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枫岭月色(外一篇)(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枫岭月色(外一篇)(散文)


作者:杨验学 白丁,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19发表时间:2019-10-05 12:46:38


   似乎,四十年间从未领略过枫岭公园的月夜。今天有幸,欣赏到了岭上的月辉,月明。“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该是多么冷艳孤独的女子呀,恰是今晚月亮的写照。如佳人轻轻叹息的月光呀,缥缈,游离,若隐若现,装点失意的梦。
   晚十点钟,我们从北门入园。消夜的人们正成群结对地离去。园内灯光远而且昏,误入黑洞一般,初来颇不适应,也就信步而行。渐行渐南,人影更淡,灯光愈暗,反倒生出几分快意——少了城市的灯光污染,心思甚至灵魂都隐藏起来了似的,在这嘈杂的人世,难道不是一件乐事?松柏的身影,黑黢黢的,就在近旁,无风也略瘆人,一点点而己,我倒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
   坡行几百米,灯光全无,手不见指。正要说出话来,一点微光迎面过来,是一对小情侣。哦,才明白,枫岭,实则爱情的红叶岭;枫岭公园,真乃情人的秘密花园。不禁会心一笑。
   再高,又见路灯,几十米一盏。视野渐宽,回看来路,才发现月亮已尾随上山,金黄的扁圆,炒蛋黄一样,在树梢瞭望。农历正是十七,虽不圆满,但另有缺憾的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在月,又增楚楚可怜的美感。月光并不皎洁,只是黄晕,景物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十分契合淡淡的心情。
   近观八角亭,新装了灯饰,白亮而不耀眼,又修整过,更加高大雄伟。蓝蓝绿绿的彩绘,让我觉得他更像一位儒将,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如周瑜,像赵云。夜已深了,亭上无风自凉。
   北路下岭,道路平宽,正惬意间,路灯恰恰地由下而上依次熄灭。慌神间又发现,无灯却景色更美。树木虽是大意,月光却极柔媚静好,似也白亮了些,在树顶和我们捉迷藏。路过一个游乐场,索性坐长凳上欣赏这月色。
   东方偏南,月亮轻纱遮面,像害羞的美娇娘,弱弱地,清辉撒人间,昏昏黄黄,明明昧昧间,创造了一个乳黄色的人间仙境。可惜,树木丛杂,不见全貌。眼前,淡淡的月光从树梢斜照下来,清清幽幽,沧沧凉凉,销魂荡魄,如怨如诉,却给心灵涂抹上一层蕴藉,一层慰安。绝不担心她会给你陷阱、戕害,甚至周围都不会有丝毫危险。月亮啊,是一位善良的弱女子。
   久久凝望,玄想。
   月光似有似无,心魂若飘若荡,意志也就行走在太虚,梦游在幻境:月之精,月之灵似乎就在身旁飘舞,轻翔,她是微粒,她是纤尘,她是最机敏的生灵,带给你自由,灵光和心的飞翔;绝不是力量,强盛和路的漫长。
   月色又清冷,寂寥,是遗世独立的佳人,青衣素带,不笑不嗔,毫不涉足滚滚红尘,绝不青眼重重富贵,只经营一团清气,陈列一片净土,领航一段仙路,引渡几家贤良……
   月光,月色,天涯高士,岛外孤芳,谁会理他千载离愁,谁能解她万年别绪?
   乘清风兮假明月,临风飘举,伴月飞升,超凡而了道,羽化而登仙……我不禁心生渴望。
   月色如酒,能醉人的,尤其是今晚的枫岭。
  
