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梨园比翼鸟(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梨园比翼鸟(杂文随笔)


作者:蒋平 童生,811.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70发表时间:2019-09-07 13:01:15


   去年冬天,武乡秧歌剧《太行母亲》寒冬腊月在丰州镇瓦窑科村张立君家为参加“长治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新创和优秀剧目展演”做最后的排练,剧中的排长干净利落的的表演深深折服了我。就在我感叹主演排长的魏玉秀身姿矫健,英姿勃发时,听到旁边有人说,他都快七十岁了,平时腿疼的,坐下都轻易站不起来,站起来也轻易走不成。瞬间,我震惊了。再次确认,事实确实如此。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我怀着崇敬之情敲开了他家的门,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魏玉秀,生于1950年,下合村人。在自己的村子里,他念完完小(四年级)已经十二岁,考上五年级就需要出村去韩北北上合村,可他去不了了,家中没粮。家中兄弟姐妹八个人,连吃饭都成问题,尽管他学习是拔尖儿的,可哪里有闲钱供他上学呢?他在村里又念一年,第二年毫无悬念地又考上了,毫无悬念地又被家人拒绝供书,理由还是一样,没钱。正在他苦恼之际,县剧团来村里招生来了。村里郑桃英、杨春印、任生奎等十几个人都在剧团,特别是任生奎,是紧挨着的邻居,看到他们在剧团也过得挺好,魏玉秀动心了。他的邻居们爱跳爱唱,耳濡目染间,他也爱唱跳,尤其是跳小花戏,更是有模有样。剧团支书王运斌和团长看了他的表演,当即发话,这个孩子能行,能唱能跳,让他到段村考试。
   第二天,村里韩二全(剧团副团长)带领十几个孩子背着干粮从下合村步行到段村。路途遥远,凭两条腿一天根本走不到段村。晚上他们只好在长乐村的车马店住了一晚。第三天,他们终于来到了段村。当时宣传部长是李银尧,考试的内容自选,他唱了《正月里迎春花》。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是村里俊先带头唱的,他唱完时,杨春印说,这是俺村里这茇(ba)菜,他笑笑。考完被告知回去等通知。家里人说,不行了就放羊。他一听放羊,就哭了;看到人们扛起锄头䦆头,他也哭。这辈子就闹这个,他可不愿意。幸运的是终于等来了通知。再来段村,他和老二伙带了一床薄薄的红洋布被子,一个线毯。娘烧了麸子面火烧,爹亲自送了他。
   爹回去后,他就跟着剧团到长治演出。第一次坐车,当即就晕车了。尽管是坐在货车的车箱里,可他还是不适应快速行走的车。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就这样开始了工作。黑夜里,看场子,他害怕,可是能吃饱饭,他坚持了下来。每天,他从食堂能打回半个干粮,这对正在长身体的男孩子来说,远远不够,可这也比家里要强的多。从此,他开始了刻苦的训练。踢腿,下腰,翻跟头。练了一段时间,他胆子壮了,敢从摞起来的三个桌子上翻下来,腿也柔软了,能盘到脑袋上。最初的角色无非是当个小兵,出来亮个相,喊几声“喔、喔、喔”,或者当个群众,可一月有三块钱,还比家里吃得好,他开心。不久之后,剧团根据他练得身段,基本功,让他跟着任二货、杨春印学小生。
   到了1963年底,在长治东门外的砖瓦厂,全晋东南十个剧团集训,搞思想革命化,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思想,推行学雷锋。当时的口号是: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赶下了舞台,让工农兵的光辉形象占领舞台,剧团从此不再唱古装戏。之后,十个剧团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半年里,他从郝聘芝,吴婉芝,郝同生,吴国华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出师后,他的第一个角色是《海港》中的小强,之后是扮演《山村姐妹》中的小白。从此,他开始了戏剧生涯,角色一个接着一个。他用青春和热情诠释着一个个剧中人,渐渐声名鹊起。他的记忆力好,一本一本的戏全记在脑子里。至今,他还能记起当年唱得样板戏。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
   1970年,魏玉秀应征入伍,在部队文工团继续他的演艺生涯。而这一年,他的爱人霍爱英也从她的小村庄走了出来,到了铁路宣传队。
