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目睹六十年人们餐食的变化(散文)

编辑推荐 【海蓝】目睹六十年人们餐食的变化(散文)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15发表时间:2019-10-04 21:00:46


   在那个年代,国家还没有扶贫政策,更没有异地搬迁的说法,提倡“穷则思变”,批评“穷则思迁”。家乡人祖祖辈辈居住在山里,他们为了改善生存环境,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们凭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战天斗地”。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这样的奋斗有什么值得嘲讽和可以讥笑的地方?即使他们凭借肩挑人扛效率低下,甚至是徒劳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最为难得的是,尽管山区里农民们的生活这般贫穷困苦,但他们没有一个埋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他们对面临的困难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积极地乐观地应对,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
   1974年,我因上大学离开家乡到省城生活,毕业后又留在省城工作,所以,从那时起,家乡的情况我就不太清楚了。虽如此,但我每年都要回老家几回的,所以家乡的后续发展概况我还是有所了解的。
   1974年到1979年这段时间,家乡大部分人的生活只是接近温饱线而已,虽逐年有所改善,但幅度不大。生活有大幅度改善的,要算80年代初,即改革开放后的最初几年。家乡农村大约在1982年左右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白了就是“包产到户”。从此以后家乡农民的生活才有大幅度改善。这并不是“包产到户”这种制度有多优越,而是这种制度给农民予巨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使山区农民有了脱离艰苦环境的机会。由于家乡那种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土”,祖祖辈辈尽管拼命干也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这时候机会来了,山里人不再愿意在石头缝里耕作了,他们大部分人主动“退耕还林”,主动放弃了石头缝里“碗一块、瓢一块”的土地,都纷纷外出打工去了,只留下走不了的老人和小孩在家守屋。他们外出打工挣钱,再用钱来买米吃。他们发现这样做比在大石山区里种地强多了。于是外出的人越来越多,十年八年之后,好多人家攒够了资金之后就在平原地区或城镇买房子或买地建房。一时未能买房的也都到城镇租房居住,反正都是千方百计尽快脱离艰苦的山区。改革开放后,农村群众可以进城打工搞生意;可以进城购房居住;可以进城开商店、办公司。就这样,原本很小的城镇,不几年就迅速扩大了好几倍,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得以提早地、自然地加快了。到了本世纪初,国家重视“三农”问题,2006年还取消了农业税。后来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农民的政策,提出“扶贫攻坚”目标。2015年提出“精准扶贫”、大打“脱贫攻坚”战,这些措施都是硕有成效的。从此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到了本世纪20年代,由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广西的二级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四通八达,乡间公路、村屯公路密如蛛网,使交通空前便捷。加上通信、网络、手机、电视的普及,使得文化生活空前丰富。高楼大厦说起就起,市场极度繁荣,各种货物应有尽有,私家小车越来越多。这与上世纪50年代对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这时乡村间的小城镇,农副产品特别丰富,而且物美价廉。鸡鸭鱼肉摆满摊铺,蔬菜水果充塞巷路,衣帽鞋袜琳琅满目,可谓买啥有啥。家乡人在这样的乡间城镇里生活,可谓得天独厚,其物质生活水平与县城、省城的差别已经不大了。
   我自1974年就一直在省城生活,在我的印像里,在上世纪90代中期以前,人们在餐食方面,还是比较俭朴的。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可能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到了顶盛的阶段吧,城市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若说“物质极大丰富”也不为太过的。这个时期,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同时,一股奢糜之风和浪费之风也日渐形成。单在餐食方面就可以见其端倪。诸如婚姻嫁娶、各种大会、各种庆祝或开业典礼等等,尽量讲究排场。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一年到头在家吃几次饭都变得稀罕了。他们吃饭都在高档饭店,他们请客吃饭,动辄几千上万元一桌。他们根本没有浪费的概念。他们开设各种名目的饭局,聚餐时大手大脚点菜,一桌10人20多个菜,每个菜只夹一两口就搁那儿了,有的还原封未动。散席时一哄而散,杯盘狼籍,任由酒店人员当作垃圾倒掉。他们哪里想到当下还有许多没有富起来的人还未脱贫,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一种暴殄天物人神共愤的行为。他们吃腻了鸡鸭鱼肉,就转向山珍海味。特别令人心痛的是以吃野生动物为时尚,甚至国家保护动物也敢吃。在那个时期,在一些私人饭馆里,穿山甲、果子狸、豪猪、猴子、山龟、竹鼠、各种蛇类、鸟类都会有的。一些黑心店主,受到高额利润的驱使,高价收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这就极大刺激了不法分子冒险偷猎的欲望。后来国家明令禁止,并加强了检查力度,这种现象才有所收敛。
   可是,先富起来的人们,鸡鸭鱼肉已经引不起他们的胃口了,饭店老板为了迎合富人们任性消费的欲望,于是又搞些稀奇古怪、标新立异的所谓特色菜谱出来,比如“炖蛤蟆”、“炸蚕蛹”、“炸马蜂”、“炸蝗虫”等等,后来连蚯蚓、蜈蚣、蝎子、屎克螂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入了菜谱了,而且价格还不菲。那些富人们为了显示他们吃得起,也争相点这些怪菜,又谁知说不定那是老板忽悠他们呢!这是一种消费心理的扭曲!也是一种现代的新型的愚昧!
   最近几年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坚决刹住奢糜浪费之风,着力净化社会风气,大家有目共睹,世风正在日渐好转起来。单只从吃饭的角度去观察,你会发现奢侈浪费之风不在抬头了。现在人们下饭馆不乱点菜了,提倡“光盘行动”,吃剩的都兴打包回去。这是一种良好的风气,对此,我是倍感欣慰的。大家知道,虽然饭菜是个人买的,钱是个人掏的,但地球资源是大家的,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你的浪费与挥霍,意味着多占了别人的资源;意味着导致别人资源的短缺。如果人人都如此挥霍浪费,必然加速了地球有限资源的消耗,这对于人类的共同家园是不利的,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不利的。
   我们希望,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坚持不忘乎所以,能够保持自纠能力,能够自我完善,我相信我们的希望是能够实现的。
  
  
  
  
  

共 7671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从人们的饮食方面,也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状况,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质匮乏,老百姓的饮食能达到温饱都不错了,甚至在“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有些地方的老百姓温饱都不能保证。即使能吃饱饭,也多数以杂粮为主,没有条件讲究养营和花样。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人们的吃饭问题再也不用发愁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不仅能吃饱饭,更能吃好,吃得营养、健康。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也绝对不能浪费,资源是宝贵的,浪费、挥霍就是犯罪。散文以六十年的大跨度,用详实的事例说明了人们饮食的发展变化,老百姓一步步走向幸福生活的历程。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红叶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秋        2019-10-04 21:08:46
  读了老师的这篇文章,相信一定能引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特别是五零、六零后,他们对饮食方面的变化感受最深。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由单一的杂粮到讲究饮食的多样化、营养化,这是多么深刻的变化。我们都应该为现在的幸福生活点赞,为祖国的发展强大点赞。问好老师!
文载道,诗言志,不亦乐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