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周游黄山之唐模风貌(散文)
距离潜口不远有个唐模村,始建于唐朝,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
下午5点来钟我们一行人沿着蜿蜒的石板路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溜老作坊,通过一些传统的手工工艺展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厚底蕴,有油坊、豆腐坊、布鞋坊、徽砚雕刻、茶叶加工等等。许多人端着个纸碗捏根竹签边走边吃,悠哉悠哉,还有人围在店铺里把尘封的石磨、舂兑当道具嬉戏着,好不热闹。
接着来到了许承尧威严庄重的故居。他一生为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人们都称道他是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窃以为他还当是教育家,早在上个世纪始他就牵头创办了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大力推行新学,并且开了安徽女子入学读书先河,如果短缺其苦心树人一页,岂不委屈了这位远见卓识的末代翰林。
唐模许氏四大古祠之一的“尚义堂”,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祠堂前原有木牌坊一座,现只残存两个柱子和一木雕月梁,上面雕刻着一百九十九朵牡丹花,还有飞鹤和奔鹿,栩栩如生。牌坊两边各有一个大石礅,俗称上马石、下马石。祠堂前庭八字衙门式,堂门中开,其后有中堂和后殿相连着,三进两院五开间,完整一体,前低后高,气势恢宏。
“尚义堂”之所以如此煊赫,还得溯源许氏先祖有着不寻常的来头。500多年前蒙古瓦剌部落首领率军南侵,明英宗被虏。国难当头之际,唐模在外经茶的许氏怀显,毅然带头向英勇抗敌的于谦军队捐饷,并在社会上组织募捐活动,次年瓦剌军大败,向明朝求和,并护送英宗回国。许怀显因此被廷封为尚义郎,恩其建尚义坊,造尚义堂。深得祖荫庇佑,尚义之门富而思教,钟灵毓秀,明清两代10名文武举人,康熙年间许承宣、许承家同胞翰林,光绪年间末代翰林许承尧,无不出自“尚义堂”许门。
历经500年的沧桑,它依然英姿不减,既有故事又有实物,诚然难得。
唐模的与众不同还在于其水,水街具有江南水乡的风韵,但又有别于江浙的水街。皖南山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唐模水资源的匮乏可想而知,唐模的先祖便将村西上游的“筠溪”和“上川”两溪人工挖渠筑坝,汇合而成了檀干溪。
一眼望去就是高阳桥了,桥前有一道宽宽的水坝。这种翻板坝既可拦水也能自动泄洪,这里是檀干溪聚水最深之处,流水缓缓翻过堤坝,从高阳桥双拱分流,复又合二而一。不过檀干溪的水从上到下都浑浊不清,就像雾霾一样,这在山区还真少有,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高阳桥位居村子中间,是徽州仅存的几座古廊桥之一,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廊桥檐下有一块蓝底金字的“高阳桥”木匾,两边有木质楹联,上书:“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想当初,银光耀眼,远眺近仰,同为壮观。今所谓唐模“十桥九貌”,都以高阳桥为主。
一路向东走去,来到一片花岗岩石板铺就的大广场,这一带都是许氏的遗迹,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可以想象出许氏当年的排场。广场的东边是许氏宗祠的总祠,所谓“尚义堂”、“继善堂”、“骏惠堂”,都是其分支,别看各分堂虽然在经济和社会上有地位高低,但在宗法制度上来说都是平等的。总祠原建于明洪武年间,后修葺于清嘉庆年间,三进七开间。只可惜原祠现在仅存最后一进,前面二进在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远远望去,大门紧闭,残垣断壁,破烂不堪。近前扒在断墙上探头张望,除了那倒墙磕壁的最后一进尚存奄奄一息。
足踏古驿道,来到了“同胞翰林”坊。这座牌坊龙凤榜上雕刻有“恩荣”两个大字,基座有两对石狮,雄狮戏珠,雌狮抚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可惜牌坊上文字模糊,费思揣度,也难辨其详。
继续向前走去,很快就到了“沙堤亭”,因其飞檐八角又名“八角亭”。走到此处,我突然明白了,驿道、牌坊、祠堂以及全村布局,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这沙提亭才是唐模的正门。
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见沙亭上“沙堤”二字。如果人们出村的话,从西面足踏石板道,远远就能看见亭上“云路”二字,这是暗示平步青云的美好祝愿。
出了沙堤亭,举步便到“槐荫树”下。这棵大树疙疙瘩瘩、沟壑纵横,几个人才能合抱,据说有400多年树龄,但它不是槐树,而是香樟树,何以“指樟为槐”?这里还有一个故事。1992年一个电影导演在选择外景地的时候,凑巧发现了这株古树,尤其是在它的根部有一个很大的开口,看上去就像人的嘴巴在自然张口说话,于是导演突发奇想,采用特技让哑木头开口说话,为董永和七仙女喜结良缘,在此拍摄了黄梅戏经典之作《天仙配》,这棵老樟树便成了“天下第一媒树”,也化作了一棵让人敬拜的“树神”。
既然粘上了仙气,虔诚的信男信女无不喜欢把红布条拴在树枝条上祷告,取下一小片樟树皮带回去系在孩子身上祈福,少男少女们还将一把把铜锁扣死在树下的铁栏上以表“永结同心”之意。
红彤彤的树,热乎乎的心。看着那些迎风飘扬的红布条,一股幸福感便从心间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