   霍爱英,生于1955年,是洪水镇芝麻角人。她在上学时,学习挺好,还在班里当着学习干事。那一年,武装部长韩青海在芝麻角蹲点,教学生们跳《雪山上升起红太阳》,霍爱英跳得最好。恰逢铁路上招人,人家问她,铁路上招人,你去不?去的话得去西河滩捣石子儿,要行了,我就给你问问。她说,行。隔几天,韩青海到她家吃派饭,再次问她:我给你问通了,你去不?霍爱英说,去。就这样,霍爱英和村里另一个闺女相跟着坐上拉煤车到了铁道指挥部。她唱了《老两口儿学毛选》,韩国华(韩青海上级)听了,立即表示,行,可以留下。等人家走了,紧张之余的霍爱英靠着墙竟出溜了下去。这一年,她十五岁。
   一年后,铁路上招的人解散,想留下的就下部队,还得去捣石子儿。剧团招生,想要她过去,可她还不想去。等她想通时,剧团招生已经招得差不多了。她和伙伴去问还能不能报名,人家让等回话,看能不能定了合同。没几天,她碰到武耀堂又问这事,人家说,来哇。就这样,她也来到了剧团,师从郭改云学旦角。不过,她胆子小,排《红灯记》、《沙家浜》,她全能记住词儿,可不敢上场。直到后来,演出时缺了人,她才去救场。缺什么她就唱什么,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文化局和宣传部的人也说,这闺女不赖,点名让她转了正,吃上了供应,成了公家人。
   记得刚刚排练《杨门女将》时,她还不会化妆。她有空就学,有空就练。慢慢地,她不仅唱腔越来越优美,妆容也越来越精致了。她变成了杨六郎家——柴郡主的专属演员。在《雏凤凌空》、《寇准背靴》里,她还是扮演柴郡主。她在秧歌表演的路上越走越宽。刻苦的锻炼和思索,她掌握了秧歌剧表演的内在规律,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创造出了鲜明的艺术形象。戏迷们都喜欢她。而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了六年的魏玉秀也回来了。
   1975年,魏玉秀转业回了县剧团与霍爱英相识。两个志同道合的人慢慢地走到了一起。
   回到剧团的魏玉秀功底越发扎实了,唱念做打样样都行,精妙绝伦的表演总让观众身临其境。他身形矫健,身段优美,动作敏捷,武打利落,唱腔吐字清晰,圆润流利。剧中人物无论是清秀俊逸,还是英勇神武,他都能把握到位。剧团让他下乡辅导人,别人需要带上剧本,他笑眯眯地和人说,不用带剧本,带上的脑(脑袋)就行。古装戏,现代戏,哪个也难不倒他。
   1978年,古装戏恢复演出,他第一个古装戏是《逼上梁山》。当时,剧团演出时下午唱古装戏,晚上唱现代戏。他在在《平原作战》中扮演了男一号赵勇刚,《小二黑结婚》中扮演小二黑,《三打白骨精》中扮演唐僧,《十五贯》中扮演熊友兰……每一个角色都叫人过目难忘。后来渐渐地大本戏如《杨门女将》、《罗通扫北》、《下河东》、《雏凤凌空》也开始上演。“杀朝登殿、穿蟒扎靠”,魏玉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叫人难忘的角色。而那他的爱人霍爱英也不甘落后,《姐妹易嫁》、《呼家将》、《蝴蝶杯》、《遊龟山》、《下河东》《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每一部戏里,有他也有她。夫妻二人,齐头并进。霍爱英在《忠义缘》中扮演正旦行当的李凤英,参加地区汇演,获地区级优秀演员奖。在《寇准背靴》中扮演了青衣行当的柴郡主,在《骗婚记》中扮演了老旦行当的李母,在《白毛女》中扮演过叉老旦黄母。她演正旦,委婉细腻;演老旦沉稳庄重;演反面则凶狠刁钻。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旦角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年,魏玉秀和霍爱英夫妇二人同去省城参加了《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的录制,和他们一起去的还有三岁的女儿。在《王贵与李秀香》和(小二黑结婚》两本现代戏中,魏玉秀是当仁不让的男一号王贵和小二黑,妻子霍爱英则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媒婆形象。
   为了武乡秧歌,不仅夫妇二人常驻剧团,就连孩子也是从六个月起就进驻剧团了。他们一边演出,一边照顾孩子。两个人一上台,孩子就直接扔在后台。大冷天里,孩子瞌睡,只能用“猴儿头”大衣拥住孩子脑袋,让孩子睡着。好在孩子结实,很少病,他们也可安心唱戏。每次去外地演出,他们抱着孩子坐在车上,拖拉机也好,大货车也好,牛车也算,有啥坐啥。若是抱着孩子能坐在车的小轿里,那可是要高兴坏了。
   艰苦的日子里,两人情比金坚。苦不怕,累也不怕,能唱戏就行。如果按照他们的想法,这辈子就这样唱下去就好。不料,不久之后的意外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那一年在沁县,霍爱英像往常一样又坐在了拖拉机车厢里。车厢里放了戏箱,又在戏箱上摞上了铺盖,他们都坐在铺盖上。只是,这一次摞的太高了。几个人一看,根本走不出,可拖拉机已经发动,“突突突”的声音掩盖了人们的呼喊声。拖拉机硬是从大门里挤了出去。霍爱英觉得肩膀处“嘭”的一声被撞了一下,一阵钝痛继而就木了,脸也擦破了。
