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伞(散文)
天气预报仍有近两周的雨,所谓秋雨缠绵,果然不假。淅淅沥沥,已持续了好几天。有时不像秋雨应有的模样,铺天盖地式,急匆匆的倾倒,沾染了夏雨的狂躁;再过一会又不紧不慢的滴答着,清澈雨水在道路上悠闲地流淌。
撑着伞,漫步雨中。雨滴的声音清晰可闻,雨串从伞的边缘金属处持续滑落,轻轻转动下伞把,眼前就变幻出优美的弧线。也浮现出高中时,有类似的题目,计算雨滴甩出去那一刻的加速度,或是计算掉落到地面上的时间,诸如此类。而今只有大概印象,具体的计算公式却早已遗忘。好多事情,过往的经历故事,若非真的是刻骨铭心,随着时间推移,就如风吹积土,逐渐的越来越薄,直至最后一丁点都不会剩下。
雨天,伞就活了起来。这个在平日里躲藏在屋中的某个角落里,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工具,只有在雨天才会被人想起用到,最起码对于男士来说是如此。夏日里爱美的女人,尤其是年轻女孩,也会打着太阳伞,防止被毒辣的阳光晒伤皮肤或者是晒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但具体不清楚,伞是哪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在古代,人们的防雨工具是蓑与笠,都是用取自于大自然的草或麻编织而成的斗篷以及帽子。古人是聪慧的,这种编制的手法技巧,应该并非简单随意的,而蓑笠的灵感,是不是源于野生的蘑菇呢?我猜。诗词中也常见蓑笠的字眼,画面代入感十足。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人独钓一江秋”,每每读到这些诗句,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便会浮现出一幕幕场景:一个发已见白的老头,身披斗篷,头佩斗帽,在茫茫如镜的湖面上,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独自惬意垂钓,似乎世间其它万物都与他已无关,只是安静地、全神贯注的盯着刺入水中的浮线,静静等着鱼儿上钩,期待收获那一霎那间的一片单纯快乐。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也在优化着伞的设计,毕竟蓑笠的防水效果并非最佳。伞的功能也在演变,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在电视剧中常见的,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可谓仪式感满满。
关于伞的故事,更是不少。有戴望舒《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充满了忧愁,那种落寞美感,感动了无数的年轻人。有神话故事中,许仙那把书生味十足的油纸伞撑上了白娘子头顶的空间,由此演绎了一曲泣鬼神动天地传千古的爱情故事来,许仙没钱没权没家产,白娘子看重的是他油纸伞内的一腔温情与爱怜,伞在故事中成为了信物和“媒人”。有网上爆红的照片,一位父亲撑着仅有的一把伞,遮挡着放学的孩子,而自己的肩膀和后背却早已被湿透,这动人博大的父爱,让网友们都联想起自己的父亲,就如一座巍峨的大山,一生为自己默默的辛勤付出。
如今的伞,花样百千,形态各异。不像以前那样笨重,折叠起来,携带更加方便;不像以前那样单一,有透明的、有小孩专用的,甚至有遇水之后浮现出花朵等隐性印图的,魔法般有趣。商家也瞅准了商机,在伞上印制自己的广告宣传语,作为免费礼物赠送给市民,市民得到实惠,商家赚得了知晓率,也算“双赢”。当然,也有一个简单的logo显示地位与富贵的,一些知名豪车制造商,就会给买家配备一把专属的伞,上面印制很小的简单品牌图案,不需敲锣打鼓的声张,却已尽显价值,伞还是那把伞,却因附属不同,也变的价值不菲。
睹物思人。家中也有一把陈旧的伞,深黄色的皮质伞面,精巧的木质伞架,要打开却是需要费一些力气的,用如今的眼光来评判,就是笨重与落后。但这把伞,对我们家人来说,意义非凡。这是家传的古物,相传为祖辈先人亲手制作,它承载着古朴而勤劳的族人,代代相传的做人信念与原则,就如这把伞,多少年岁月已过,所幸仍没有损坏,耐实、可靠,也成为了家族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