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采】心安何处(散文)

编辑推荐 【文采】心安何处(散文)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65.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01发表时间:2019-08-31 17:33:06

(一)
   又是一年开学季。秋风凉飕飕的,树叶的“哗哗”声像雨打芭蕉响个不停。
   早晨,老师们骑着电动车上班,路上买的豆浆、烧饼已经凉了。
   晨会还没开始,大家议论着暑假的忙碌,觉得还没放假就又开学了。
   今天是统编教材网络培训,时间还没到,大屏幕上播放了几则消息,有教师因为体罚被处分的,有教师因为办班被辞退的。
   进来一位家长,怒气冲冲的,找校长要求这个学期必须给孩子换个班主任。她说,期末考试那天,班主任老师发脾气,她家孩子作业没有完成,加上考试得了单分,老师拽着孩子的脑袋往墙上撞。
   “都过去一个暑假了,家长怎么才来找?”
   “开学就来闹事儿,还不是想挑个好班?甭理她。”
   “故意找茬的。没事找事。”
   “孩子摊上这样的家长,甭想好!”
   老师们议论着,对“几则消息”的“不满”情绪很快转移了。
   我把家长让进办公室,倒了一杯水,聊起天来。
   家长的回忆里老师们都是挺好的,他们对学生没有恶意,只是习惯动手动脚管教学生。他说,有一次看篮球比赛,他家孩子坐的位置靠在线外,班主任老师上来就是一脚。老师穿着皮鞋,当时孩子只穿了短裤,根本不知道自己占歪了队,正全神贯注看一位男生带球过人投篮。这位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糟透了。
   我对家长说:“上帝不可能亲临每一个家庭,于是便创造了母亲。班主任不也是母亲吗?”
   我站在临窗的位置,遥望天边的一角,火红的朝霞还没有褪去。想到母亲,总是心存感激,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便化解人与人之间的误解。
   教师群里有人推送文章。
   叶澜的一篇,用“是”与“不是”来读懂教师。我读给家长听:转型变革的第一步,必须清楚,在变革中“教师是谁”。
   另一篇,“人情薄如纸!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难忘那夜的秋雨”。我又读给家长听:童年经历的人间苦难,令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感同身受,格外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我自认为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尤其懂得知恩图报。
   “教师是谁”?“知恩图报”?我想劝慰家长,还是想为教育掩盖些什么?
   家长说了些什么,总之是些感谢的话。然后带着微笑走了。
   我没有心思再去听什么讲座,思考起关于教师“培训”的事来。
  
   (二)
   他是个男孩儿,三代单传的“宝”。上四年级了,还要妈妈背着上学,晚上,摸着妈妈的奶子才能入睡。一至三年级,从来没写过作业,经常把书包丢进柴堆里,逃学,玩游戏,放学时,再准时准点和其他孩子一起回家。
   这是我初当班主任时相遇的一个孩子,和送走的那位家长有些相似,许多这样的家长或许都有类似之处:溺爱,或者强势。当时,老师们谁都不想要这个孩子,怕他“拽后腿”。我看孩子可怜,领着他的手安排在第一座,同班的老师一直埋怨我,直到期末。
   “拽后腿”的担忧,是从2001年新课标推行开始的。由于上级明令取消统考,本应得到缓解的给教师“排队”现象却愈演愈烈。回忆我县,是因为教研室新来的主任不认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所以统考改为抽考,躲过了上级检查。局长大会小会讲:“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抽考的恐慌蔓延到全国各地。
   记得每年期末考试教师如临大敌。县局严密组织,为的是要一个真实成绩。基层常出现集体作弊现象,比如“拽后腿”的学生不入学籍,不算数,或者让学生抱“病”不参加考试。有胆子更大的,把各个班级的好学生临时组成一个“班”应试。县局首先把住出题关,出题教师是外地聘请的,提前三天去“秘密基地”组题,上交所有通讯设备,出题结束后去旅游,考试结束后再回家。印刷厂也不用当地的,在外地印刷,有专人支领试卷并看护。监考教师都是外校派来的,每人手里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两封“鸡毛信”。第一封确定考哪个学校,第二封确定抽哪个班级,所有抽签工作秘密进行。即便这样,每年依然有“泄密”现象发生,因为这些组题教师会参考县局印发的“单元试卷”,那些试卷是教研室平时印发统一收费的。“乱收费”现象上级查得严了,学校就从杂费中列支。曾经一位刚直的老领导在县“三八”座谈会上爆出事实:一名城内老师到下边学校卖“题”挣了一处楼,可是这位老师照样提升当了名校的副校长。
   考试前一天,教研室提前抽签定参考年级。语数英必考,有时还要考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个人成绩全县排名,纳入校长“目标考核”。有时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如某校没有音乐老师,学生没上过一节音乐课,考试成绩却全县第一。班主任老师透露,她一人既教语文数学,又带英语,还教音乐,音乐课他上成数学,音符用“数字”读出,学生记得又快又准,反正是书面考试,也不用唱歌。
   基层校长一年的主要精力除了应对各类检查,便把抽考作为重中之重。每学期“买”单元试卷,收取学生费用,私藏小金库。并与书店联营,推销各种教辅用书,老师也拿着回扣。
   思考评价体制“变本加厉”,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教师的爱像那来自源头的纯粹的光,学会了苦和痛,引领经验遇到一切。
  
