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重温与展望(散文) ——储备战线一位老兵的讲述
85岁的老父亲,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湖南局三三五处(原湖南储备物资管理局三三五处,下称三三五处)退休职工。他出身贫寒人家,13岁辍学进城当学徒,建国之初投入长沙如火如荼的市政建设热潮。因工作表现良好,1954年被市劳动局推荐到成立不久的国家物资储备局中南区分局湖南省储备处汉301库(三三五处前身)。
亿万炎黄子孙欢庆祖国七十华诞之际,父亲作为一名有着近60年党龄、在储备战线辛勤耕耘了四十春秋的老兵,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一
1954年到1974年,是我在三三五处工作的前20年,也是条件极其艰苦,事务最为繁重的阶段。同志们无怨无悔团结一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单位原坐落于长沙东郊五里牌杨家山黄冲塘,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周边遍布菜地和鱼塘,库区只连接着一条简易公路。
小山坡上已建成五栋大型仓库和一个工棚,存储了大量国家建设物资,包括钢材、硬质合金,有色、稀有金属材料以及捷克、波兰生产的金属管(板)材等。单位具有保密性质,围高墙架电网,建起五座碉堡形状的岗哨楼,常年驻守着七八名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执行严密的安保任务。
当年尚未接通自来水,打了四口井,以解决日常用水需要。
没有正规宿舍,成家的职工只能和家属租住在附近的菜农家,多数单身汉挤住在平房的木架上下铺。有个简易澡堂,洗澡要提桶子到食堂打热水,再走很长一段路……
在门卫室旁的树上吊一截钢管,权当上下班的“报时钟”。除了礼拜天休息,每天由值班人员按时敲打。这“铛铛铛”的声音在单位的上空飘荡了十来年。
单位管理制度十分严格,上班时间必须坚守岗位,严禁迟到早退,哪怕离下班还剩几分种,也不准擅离职守自由活动,我们一般利用这个间隙到仓库旁的空地上做点拔除野草的义务劳动。
1962年,正逢国家困难时期,单位积极响应上级“大种(菜)大养(猪)、自力更生”的号召,建养猪场,买来猪苗,请专人负责打理;开垦了几块面积较大的荒地,种上白菜、南瓜、丝瓜、辣椒等蔬菜,早晚给菜园施肥浇水,大家乐此不疲。这一行动持续了多年,不仅保障了食堂供应的自给自足,还将全部结余支援了兄弟单位。
1975年下半年,随着长沙新火车站的兴建,根据省局安排,单位的储备物资全部转移到株洲三三六处,并西迁至如今的地点,开启了新一轮的奋斗历程。
二
我刚进单位不久,就和同事们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1954年6月,长沙遭遇特大洪灾,位于新河的马厂仓库告急。有关部门决定将这里囤积的几千吨铜质杂件转存到本单位。半个月时间内,七八辆货车抓紧抢运物资。单位将二十多名干部职工和临时抽调的驻守战士动员起来,冒着酷暑高温,肩上搭条麻袋,没日没夜挥汗如雨地卸货,每次要扛上百把斤一包的物件,运到仓库指定位置整齐堆放。在此过程中,大家肩膀磨得红肿出血,没有加班费,每晚仅“补助”一碗面条,依然毫无怨言,干劲十足。同志们齐心协力克服一切困难,终于顺利完成了这一艰巨、紧急的任务。
我从堆码工、代理保管员做起,由于工作一贯认真积极,政治上追求进步,我很快担任了仓库副班长,1960年光荣入党,历任物管组组长、政工科副科长、纪检书记等职务。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和省局的陈凡、左重斌同志被借调到北京,协助总局清理大批军供物资的清单。三人密切配合、紧张工作了五十来天,圆满完成这项重任,没有辜负省局对我们的信任和嘱托。
六十年代末,根据总局指示,单位要尽快将库存的700余吨矿山开采与切削、拉丝机械等急需的硬质合金材料销售出去。受单位指派,我连续参加了四次全国订货会(每年举办一次,前三次在北京,最后一次在河南新乡),通过与相关国营企业代表洽谈,终于将全部硬质合金材料销售一空。
每次出差回来,我立即和同事投入检货、发货的工作。这批硬质合金材料轻到十几克,重至几公斤,每公斤价格几十元到百把元不等,有数十个牌号,400多个型号,简直比中药铺的药材还要繁杂,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我们晚上加班,根据签订的一份份合同开列好供货清单,第二天由保管员对照清单,将一件件材料从仓库调配出来,依次摆在空地上,一批一批严格核对,再装箱出库进行托运。我时任物管组长,全程监管开单、检货和审核,最终由我在单据上签字才能发货。
能保质保量、毫无差错地完成这项细致而又艰巨的任务,实属不易,是全体同仁付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结果。
回首当年,不少老同志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我和他们共事时间或长或短,建立了团结友爱、淳朴真挚的友谊。就谈谈其中四位吧——
