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白鹿原》人性世界(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中,关于人性的人物形象塑造,除了《红楼梦》,还有许多书值得谈论的,现就陈忠实陈老作品《白鹿原》人性的世界浅谈如下,就当抛砖引玉好了。
陈老笔下的小说有实足的乡土风味和很难潜移默化的人情味。让人感觉那些故事就发生在自家村子中一般,读起来既亲切,又不失那个年代固有的现实再现。笔触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简直就是老百姓活脱脱的过日子,当真不是演戏。人物形象的好人物形象的坏,人物形象的良心都是人性使然。人自然而然的要吃喝拉撒睡。只是陈老比一般的作家都大胆,他笔下睡的感觉很不一般,他们做爱好像吃饭一样。各有各的吃法,但因心界处境地位不同,影响感受不尽相同。有的常存屈辱感。有的感觉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好是鱼水之欢,有的是性压抑的释放,有的完全是性扭曲,所以难免掺杂一种痛苦的释放。这样大篇幅的性描写,其实有原因的,从生物角度讲,生物的性爱自始自终就不平等,而平常的。如果说中国有性文化的话,陈老只是大胆地来了一回性和人性的再重生。和现实的再浮现。如果说太过了吧!比起金瓶梅那简直就是大巫见小巫,为什么金瓶梅不是淫书,因为他是现实的写照,完全是世情小说,所以白鹿原的性描写自然也就不足挂齿了。都说性能够提神,且容我瞎扯一句吧,或许没有那些赤裸裸的性场景描写,看名著有时间当真要看犯困。名著从来不排斥性,因为人的性心理也是一种基本的心理,性和爱情一直是除了儿童不宜外,被作家常津津乐道,而又屡试不爽的。就白嘉轩的七次娶老婆的壮举,就充满了性色彩。我只想说,如果没有中国固有的孝道观,没有无后为大作祟,就没有如此赤裸裸的大量性场景,可想而知,中国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人的性爱不只是单一的“性”。是一种传宗接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毕竟白嘉轩不是三妻四妾,而是续弦。
在大家族和地主阶级没有三妻四妾已经很少见的。虽然性描写尚多,但仔细读来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三番五次地娶老婆,唯一的目的就是传宗接代。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性发泄。如果说白孝文的性是人性所然,黑娃和小娥的性是性压抑导致的性冲动。小娥和郭举人的性爱就带有一种性虐待,比女人缠足更没有人性。所以小娥和黑娃的爱虽然不合伦理,但的确让鹿兆鹏羡慕,他认为那是家族可望不可即的自由恋爱。伦理重要还是自由重要,的确让人不好选择,但是小娥和黑娃激情后扬言道:就是死了也值得。而白嘉轩的性就显得很单一性了。白嘉轩娶老婆娶怕了,是他的真情实感。嫁的人何尝不是忧心忡忡,也是嫁的人的真感觉。人活着或许真的不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死的人要一路走好,活着的人依然要好好活着,活出的意思是要活出滋味,那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
后来的故事慢慢地引出鹿家来,仔细读来,其实白家和鹿家出自一个家族。他们明着是互相配合,互相敬重,暗地里互相算计。白嘉轩算计鹿家的“风水宝地”还假装得可怜兮兮。鹿家算计白家水田还伪装得大仁大义。刚好他们都被对方算计了,在鹿子霖心里白嘉轩是瞎折腾。而白嘉轩对风水和传说的迷信不可置否的态度。他们各有各的算盘和心机,还好他们各得其所,他们都是胜利者。这个就是人性,也不要责备古人小心眼的说法。“知人知面不知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就白家和鹿家而言,白家世袭族长,在家族中“混”地位占绝对优势。故而白家和鹿家的人生观和世代观也就大相径庭;白家从秉德老汉开始两代人香火不旺,都属于单传,面对灭亡断种的危机,白嘉轩才有了七次娶老婆的壮举,那是一种生物面对断种的危机感,就连竹子死前开花,树木枯死阶段由根猛抽新条,而有的人要死了反而精神充沛,脸色异常鲜艳。无论人还是植物,这样子的异常变化都统称残光反照。但是他娶来的老婆总是无情地死去。开始死的老婆多因为疾病,后来的老婆迷信认为他命硬克妻,所以才有被他生殖器官吓死的。想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当他娶第七个老婆的时候,家境已经元气大伤,但还是咬牙说再娶。不过仙草很争气,接二连三地怀孕,虽然难免有婴儿夭折。毕竟让这个单传的族长后继有人了,是一种贡献?还是一种骄傲!难道真要感谢那六个桃木棒锤辟了邪的缘故?读者且重温下吧,我且一笑罢。