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韩守江诗词
(寻找职工文化名人)
艺术经历:韩守江,1962年出生,山西太谷人。晋中作协会员、诗歌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协会会员。部分作品荣获《诗词世界》中华当代文学诗词学会举办第六届“天簌杯”精英奖银奖、第七届“银奖”、全国诗词楹联获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大赛三等奖、全国第三届“柳亚子杯”诗词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百十篇诗词发表于《中华诗词》《诗词百家》《诗词世界》等刊物,在《太阳谷》《田园文学》等十多个微信平台发表数百十首诗词曲赋。现就职于太谷县总工会。
韩守江:只为一片炽热的深情
本报记者米俊茹
“拔去穷根植富根,白羊红枣醒村魂。
政情已为民情出,共沐天风浩荡恩。
岭上牛羊分草出,地中红枣压枝弯。
从今亦享阳光暖,村老乡孺尽展颜。”
3月25日,中国“红枣之乡”太谷县小白乡东里村,太谷县委组织的“改革创新奋发有为”进村入企服务工作队入村,队员韩守江又一次放眼漫山遍野的枣树,感慨万千地告诉记者,以红枣言志,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振兴乡村的扶贫成果的诗词,这首《小白乡东崖村精准扶贫赞》就是其中的代表,发表在《中华诗词》刊物上。
“我出生在农村,曾在乡镇工作过多年,近年来有和村民们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太谷县总工会经济技术工作部部长韩守江说,爱农村、爱农民、爱家乡,对故乡的一片深情每每使他诗兴大发。
唐代诗人白居易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讴歌改革开放、歌颂家乡变化、反映农村、农民生活,韩守江多篇诗词作品,即是围绕他熟悉的农村、养育他的故乡、以及他在工作中切实感受到的党的改革开放、扶贫攻坚等惠民政策而作。
韩守江,笔名韩奋,1962年生,1981年从晋中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在太谷县的乡镇工作从事团委等工作5年,1985年调入太谷县总工会至今。
韩守江说,走上诗歌创造的道路源于爱好和兴趣,而创作源泉就是自己热爱的家乡。
托物言情。香甜的红薯、粒粒红枣,都是韩守江表达炽热情感的寄托。他出生的太谷县水秀乡张家庄村,出产全省有名的太谷红薯。1984年8月,他的处女作《家乡的红薯》就是夸赞太谷红薯的甜面香软、可口诱人。这首自由诗在《太谷报》上发表,开启了他35年的诗歌创作道路。
诗歌政、诗言志、诗源情。
“甘雨勤滋万亩林,西行只为藉民心。
吕梁老区人情厚,阡陌荆丛花草深。
黄土梧桐叶添绿,柴门易户日含金。
安邦社稷强筋骨,撸袖加油干脱贫。”2017年8月,这首《七律・习总书记考察山西有感》获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国诗词楹联大赛三等奖。当年11月,韩守江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成为太谷县继程树仁、孙映东之后,第三位加入该学会的诗人。
“喜东风浩荡到金谷,春色渐无边。
看东崖山下,枣花次第,最是娇妍。
农屋民居堪比画,绿水潺潺。小河云霞处,乡道弯弯,但记二三知己,纵游来几度,几度流连。那红枣太谷,枣蜜醉心间。再回首,聚箕场寨,枣王园、翠柏绕白燕。谁曾想,如今箕城,胜似当年!”这首《八声甘州·春览太谷小白“红枣之乡”》,韩守江表达的是党的扶贫政策惠泽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从因为爱好,上世纪80年代以顺口溜、小诗歌形式发表《家乡的红薯》、《深秋,我们采树种》等新诗创作,到上世纪90年代自觉提升内涵,在山西刊授大学自修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作时代大主题的诗词创作;从投稿《太谷报》《乡土文学》等地方刊物,到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诗词世界》等国家级专业刊物,再到不断获奖,韩守江随着中华诗词的复兴,完成了从业余爱好者到专业诗人的蜕变。
35年来,韩守江创作了400余首表达对故乡深情、映射时代主题、反映百姓生活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旅游诗词。这些诗词道理浅显,寓意深刻,政治、文化、体育、生活均有涉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深入生活、感悟人生,韩守江的各种题材的作品行文简洁犀利,想象奇特新颖,文字对仗工整、语言质朴明达、刻画细致直切,烘托出深邃的意境和宽广的情蕴,显示了成熟的艺术功力,创造了景致与情怀、现实与历史、想象与实现的和谐统一,折射出其文雅的风格和高洁的志向。
近年来,韩守江的诗词创作达到了鼎盛期。部分作品荣获《诗词世界》中华当代文学诗词学会举办第六届“天簌杯”精英奖银奖、第七届“银奖”、全国诗词楹联获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大赛三等奖、全国第三届“柳亚子杯”诗词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百十篇诗词发表于《中华诗词》《诗词百家》《诗词世界》等刊物,在《太阳谷》《田园文学》等十多个微信平台发表数百十首诗词曲赋。他本人成为晋中作协会员、诗歌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协会会员。
“诗歌创作是一个提升文化修养、丰富自身内涵的一种方式。我将致力于成为中华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韩守江说。
35年来,韩守江继承与发展诗词文化的精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诗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撰写了多首(篇)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精品诗作,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