   母亲的秋天
  
   又到秋收时节。农民把玉米晒在马路边道上,黄澄澄的;还长在地里的玉米杆却日渐枯黄,像风霜老人在秋风中瑟瑟抖动。不期然地便想起了母亲,在内心的阵阵酸楚中,仿佛又看到母亲当年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双常含忧郁的眼睛……长别之后,您是否还是那般辛劳?青云儿遽去以来,您是添喜还是添愁?
   唉!我们累得像头牛,善得像只羊,命运却糟得像木头。
   母亲,您是否还记得那个七月的午后?太阳的火舌舔得大地滋滋冒烟,到处白花花地刺眼,空气早被加热到四十度,出家门没几步,汗水就顺脸直流。母亲像是对我说,更像是自语:“这热了,能不能下地?”迎面走来的大婶儿看到我们背的化肥,急忙开口:“小平娘,这天热的,不能下地呀!回去吧!”母亲笑笑,“趁着才下雨,赶紧上点儿肥料。”我不知天气厉害,只随着往地里去。到地里,我们都钻玉米垄里撒肥料。没一会儿,母亲就在外边儿喊:“军,走走走,热了不行,别热出病。”我赶忙收拾东西回家。
   最温馨的是我们一家围坐灯下摘豆的场景。农家的秋收季真的忙,起五更不说,半夜也有活儿做,摘豆角的时候最多。最忙的当然还是母亲,下地归来,几乎得小跑着忙做饭;饭做好,顾不得吃,又得看发的面开了没有;要是开了,得赶紧和面蒸馍,耽误了,蒸出来的馍就酸了……晚饭后,一家人或在当院,或在屋内,每人抱一堆儿豆秧坐在板凳上摘。起初几年,父亲常于此时讲些风水呀、神怪呀之类的故事,后来普及了收音机,他也就不再多费口舌。这时,母亲主要是在我们中间来来回回地做杂活儿,刷碗了,喂猪了,看火炉了……又要揭馍,馍熟了,美味也就有了——母亲习惯在蒸锅下层煮些“老没牙”玉米,这种发育不良的玉米吃起来蛮香的。母亲挨个儿给我们送一个,又赶着去忙。昏黄的灯火,窸窣的声响,父亲传神的语调,母亲穿梭的身影,南南北北围坐一地的兄弟姐妹们……现在想来,真好像传奇一般,亲切眼热得发飘发虚。
   最刺激的是跟母亲上山薅韭菜。母亲虽勤,家却不富。那些年,一家人近一半的菜品全仰仗西边牟山上的山韭菜。那一年,也就是这样的九月初吧,母亲竟带我一起去山上薅韭菜。带上馒头、水,一早就出发。大概是我年龄小,脚力不济,爬到山顶再下到山腰找韭菜,大约就到了上午十点多钟了。原以为山韭也像蔬菜,成片长在地上,不料还得到处找,找到了顶大也就一平米大小的一片儿,还得在乱草窝中拣着拔。山势险峻呀,薅久了忘神,猛一直腰,就有可能顺坡儿滚下去,母亲老提醒我站安全了再薅。我又不是好劳力,常找不到韭菜,母亲就找到了再喊我过去……忘却了当头的烈日,忘却了山韭就馍的清香,但依稀记得母亲因她的小儿能帮她干活而露出的微笑。母亲呀,您透过浅浅的笑容是否看到一个若干年后高大、壮实的儿子?是否看到了他未来的幸福生活?
   母亲亲口讲过她半夜撒化肥的事,胆小的我听着都头皮发炸。天不亮就要犁村西一块地,所以母亲特别慌忙,半夜起来,顾不上看时间,就背上农具往地里赶。摸黑撒了一阵儿,她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儿——天咋老不亮,也听不见个人声?周围又好多坟头儿。母亲本不是傻大胆儿,越感觉越怕,后来,扔下工具直接往家回。到村口才见了一家去犁地的人。推算起来,母亲大概不到四点钟就到地里了。事情是她笑着讲的,但明显听得出,那一回,把她吓得够呛。唉,辛苦操劳一辈子的母亲,为了生计,为了养育儿女,经历过多少担惊受怕的日子?
   母亲辛劳的故事哪里说得完呀!稍稍回忆、咀嚼,便能深味出另一般、另一层滋味。
   有一时期,我曾认为:母亲从未教过我什么,从做人到做事。后来,想法却改变了,我确信:母亲正是用默默地劳作教会了我勤劳和善良,还教会了我爱,首先是爱家人。小时候,母亲的辛苦就落在眼里、烙在心里,因为爱她惜怜她,我自觉地为她分劳分忧——她挑水,我拿绳;她包饺子,我擀皮儿……进而学会了为别人着想,同情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母亲,对于她的多情儿女来说,就是一座储量无穷的宝藏,只要想挖,爱的故事是永远挖不完的。

共 27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两篇散文可以说是一写景,一写人,又可以说都具有极强的故事性,而且在语言的处理上可以说都有各自的特色。第一篇《枫岭月色》写的是乘月色登枫岭的故事,愉悦的心情中赏景的关键要素。上坡所见,有情侣凑趣;下坡所感,多无灯弄景。上坡时看月,下坡时也看月,却有了不同的感受。枫岭月色宜人更醉人,却是最深切的体会。尤其是文中多短句,这种语言的处理更显洁净欢快。第二篇《母亲的秋天》相对来说长句子多些,更适合对故事的叙述。三个亲眼所见的故事:暑天撒肥料,灯下摘豆,上山薅韭菜。一个听说的故事:半夜撒化肥。勤劳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两篇文字一是借景抒情,一是叙事抒情,都能够在做足铺垫的情况下抒情,是这两篇短文的亮点。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