白家长辈的希望在这个节骨眼下单纯得多,和白嘉轩想的一样后继有人,继续世袭族长也就谢天谢地了。而对鹿家来说,只要白家有男丁存在,就不可能有荣登族长的机会,这个也使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隐痛,好像天生就矮白家那么点,“王侯将相宁有种!”不可否认很深沉的心灵创伤。再怎么努力,在家族内部都只有充当老二的地位,所以他们只有向族外看,向外发展。也不能够否认他们都有耕读世家的愿景。但完全不一样,鹿家希望奴役别人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在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当爷,让别人伺候着才是幸福。按现在的说法不讲贡献,不讲服务。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啊!他们的想法完全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们不渴望在族内发达。而是想靠耕读方法出一个举人,或者进士,走传统的士途。压倒白家的想法是很明显的。说哪有压迫哪就有反抗最贴切不过了。所以鹿家想得比较长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惜那种封建思想没有如愿以偿,皇帝被迫下台,科举制度也成了为泡影。这个或许就是人的思想和社会存在格格不入而又不得不接受的困惑。或许是族规,导致他们心灵严重的扭曲。他们想要做的是做成真正的地主。而白家虽然世袭族长,但对待下人很好,很有族长的气魄。虽然雇佣有长工,但没有奴役人高高在上的心态,完全是雇佣工人的心态,白家对工人很好,让女儿认工人当干爹,分明没有人格尊卑等级区别,甚至花钱让工人的儿子也去接受教育。这样的家族,人性平等观在封建社会里居然有闪光点,或许是中国儒家的影响吧!话又说回来了,中国家族意识自古就根深蒂固,许多刀子架脖子上无法解决的,家族很容易就可以摆平。比如白嘉轩处理赌博犯和抽大烟的方法就叫他们家族人叫好。但是我感觉很不人道。我也不知道在人性面前,为什么家族人都叫好。他们只是知道如何惩罚,忘记了人性的善良。或许面对人性的东西陈老没有选择直接去批判,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自己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答案,从而潜移默化地得到善的教化。反面教材有时间也可以教出好弟子来。在中国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家族观念之深。对待白鹿原家族的对与错,只有实事求是了。好的传统陈老没有一票否决。选择了待定。难怪有作者写回忆文章说:“金庸对陈忠实说,你是在为地主翻案,要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要掉脑袋的事。”陈老回答:“说明你看懂了白鹿原。”
都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实在想不通白鹿原里面处理夭折婴儿的方法有什么妥的,按他们风俗习惯或许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但我看来就很荒诞,甚至不能够很好的接受。刚刚出生的婴儿夭折以后,就草草埋在牲口圈的一角,和粪土一起腐烂。他们对死者的人性认知感觉很淡漠乃至于麻木,好像没相处过也就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对死者来说,遗体怎么处理都无所谓的,但我认为,对遗体的尊重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慰激。或许真有那样的家族他们当真那样处理,比如把遗体让老鹰吃,让鱼吃才是一种英明神圣的归宿。唯有传统风俗习惯和自然,对不同的生活和方式有理所当然的解释。这里不是杜撰而是实实在在的写实。那个社会就是这样子,容不得你把它美化,通常美丽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美丽和可恶并存就是现实。就我们家乡传统把夭折的孩子挂在树杈上面,不能够埋入土的,有钱人家还撑一把伞帮他遮风挡雨。这个是人性的爱,他超越亲情和友情,因为夭折的婴儿是血肉之躯。他们的爱是血肉相通的。
人性固然是复杂的,不但因人而异,还深受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或许我们读者也应该入乡随俗,这样子才见怪不怪。毕竟天性不等于人性,当然一些人性使然的一些粗俗的人性和事,也是一种美,文学妙就妙在他不批判人性,因为有人性才有人爱,有人爱才有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