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母亲,石山顶上的青松(散文)
又到了寒冷的冬天,又到了北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日子——母亲的忌日,恍惚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年、那月、那天那个夜晚……
那是1992年12月21日,我亲爱的母亲,孩子们慈爱的外祖母,带着极度疲累的身子,带着对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及外孙媳妇、外孙女婿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77周岁),离开了她用心血和汗水经营了一生的家。
无情的北风吹走了黑蝴蝶般飞舞的纸片,也卷走了我们全家人泣血的哭嚎……
二十六年了,母亲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六年了,可我感觉她一直没有离开过,她的音容笑貌,已驻在了我的心里,融进了我的血脉里,渗透进了我的骨髓里……
我的母亲出生在正定城内大十字街向南路东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我的外祖母是我外祖父的第三任妻子(前两任都病逝了)外祖母有三个继子、两个继女,又生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幺。
我的外祖母去世时外祖父早已仙逝,我的二舅也几次病危,当他清醒时听说继母去世,非要去灵前哭灵不可,一家人死活劝不住,哭得涕泪横流,哭完两天就追随他的继母而去了。
我们家是正定城內一个有名的大家族,大门口那高高的石头台阶,彰显着先祖辉煌的兽头,大门门楣上有镀金溢彩的进士匾,我的母亲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下,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嫁进了外表光鲜气派实则穷困破败的史家,嫁给了从未谋面我的父亲,开始了她史家媳妇的生涯。
日子虽然过得艰难,但母亲对祖父总是不笑不说话。每年还没入冬,母亲就早早地把给我祖父的棉衣最先做好,吃饭则把家里最好的玉米面饼子捧给我祖父,我们吃山药面团子,母亲吃的是糠团子、酒糟饼子。一次承志表哥来到我家好奇地尝了一口,苦得他噗就吐了出来,他问母亲:“小姨,这么苦你咋咽呐?”母亲笑着说:“就咽呗!”生活再苦再难,母亲总是以笑淡然面对之。
那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都太差,母亲曾怀过三个男孩,一个月子里死于破伤风,一个死于流产,我的大哥都已经两三岁会说会跑了,因为发烧没钱医治活活烧死了,而我们活下来的三姐妹也是多灾多病。我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又得过一场瘟疫,烧得整天昏睡,母亲每天背着我去给商店刷纸挣钱,母亲总是刷得最快最好,偶尔停顿一下,母亲总会含泪盯着我说:“孩子,娘要能替你就好了啊!”深深的母爱感动了天地,我在没钱医治几次摸过阎王鼻子后,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还有一次母亲夜里做针线活挣了些钱,想买点煤给我乡下守寡多年的四姨送去,就让我上高中的二姐拿上这钱,让我陪伴着先去开票。从没拿过钱的二姐小心地把钱放入学生服上边的小口袋里去排队,一会儿摸摸,摸了两遍还有,第三遍再摸没了,那可是母亲熬了好几天夜做针线活挣的呀!二姐又惊又气,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一边掉眼泪一边劝道:“姐别哭了,要不我去三姨家借三元钱去?”我边说边飞跑向三姨家,三姨家铁将军把门。当我再跑回煤店时,二姐哭崩血管昏迷后被母亲背着跑进县医院,县医院大夫让住院,要交100元押金,母亲流着泪说:“俺手里要有10元钱俺孩子也成不了这样啊!”没办法母亲只得把二姐背回家,跑到路东一个诊所里,魏大夫给扎个针开点药维持着。半年过去了,二姐才慢慢地康复了。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战争年月,父亲担起了民族大义,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以工作为重,以单位为家。在我们生病的时候,在我们夜晚帮母亲推碾磨面的时候,在母亲一个人推着独轮轱辘车向家里运煤时,从没见过父亲的影子,担起养老养小重担的是母亲一个人的柔肩。为了补贴家用,那时母亲租房开了个小杂货铺,卖些面酱、酱油、醋、盐、茶叶,还兼卖些蔬菜。每天天不亮母亲就挑着担子去批发市场趸菜。有一天晚上刚下过大雨地面泥泞不堪,母亲挑着重重的担子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地走着,两只鞋的鞋底大半部分都掉了下来。走在娘家的门前,坚强的母亲第一次哭了,在她三姐的怀里哭了,三姐一边轻轻拍着她的背安慰着。哭了一会儿,母亲猛然醒悟,她的老人孩子还等着她回去做早饭吃,她洗了一把脸,换上外甥的一双鞋,面带微笑回了家。
母亲在256医院给军医李秀兰以及候献荣院长家当过保姆,由于真诚勤快,人家都很喜欢她信任她,拿她当朋友来对待。文化大革命中候献荣院长无辜被批斗,母亲主动把他的家人接到家里。候院长的夫人想回北京娘家,母亲就让大女婿一直把她送上火车。人心换人心,母亲的善良与真诚,与候院长一家结下了终生的友谊。在母亲离开候院长家二十多年后母亲病危时,候院长的夫人专门带着儿女们来看望。在我的孩子有病的时候院长的大女儿女婿鼎力帮过我,孩子才得以转危为安。我们都是享着母亲的福报啊!
母亲您善良、坚韧、感恩的品质已深深印在了女儿们的心中,您的行为女儿们一直在效仿、在践行。
母亲,您就是石山顶上的青松!您永远活在女儿们的心间!女儿唯愿母亲您在天堂健康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