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雨田随笔(杂文随笔)
一
“鸡汤”确实有营养,但不可天天品尝。如若那样,身体或精神会将失去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物极必反。
我向来对“鸡汤”产生一些间隔,它除了做到美言慰藉,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多大的切实意义。所谓圣人言易知难行,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如果发心灵鸡汤的人都能做到,那中国和天堂差不多了。发这些的人无外几种想法,一,让别人知道我好。二,做这些感觉像做善事了。三,现在的人每天不发几条都难受啊。其中夹杂着多少功利与自私,自己品味。看一个人从发微博朋友圈看不出多少,需要全方位观察。不能片面看人看事。圣人也教过我们,要以恕己之心恕人。
二
漫长的暑期已经接近尾声,天气逐渐的转凉了下来。自从6月中旬以来,自己没日没夜的忙忙碌碌,上班、下班……,下班,上班;有时候,夜晚下班回家,还没喝上一口水就要马不停蹄的去做家务,时间对我来说异常珍贵。然而,让我特别感到欣慰的是,在我上班与家务忙碌的过程中,总会挤出一些时间去看看书,似乎看书成为了我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事情,这是一种激情与渴望。我不希望自己每天的生活充斥在游手好闲与尔虞我诈的大网中,所以,我需要尽量逃避,哪怕我逃向这张网的边缘一角,也比在这张网里做着垂死针扎好的多。
人生三十年,长成现在的自己,离不开每日的五谷杂粮与精神的给养。五谷杂粮是每个人都少不了的,因为这是维持人生命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提到精神一词,现在没多少人去在乎,甚至会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精神,这个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赚取利益的东西,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屑一顾。我非常认同著名作家雪小禅年前赠我的一本书中签名语:“四时长忆,精神明亮”。
可不是吗?一个人在生活中是需要精神的维持。从我的角度来看,个人精神的需求离不开长期的读书。然而,现实的状况,读书的人已经凤毛麟角,甚至一些不读书的人把读书的人看成另类。我真的不敢想象,那些知道我读书或者我在读书时被身旁走过的人看见,他们会把我想成何种另类?现在的某些人表面上酒足饭饱,风风光光,到头来却是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在生活的欲望中,人需要理智与清醒的意识,不论是物质的生活还是精神的生活,我们都应当合理的调配。
现实的社会,我们离不开物质的保障,当物质在我们的脑海里受到膨胀时,更离不开精神上的支撑力,从而消减。说到底,一个人在生活中还是多去读书,那些不读书反问读书有什么用的人,不读书的你怎么会知道呢?
三
我对上海这座城市心中是有感情的,毕竟我在这座城市生活过八年。那时候,我常常穿行于繁华的高楼街区,时而去一些书店读书、写作;时而去一些文学场所听听讲座;时而去一些公园商场散步闲逛。对我来说,上海既是精致的城,也是无限放大的家园。
这座城市,有着令人瞩目的发展空间,她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各国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散发生命的活力与光芒。如今,我虽然离开上海,然而每年都会来到上海走走。来到这里,自己的眼界是开拓的,精神上也得到了如风沐雨般的洗礼。
今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让我再一次来到上海,带着一颗虔诚的心,钟情于书海的世界。记得新疆作家沈苇说过:“旅行着是美丽的,旅行者因对远方的向往而能得到远方的奖赏”。此次上海书展之行,感谢上海九歌,鱼儿的热情相待,感谢新疆陈虹,湖南符丹的书展陪同以及文学交流学习。同时,非常荣幸的倾听作家老师们关于文学读书的讲座,收获颇丰。
读书不仅是对未知事物的学习,也是让自己未来的生命更加精神明亮。我想,自己不应该把自己划入另类的标签,不论社会如何发展,不论人们在想着如何赚钱,读书都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体质里不可缺少的营养液。时代在变,人们对阅读也在根深蒂固的渴望。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倡导全民阅读已是五彩鲜花如数绽放。
如今,每一年的上海书展都将掀起一轮读书高潮,五湖四海的人聚集书展一起共同读书,学习与交流。上海书展无形中架起了一座世界性的桥梁,在这里,阅读燃烧着每一个人内心的火热,拉近了人们对文学的精神距离。让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大道上一路前行,共创美好生活。
四
当今社会,气候浮躁,名高权重,使得文人也开始泛滥,文学成为了文人之间进行权钱交易或者彼此捧杀装清高,从而提升面子的手段。
一个个文学交流群在文人泛滥的过程中,迅速膨胀。每天,他们以教课的方式在微信群里进行着一问一答的文学讲解,同时自己还为自己拥有多么深厚的文学知识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你那些文学常识不知道从哪个网站复制而来,或者胡编乱造一通。
随着时代的信息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如蝼蚁一般堆满了我们的手机,让手机内存每天都要清理一下垃圾,防止手机因为垃圾阻塞而出现爆裂。
每天清晨,自从打开手机微信那一刻起,一篇篇文字链接如刀山火海般出现在一个个文学微信群里,然后×人约几个相好的闲人肆无忌惮的去评价吹捧一番,过一场文学之瘾。“看,我的文章写的如何如何”;“嗯,不错,向老师学习学习”。等到这几个人吹捧累了,从微信群里会立即跳出,紧接着会有另外几个相好的人出来继续吹捧。“哇,你的诗写的太好了……”,然后又是引来一些人进行一连串的评价。殊不知,那些在微信群对你好评,向你怎样学习的人在背地里还不知道怎么捣鼓你,毁坏你的名誉,而你却还一直蒙在鼓里沾沾自喜。试想,如果鲁迅、沈从文、冰心等民国文人活到现在,看到这样的现象,岂不感到恐惧、惊慌,甚至无地自容。
所谓是非之地,常常掺杂着一些伪君子,伪小人,他们在生活中如苍蝇一般制造着越来越多的细菌病毒,一时还很难找到解药救治。
如今文人相轻还是特别严重。一方面是嫉妒心理,一方面是独揽面子,有时候,两个文人在大众的场合下,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到最后,文人的那点斯文被一扫而空,变得狼狈不堪。
当下的文学或者艺术,为什么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正是因为人们眼里很少能够找到纯粹的东西,转向为名为利,失去了本质。
还是要少一些虚假,多一些真诚。文人为什么总是改不掉卖弄与捧杀的毛病?无论文学,艺术都是是用来养心的,而不是站在某个场合下去卖弄与互相吹捧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