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韵】来往都是乡愁(散文)
“人很贱。”我自嘲地笑道。在农村时做梦都想跳出农门,跳出了农门,却对故乡有着挥之不去的思念,她仿佛牵去了我的一颗心。
九月,清晨的风吹得恰到好处,我准备用双脚还原记忆留下一份备忘录,以这种最贴近的方式感受生命中最初的经典。
一
晨晖如一抹红唇吻着苍穹,阳光如刻刀般把乡村雕琢出光与影的美妙层次,我挪动着脚步,用目光轻轻地抚摸连绵的山蛮。她,青翠常绿,透着灵气和秀气。说实话,我曾经无数次抱怨过这些山,是她,让我们这些大山的人没有节假日,也几乎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在这大山里挥汗如雨。人们忙完了农活,便上山砍柴,烧炭。因为砍柴,我父亲让一根藤蔓绊了一下,让刀落在了脚踝上,现在父亲脚踝上还留有一指长的疤痕。那时,为了贴补家用,父亲昼夜砍柴烧炭,中午,母亲偶尔会打发我送饭过去给父亲吃。记得有一回送饭过去,我几乎认不出我的父亲,估计是刚刚从炭窑里爬出来,真是“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我忍不住一阵鼻酸。父亲就着旁边的茅草擦了一把手,露出雪白的牙齿,欣然地接过我的饭盒:“宝贝,这么早就来了,你吃饭过了吗?”望着依然阳光的父亲,我点了点头。父亲端起我送得饭依窑而靠,席地就坐,狼吞虎咽地吃得喷香,就着一捧山泉水打了一个饱嗝……
我是山的儿女,是山哺育了我,如果没有这满山的柴炭,没有父亲勤劳的双手,现在的我们能过上这衣襟带花,岁月风平的日子?
二
思绪仿佛一根绵延的丝线,魂魄被山的精髓,水的灵动所牵引。我信步其间,不知不觉已来到了儿时放牛的地方,这儿让人神清气爽,我固执地张开嘴巴,贪婪地吸着含有野花香味蜜一样的空气,满目缤纷,心儿在五彩云霞间陶醉,思绪在芬芳中飞扬!
村庄里,在我们孩童中属新仔最身强力壮了,他是我们的孩童王,是我们这群孩子崇拜的对象,我们整天跟在他屁股后面转。他把我们牵来的牛集中赶到山垇垇里,山垇垇里长满了鲜嫩肥美的青草,牛儿们大饱口福,乐不思蜀。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可以尽情地撒欢。新仔找来一根大大的湿松枝,那松叶厚厚实实地聚在一起,活脱脱的像一把绿沙发,我们争先恐后地坐在“绿沙发”上,由新仔为首拖着我们从山顶滑向山脚,到了半山腰,由于惯性的作用,脚步更快了,控制不住速度,连人连“绿沙发”我们一起从半山腰滚落,没有一个因为摔疼而哭鼻子,我们依然争先恐后地抢坐“绿沙发”,依然从山腰滚到山脚……
世事荏苒,如今,我依然如此清晰地记得那些稚嫩而快活的脸,恍惚中,我好像依然听见那无所顾忌的飞扬的笑声。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我孩时的玩伴,都已长大成人,为了生计,早已各奔东西,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远方的他们过得好不好?是不是像我一样,在夜深人静时,会把自己的家乡深深的想起?我想,一定会的,我们一起在大山的怀抱里成长,我们像大山一样结实健壮、热情好客!总有一天,他们会回来,让果树结果,让鲜花盛开,让小溪欢跳。
回忆,让我怀念,让我感恩,让我更懂得珍惜。
三
憨厚、淳朴、实在的庄稼人——我的乡亲,土地和庄稼是他们的命脉,也是他们永恒的话题,种庄稼的好把式们对土地的感情很深,在田间地头看庄稼的眼神和别人不一样,从早到晚就围着田里转,什么时候该翻田,什么时候该追肥,哪丘田的禾苗得了什么病,长了什么虫,他们总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诊治,不会让禾苗受到丝毫委屈……是呀,这田里,寄托着他们无限的希望,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精神抖擞,追求自己的梦想,收获春华秋实。
有风掠过,田野上空弥散着一种亲切的气息,我疾步投进田野的怀抱,踩在柔软的泥土上。密密的梯田,层层叠叠,依山就势,圆如镜,弯如月,细如带。春荣冬枯,四时美景,变幻无穷。如果正值金秋时节,你有幸来我家乡一游,一定会发出“景不醉,我自醉的感慨!
山有意,稻儿钟情!
稻子,长在秋天里,竟如有神助,黄澄澄,金灿灿,是村庄飘舞着的一面旗帜;是老农铿锵有力的宣言。稻子,生长在这片片梯田,贫贱不移,从播种的那天起,就忙着发芽,渴盼着抽穗扬花,倾尽所有,用饱满的谷粒沉甸了穗子,向尊重它的劳动者奉献一腔挚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九月的乡村,艳阳高照,生机勃发,乡亲们从地里背回沉甸甸的谷子,铺在晒谷场上,铺下一地金灿的绚烂。此时此刻,庄稼人陶醉了,在徐徐的微风吹拂下,他们深情地回望这片片梯田。
面对此景,记忆的闸门再次打开。那时还没分田单干,大伙都是聚在一起劳作,队长只要一声吆喝:出工哩。大伙们便从各家快速来到田里,每次,我都是看见母亲匆忙的脚步,有时在吃饭,也是匆匆放下碗筷,就着水缸瓢一瓢井水,咕咚咕咚,一边催促几岁的我:快点,快点,我先去了。大人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我们小儿也不可闲着,只要能走路,便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还总是争先恐后,生怕自己捡少了,让大家笑话自己“没用鬼”。说来也怪,那时我们小儿的劳作,是不计报酬的,而且颗粒归公,大人们还是一个劲地激发我们这些小儿的热情,鼓励我们天天在田间地头拾稻穗,扫土谷。到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当年刷在古墙上的标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粒米虽小,君莫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也许正因为这些标语,让我们这一代又一代后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让这些大山的子孙荣辱不惊,贫贱不移,富贵不忘,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如脂的米粒,煮出那每日必不可少的喷香米饭;逢年过节,蒸出了香甜糯软的米糕;熬出了粥水,磨出了米糊。还有酿出那甘醇的米酒让男儿平添几分豪气,让女人多了几分妩媚!
我踏着秋风,闻着稻香,抬头望着远处那群鸟儿排成一个“人”字,在镀满金色的天空下,快乐地扇动着翅膀。面对这诗般景物,你会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什么功名利禄,世态炎凉,仿佛都离自己那么遥远。
四
村庄,当落日泼彩喧天,乡村小道上,铺满了细碎的残阳,渐渐的,笼罩在暮蔼之中,淡淡的炊烟在一家家房顶的烟囱上缓缓升起,远远望去,像一条白色的飘带,在半空中舞动,起起伏伏,犹如仙女的绡纱在多情地晃动,那是催人回家的诗意符号。当炊烟散尽,村庄归于平静,星空高远,一轮明月悄悄地挂在树梢,萤火虫在静谧空旷中漫天飞舞,昏黄的灯光,随风晃动,点滴中乡村人家一天中最后的温馨。
漫步青山绿水,真是春醉山魂香溢远,走在田间地头,喜看稻菽千重浪。你若问我何时是归期,我真想回答:未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