   到了襄垣,她忍着疼痛继续表演,唱了《姐妹易嫁》。坐了一两个台口后,她发觉胳膊已不能动了。其实,那时她的锁骨已经裂开了,可她不知道。她又继续跟着剧团到了晋城。疼痛难忍之际,去医院拍片,才知道骨头裂开了。接骨匠一看她的片子,面露难色,告诉她骨头长歪了,想长好只能硬生生再拽开。没办法,拽就拽吧。她强忍剧痛,让接骨匠使劲儿拽开已经长好的伤处又重新接好。石膏固定后,需要休息一百天。她躺在医院里,吃了医生配的药渐渐好了起来。
   “人家们好人情,待我可好了。”霍爱英不无感激地说,“人家又送鸡蛋又送肉还有精粉面蒸的馍馍。对我可好了……”
   晋城太热,住了七十天后,她回来了。再后来,她一坐车就害怕。
   1987年,魏玉秀调离剧团,在文化局任办公室主任。霍爱英也离开剧团到了煤运。其实,魏玉秀和爱人离开剧团并没有抛开他们的事业。魏玉秀调离剧团后在文化局任办公室主任,可只要有演出,他能参加就参加。2005年,魏玉秀参加《拥抱太行》大型音乐晚会,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同年秋季,在小剧《人民法官郑大明》剧中扮演法官郑大明,塑造了一个不惟亲不惟利,光明磊落的人民法官形象,代表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赴省参加省司法系统文艺汇演,集体荣获“演出一等奖”。2010年退休后,只要有人邀请,他就会去演,和爱人一起去演。每年的消夏晚会,春节老干局团拜会,人大政协晚会,每周四周五秧歌协会的排练,他们都会去。
   2017年,魏玉秀扮演了《太行母亲》剧中的排长一角,动作还是那么潇洒利落,深受观众赞服。爱人扮演了群众,一样叫人难忘。
   如今,年近古稀的魏玉秀和爱人每天还在忙着唱秧歌。他们对乡土文化——武乡秧歌的保存、发扬光大以及对道德伦理思想的传播,充实丰富了武乡本土文化同时也因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而受人尊崇。
   武乡秧歌,这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乡韵,以它一以贯之的铿锵、豪迈和全新的姿态悄然绽放在武乡这一片土地上。总有一天,它将会走出武乡,走向山西乃至全国。到那时,魏玉秀和霍爱英两口子一定会欣然的。

共 42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中写了戏曲界的一对夫妇对乡土文化——武乡秧歌的艺术追求和传承,突出了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主题。这一对梨园比翼鸟,艺术道路曲折,但热衷其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在坚持,从不放弃,精神感人;他们的爱情故事同样的浪漫而动人。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他们的艺术人生,将时代背景和人生之路有机结合。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武乡秧歌的特色和承继,可以了解艺术家的表演特点,可以认识到艺术家的性格特点。感谢作者精彩创作和分享,佳作予以推荐。【编辑:高令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高令亚        2019-09-07 13:05:00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对梨园夫妇的艺术人生,令人感动。感谢作者创作和分享。问好。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回复1 楼        文友:蒋平        2019-09-07 22:16:58
  谢谢老师在百忙之中编辑拙文,祝老师秋安!
2 楼        文友:蒋平        2019-09-16 21:26:42
  补记:文中的霍爱英去的铁路上的宣传队在当时叫:武乡县“3202”工程铁路民兵团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3202”工程是由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委托山西军区负责实施,是从晋东南的五阳修到晋中的修文,和同蒲铁路接轨。在此次工程中,县里抽调了各行政机关、县人武部、县事业单位干部和各公社基干民兵组成民兵团,并实施了施军事化管理。民兵团机构下设办公室、政工组、施工组、后勤组。当时人武部部长韩青海任团长,县革委会主任聂庆保任政委,韩国华任政工组副组长……(摘自《“3202”工程印象记》)
   1971年,霍爱英离开该宣传队时该宣传队尚未解散。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