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母亲的眼神(散文)
每年中秋是要看望远在千里的母亲的,今年也如此。因集团内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督导组的突然造访,使得原计划周四回家探母的日程晚了一天。
归心似箭,这种感受,对于常年因公务缠身的我而言是再贴切不过了。
周五正是中秋,早晨六点半出发,汽车咆哮着一路狂奔,一如我快活的心情。接近九百里的长途,不到四个小时便到达了。
“张彬来了!”正坐在客厅陪母亲聊天的二哥透过窗子看到我后大声说道。
“张德来了?”母亲应和着。自前年以来,一直健朗的母亲耳朵有些背了,眼睛也有些糊了,故而有了这样的错觉。
之所以听错,不是偶然的情况。张德是我伯父长子的二儿子,因家父是上辈里的老小,故而我这个堂侄只比我小三岁。由于从业在老家,平时经常去看望她。而另外的原因,是因为我前两天言及单位事情较多,比往年忙了许多,母亲也以为我今年不会在中秋节回家看她。
母亲的话音刚落,我已跨进了屋门。
“不是张德,是张彬!”二哥解释的档口,我叫了一声妈。
“你咋回来啦?电话里不是说最近很忙吗?”我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惊喜。
母亲哪里知道,我只是不想让她思儿心切在前一天晚上,不想到家的第一眼看到的是她夜不成寐导致的面部浮肿。
“韭菜买了没有?今晚吃包子吧!”三嫂贤德,应承着上街置办。
每次回家母亲安排的三道饭必不可少,包子、臊子面和家乡特有的杂粮浆水面。我细细品味母亲下厨做的这三道饭,不仅好吃,还有热气腾腾的温暖。
晚饭后就是弟兄三人品酒胡侃的时候。
一如既往,母亲先接过三杯酒,一杯祭月,一杯祭父亲,还有一杯祭早在2005年因病去世的大哥。此刻豁达的母亲神情凝重,全家的氛围静寂肃穆。
既是中秋,月饼是少不了的,三哥每年买的月饼,其实就是南关“秋斋坊”的点心。这是因为母亲不喜欢吃现在市面上甜腻细糯的月饼。“秋斋坊”的月饼全是素馅的,馅仁多以花生、核桃、桂花、玫瑰、青红丝、红枣、葡萄干、冰糖、芝麻等混合而成,且粉碎成颗粒状而不是粉状,吃起来很有嚼头,也很清香。
我知道,母亲最欣慰的是我们一直和睦的场面,每次这样的团圆,最让她感到踏实和舒心。
二
母亲是1928年生人,按照农历算法今年已经92岁了。自从父亲1998年去世以后,我每年固定回老家的日子是母亲的生日、中秋和春节。父亲健在时,自己正处于事业上打拼的高峰期,每年只在春节回趟老家陪几天二老。父亲离去后我和妻增加了两次回家探母的次数,也多次想请母亲和我们一块到西安生活,但她和三哥因不想影响我的工作而一直没有应允。每每想起母亲的慈爱、三哥的体谅之情,既幸福又内心惭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此话不假。孝敬老人、苦乐与共的父母,在我们幼小的时候、在家庭遭受打击被下放农村缺吃少穿的那个年代,是他们给我们空白的人生阅历着色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多少年来在我们家不是兄帮弟,就是弟帮兄。良好的家风,也在影响着妯娌之间的关系,她们就和我们兄弟一样,几乎没有出现过红脸不快的情形。每年能看望几次母亲,则是我最幸福最快乐的事了。
因于苦难的经历,母亲的俭朴时刻在影响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有一件让我记忆尤深的往事。
1997年中秋节回老家看望父母,晚饭后母亲照例开启了几份点心。大家用毕,我看到母亲把麻纸(老家传统包点心的草纸)上残存的点心皮抖在一起独自吃了起来。那一年我们兄弟几个在事业上有了或大或小的成功和建树,家境在县城也算得上殷实之家了。
“倒掉可惜,这和你们挣钱多少没有关系……”
小时候几乎没有中秋吃月饼的机会的,只因为一个“穷”字,有的则是父亲将我搂在怀里,指着天上那轮清明的月亮,重述着嫦娥吴刚、玉兔桂树的传说,听着就充满了奇异的幻想。
那些年一家九口人三世同堂,在苦难中数着日子度过的。记得有年中秋,父亲在兰州水利厅工作的一位学生回老家,一路打听到我们落户的村子并带来一包装了八块月饼和一瓶荔枝罐头的厚礼,全家人在客人走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品尝一下月饼和荔枝罐头的味道。
罐头每人两三勺,可以短暂地解馋每个人的口舌,而月饼只有八个。那年奶奶尚在,母亲取出一个给了奶奶,我最小也给了一个。然后从厨房取来菜刀,轻轻地将剩下的六个月饼从中间切个十字,一分为四。母亲切月饼的时候,父亲坐在一旁,抽着报纸卷起的旱烟,舒展的皱纹里蹿出难得的微笑。
苦难的日子里,也会有甜蜜的回忆。现在回想,那年吃的月饼当是我平生吃过的最香甜的月饼了。
三
母亲老了,自去年以来愈加明显。
母亲的老,容颜上不甚显见。这种感知,是在给我愈加频繁的电话里准确地传递着。
在这个中秋以前的一周里,母亲来了两次电话。一次是问我最近工作忙否,喝醉过没有,烟是不是抽得少了;一次是试说放假后就好好地休息几天,她一切都好,让我把自己的身体看紧点。
“今年你回家是第四次了啊!”母亲掩饰不住自己的高兴。
母亲在今年六月因为脊椎扭伤,我和妻看望过一次,较之往年是多了一次。
未曾想过母亲竟然就这么期望和我多见见面、聊聊天!
听到母亲的感慨,我才觉悟到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在母子之情面前竟是那么黯然失色,那么不堪一击!
清代名士蒋士铨有诗云:“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慈母之心,古今同之;古之仁孝,今人薄之。
我此后当引为警语,因为今生只有一位血肉相连的母亲。
两天的团聚匆匆结束了该离家了,我走到巷口,回头看见母亲的眼神,分明有着满月的清辉,濡染着我的天空……
会继续努力,若有拙作,拿来和大家交流。遥祝秋安、吉祥!
每每读您的点评,既有对文章立意的诠释,也有对文章外延和内涵的拓广。如果每一位作者能够认真去读您的点评,终会有写作上很大的受益。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作品,源于生活的情感注入才能铸就作品鲜活的灵魂,其次才是写作技巧的运用。非常感谢对拙作的赏识,将近两年没有写散文了,笔法有些生疏,有愧与老师的嘉誉。
秋已深,遥祝多保重、并吉安!
远握了,请多指导。遥祝秋祺快乐、万事顺意!
向您您学习,请多指导,并遥祝秋祺!
向您学习,请多加指导。遥祝秋安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