   (三)
   20多年后,依然使我心慌的是,体制对教育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但实际上仍是力不从心。
   百度“教育问题”、“腐败问题”,找到相关结果分别是100,000,000条和6,820,000条,教育问题是腐败问题的14.6倍。
   回想当初,我刚到城内一所小学当校长,一位家长拦住我,把孩子三年半的厚厚的21本“单元试卷”拿给我看,语数英三科,都是老师为孩子征订的。翻看语文试卷,老师没批阅过一笔,但孩子没拉下一道题,并且准确无误。翻到最后,是两页标准答案。我感恩那位家长,他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教育,思考在“分数”面前校长是怎样的角色,而我应该是谁。
   我进入学校的第一件事是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每一次交谈都会让我感动,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教育是培养人,学校要让孩子生动活泼地享受童年生活,而不是做考试的机器。我们组织“有爱就有希望”六一庆典活动,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县局领导、市科室领导都来参加,大家围着“爱心大行动”红色条幅签名,我自己的名字写在“心”字的一点儿上,旁边是孩子们的签名围成的“心”形图案。我们发现了不同的“心”相在汇聚,像咬在一起的齿轮从源头设法用力,找寻破解“分数”捆绑的途径,起点是整体地思考教育,之后,全面认识世界。
   相遇中,我们打破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的思维惯性,不再盲人摸象。
  
   (四)
   我在发思,当初我与“单传男孩”相遇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怎样的。
   那时的我,自尊心极强,内心常有一种声音:不能落在其他班的后面。
   我们共11个平行班,每次考试要计算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主抓教学的副校长每次周末会都会敲敲警钟:中国人有奴性,中国教育就得是脸皮效应。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庄稼耽误是一茬,孩子耽误是一辈子,“分”是孩子的命根子。
   校长推行量化考核模式,称为“玉华教育法”。校长的名字叫玉华。他的经验全县推广,后来,由于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副局长
   玉华局长是由乡镇小学的校长做起来的。提拔到县直实小当校长,是老校长看中了他。他自己说主要原因是他的学校年年全县统考第一。他到实小后给我们传授经验:巴掌+摸爬滚打。他举着右手提示我们:在城内学校,“巴掌”最好不用。
   正规的师范教育让我内心清楚:“优秀教学要求我们真正懂得意图和行动的内在源泉。”然而,我对校长的敬佩让我对他传授的经验也深信不疑。
   我开始组织班级量化考核。一张张表格写满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全班所有学生课上说了几次话,作业有几个错别字,家庭作业几次没完成,红领巾有几次忘记带了,考试下降了几分。学生每学期每人的基础分是1000分,被记录一次扣一分。班长、组长人手一个小本,周末交给我看。我找“后进”的谈话,出示黄牌或红牌。没上记录本的,也就是一分也没扣的,可以得一朵小红花。校长帮我总结了经验“二级双向管理”,不仅评价个人,还评价小组,组长每天瞪着眼睛像警察抓小偷一样记录着组员的一举一动。
   我的管理经验被认可。还依稀记得校长塞给我一个没人要的“不算数”学生,对我说:“使劲管,别过分就行!”我能听懂他的画外音。我把孩子安排在最后一桌,派得力的班干部上课下课监督。孩子不写作业,组长安排人给他抄上;孩子逃学,组长去柴堆里把书包给他找回并交给家长。一次、两次、三次……孩子能够坐下来了,但每天只是躲在角角里,要么睡觉,要么望着大家开心玩耍时淡淡地傻笑。学校进行作业和纪律评比,我们班全“优”,校长让我在校会上交流班级管理经验。而我看到的,是孩子木讷的眼神和眼神背后的教育……我的报告题目是:我失败了。校长会后提醒我,在校会上要学会“表扬”自己。自那以后,我的内心有“展示”文化的种子在发芽。我并没有矮化我的校长的意思,我对他,包括现在还是言听计从。后来,副校长当了副局长,他把实小的经验全县推进,实行“八统一”。从学生上学排队到作业、考试、班队活动,无所不包。
   局长退休后,主抓“少工委”工作,我们一起做共同体读书叙事活动。我们推进全县经典诵读,开展“人格养成”教育,这是一项全国重点课题。
   当我们用今天的语境思考那段历史的时候,开始用“叙事”的视角反观内心,发现我们那一段路,走在“极端的文化”中了。
   如果我们不去抨击,面对当下的教育,我们的内心很难达成一种新的平衡。这是叙事对我们提出的极大的挑战。

共 38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教师的视角叙述了当前挂着素质教育皮囊之下的应试教育乱象和变相。这种不符合教育初心和本质的夹缝中生存令师心难安,生出心安何处的感叹。文章针砭时弊,令人深思。不足之处是表达较为晦涩,论点不够清晰。推荐阅读!【编辑:饶北的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孙彩文        2019-08-31 20:27:02
  感谢推荐!谢谢指正,我会继续努力!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