南下干部李季正调任单位主任,他是山西人,时年五十岁左右。李主任为人和蔼、厚道,从不摆领导架子。他有次笑着对我说:“小李子,你工作表现不错嘛,一定要争取向党组织靠拢啊!”这句话,我铭记在心并落实到行动中。
老班长王业云堪称爱岗敬业的楷模,像为金属管(板)材除锈上油这类既脏且累的工作,他都身先士卒、一丝不苟,对全班同志起到了很好的表率带头作用。老班长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之一。
“大种大养”时期的专职饲养员刘顺海已年逾半百,有着丰富的养猪经验,为了准备猪食、清扫猪圈等活计,每天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地忙碌着。刘师傅养的猪全都膘肥体壮,数量也从最初的五六头扩充到几十头。
单位曾办过一个生产石墨坩埚的附属工厂,专门从大托铺农村招来一批工人。其中有个郑志远,身材瘦削、憨厚老实,干活吃得苦、霸得蛮,业余种菜也是一把好手!
三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可以说,人民群众既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创造者,也是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的受益者。
三三五处为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走上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之路。
单位结合以前创办五金加工厂的经验和组建汽车队、多年承修局系统车辆的人力、设备资源,经多方考察论证并经省局批准,于1977年改名为湖南省储备局机修厂(1981年更名为汽修厂),正式面向社会承修车辆,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经过强化管理、探索进取,业务覆盖面从本省逐渐拓展到中南五省及云南、贵州和四川,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期间与天津汽车工业公司携手合作,建立了该公司长沙特约维修站。
1980年代以来,单位利用紧邻长沙火车站的优势,开办招待所,开发临街商业门面,均取得过不俗的业绩。
我1994年退休后,和其他安享晚年的老同事一样,一直关注着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
由单位腾出原汽修厂场地,省局开发建设的国储电脑城,被打造为长沙朝阳电子科技街的国有龙头市场和湖南电脑产品集散中心,带动了商贸、仓储、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令人欣喜和自豪!
新世纪之初,在原办公楼和汽配仓库位置,两栋大厦拔地而起,许多职工告别老旧住宅,喜迁时尚新居。前栋商厦的经营几番起起落落,境况不容乐观。值得期待的是,单位正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工作,研究对策另谋长远规划。
去年4月,新组建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挂牌成立。构建统一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全面提升物资储备的应急保障能力,是新时代赋予全系统干部职工的融合发展总目标,是一场极具挑战又充满机遇的“大考”。
我的以上讲述,原储备系统健在的老同志读了,会倍感亲切,勾起对艰苦创业时期的深情回忆;希望广大正奋战在工作一线的粮食储备人尤其是年青一代读了,知道早年创业的艰辛,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与优越的工作条件,将老一辈身上的优良传统——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主人翁的奉献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期待在未来的新征程上展现新的风采,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记:
普天同庆,衷心祝福——祖国母亲即将喜迎七十华诞!本文由父亲口述,我记录整理而成,参加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全系统举办的离退休老同志“我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成就”征文活动。在我看来,这篇朴实无华的回忆文章,是我们的父辈年轻时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后与时俱进的真实写照,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新中国70年艰难曲折、奋发图强的光辉历程。冒昧投稿江山前稍作修改,大家花片刻时间读读,也许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