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祝福丁香】走进俞世清 面点艺术人生(散文)
俞世清,高级面点技师,中国烹饪大师,七届全国大赛面点金牌状元,北京聚宝渔港面点艺术总监。2000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同年获得“首届北京市美食节”宴席金奖。第一届中关村国际美食节小吃第一名,其作品“全蛋金丝面”、“紫金花包”荣获北京名点称号。
北京的四月,天气已经温暖太多。阳光刚好,温度刚好,空气里都是春天的气息。俞世清女士迎面走来,短发,圆脸,微笑,简单,素净,不施粉黛。这样温暖地初见,我一度更喜欢叫她俞姐姐。
喜欢一个人,大概就是初见的一瞬间感觉。
一、年少,无惧无畏
16岁参加工作,进入燕京饭店,是一位瘦瘦小小的服务员。饭店对服务员要求的站姿准确沉稳,对于当时天性活泼好动的俞小妹来讲,大概是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将为你打开一扇窗。俞世清冲在最前方带着新学员文艺演出,组织大家团建活动,却是一把好手。
后来西餐缺面点师傅,被推荐上去,老师一瞧说:“这也太瘦小了,面都拿不动,不成”。中餐面点师傅说,“你不要,我要!”从此,一个瘦小的少年姑娘开启了自己一生的面点之路。
80年代,北京的颜色是灰黄蓝,但涉外饭店的服务员可以涂口红,穿皮鞋,统一烫头发。所以,年轻姑娘们挤破脑袋都想站前台。俞世清大概就是那个年代的一朵奇葩,偏偏喜欢灰头土脸钻进厨房鼓捣那堆面。顶着一脸傲娇的小面粉,琢磨着形态各异的面点小作品。
赶上师傅休假,餐厅经营紧张,无人做面点,俞世清毛遂自荐:“我来”。餐厅经理不放心,但也没办法。可后来,她的作品着实让领导刮目相看。那段不遗余力打比赛的日子,俞世清总是感慨良多。
二、比男人多一些故事
1995年,国企单位面临特殊时况,好多人下岗,单位介于俞世清的表现,给予待岗安置。孩子九个月的时候,出去面试工作,等了好几天收不到回音,干脆打过去质问人事部:“你们怎么还不给我来电话?”,这个敢说敢做、毫无畏惧的姑娘,在当时给人事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面试通过,终于返回自己钟爱的工作岗位。对于事业不遗余力地追逐,至今成为俞世清内心对孩子至深的亏欠。
说到孩子,她眼眶泛红:“孩子幼儿园从来是不睡午觉的,因为他要等着妈妈下午两点接他放学。因为过了两点,妈妈得忙到十点才能有空。”多少个中午犯困的时光,孩子都是睁着眼睛,掰着小指头,在等待的时光中度过。
从来没有正点带孩子吃过饭,每次吃都是晚上十点以后。从来没有给孩子开过一次完整的家长会,因为每次开到一半,就必须返回。孩子的学生时代,自己踩着泥泞,顶着风雨回家,妈妈有车却接不了。
因为下班晚,孩子生病一向都是看急诊。多少年后的今天,回首过往,依旧有太多遗憾留给自己。
我问,“如果再给您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还会这样选择吗?”,她沉默良久,“人生没有重来,也不是选择题,我只希望,在未来的日子,可以多一些爱分给孩子”。或许是同为妈妈的感同身受,或许是设身处地的情绪共鸣,采访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内心一度被戳中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生而为人,大概总是有太多不能兼得的事情,遗憾也就在所难免。但,总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三、苦与幸运
每年春晚倒数计时都要吃饺子,2014年开辟新想法,来一场年糕盛宴。从南到北都爱吃,寓意年年高,吉祥如意。
这个给全国人民展示年糕盛宴的任务,交给了俞世清。后来的自己,才明白,经历过春晚才知道春晚有多辛苦。观众在台下,所看到的所有完美呈现,都经过一道道关卡,一回回修正,一次次工作人员的彻夜加班。
春晚年糕,取全国各地食材之精华,糯米、枣、豆等等。从早上天不亮,做到夜里逼近凌晨。
800多斤的年糕,上面还有1000多个小年糕,且代表不同的寓意。但年糕是软的,如何呈现不垮塌,就是非常考验技术的事情。寻遍各行各业,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支撑如此庞大柔软的东西。
各种奇思妙想,最后设计出图,最终找到西餐业的钢托,恰到好处地镶嵌在年糕里面,并保证年糕不会耷拉下来。大功告成,领导满意,总算可以喘口气,才发现,年糕太重,从厨房到会场,搬运成为了棘手的事情。六个人抬都纹丝不动,然后减重,不断减重。
2014年的倒计时品年糕,给全国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台湾局势被提上热搜的时候,俞世清及同伴代表国家团队,走进当地美食文化,分享美食味道,从另一方面,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发展。
2019年,孟晚舟事件,国际频道电视台台长,邀请俞世清及餐饮业内六位师傅,支持温哥华华人春晚,以生活化的经济方式支持国家民族尊严与荣誉。
俞世清说:“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四、爱与希望
贵州,黔东南。那里山清水秀,经济落后。那里的人纯朴善良,那里的孩子眼神里充满着对外面世界的探索与渴望。
俞世清说:“当时做的小猪豆包,孩子们欣喜若狂,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馒头。”拿了小猪豆包的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唯有一个孩子偷偷藏在身后。俞世清问:“你为什么不吃啊?不喜欢吗?”,他说:“我好喜欢,我想留给奶奶,奶奶从来没见过这么可爱的小猪豆包”。俞世清一度哽咽。
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司空见惯的东西,却成为山里孩子的至尊宝贝。纯真、简单、善良,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词语能够完全精准地描述她们,一群可爱的孩子。
孩子们恳切的目光,成为了俞世清至今难忘的挂念。她也同样践行着自己钟爱的公益事业。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多少年后,走出贫瘠的孩子们,都不忘记问一声:“俞姐姐,你好吗?”
做了这么多年餐饮面点,荣誉一大堆,资历一大摞,但,山区孩子一句朴素的问候,成为了俞世清最幸福的事情。
五、《时尚餐饮》专访
《食尚餐饮》:S
俞世清:Y
S:您走过这么多城市,最喜欢哪里?
Y: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落叶归根,关于家乡还是有很深的执念的。但是,说到美食,各有各的特点,是不分地域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兼南北之融合,颜值和口味,各家都有其长。
S:很多年前,您会想到有今天的荣誉和成就吗?
Y:没有想过,也不会想。因为,我一直就是一个敢想敢干,不太容易畏惧什么的人。还有股子轴劲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S:面点是您的职业,那么她是您的事业还是您的依赖?
Y:我非常肯定地说,我是从骨子里热爱面点。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执着的爱,装不出来。
S:除了面点,您还有其他喜欢做的事情吗?
Y:茶艺、DIY插花,都能让我的生活慢下来。
S:看过您的电视节目,特别具有亲和力。
Y:我们想呈现给观众最好的,除了厨艺,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一手绝活吃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应该是多元化学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