它。”真是心有所想,事有所成呀!我心里暗想道。
“怎么能白要你的书呢?还是买吧!”我有点不好意思。
“这本书我可以做主送给你!”安黎老师笑着打趣道。
“那就太谢谢了!”我也笑着回道。拿过签名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便再也不想放下书本了。
正看着,只听有人说:“现在可以走了。我忙问,去哪里?“吃饭。”李鹏老师说。
在去饭店的路上,我对安黎老师说,希望有一个单独交流的空间。老师笑着回道:“那就饭桌上谈。”我点了点头。
进了饭店雅间,我在安黎老师身旁坐下。有人在向编辑老师让座,我忙笑着问身旁的李鹏老师,我是不是抢了你的位置呀?“没有,你就和安黎老师好好交流吧!”对于李鹏老师的理解,我甚是感激。
席间,安老师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我说,2011年。之后,便向他简单讲述了遗失多年的写作欲望回归的的原因和过程。那是在村中农家书屋借到《守望路遥》的一本书之后,或许是被书中作家们的真情所打动,又抑或被他们的文字所感染,总之,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连续用了十个晚上并以每晚两个半小时的写作时间,在纸上挥洒了一万三千多字。于是,我的第一篇散文《故乡情》就这样诞生了。
也许是情满淤积之故,又或许是水满则溢之效,总之,我一股脑吐出了自己想要说的话,一下子释放了心中郁结多年的感情。顿觉心里轻松了许多。老师问,发表了吗?我点点头。在哪发表的?“江山文学网。还被评为精品了!”我回复道。“哦!”我又说,后来我又把它投在了家乡的一个文学公众平台上,我想,那儿才是它真正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
听完我的话,安黎老师对大家说道:“我从来不去刻意地写作,就像刚才心路所说那样,她有话想要诉说,有情需要释放,才会生发出去写的强烈欲望,才会不由自主地去动笔。写作,其实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大家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