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韵】石说二章(散文)
我特别喜欢阎维文演唱的“石头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我相信石头是会说话的。在美丽的胶东半岛近海处就有朝夕与水厮磨耳语的石头,一曰“姑嫂石”,一曰“二郎扁担石”。这两块石头被赋予了精美的故事,已经成了归属城市的精神宣言。
◎姑嫂石,是雕塑,也是一本“睦亲”书
一
在黄海西岸有一座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岛屿——镆铘岛。该岛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岛形狭长颇似古剑“镆铘”,故名。我佩服那时人们对土地的瞭望博观,深得形胜之妙。如果从数字上看,可能我们会更有“剑感”,岛域面积4.5平方公里,岸长20.22公里。我看《亮剑》这部电视剧,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岛,也正因为“剑岛”出鞘,给了天然良港石岛湾一个风浪不可冒犯的屏障。
弄剑者必被剑伤。镆铘岛如剑刺海,看似是斩浪割涛,却也是暗藏杀机,暗流在岛外悄涌偷怒,潮汛的时间并不明显,往往觉得潮水还要等些时辰再来,却在不知觉中会突然抱岛而怒,淹水甚快。
好在“剑岛”外有一尊“姑嫂石”时时提醒着涉海的人小心涨潮没顶之险。这里没有插牌“水深危险”的提醒,却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超过了危险的提醒。
突兀的礁石形如笔架,渔民说,笔架太文雅了,应该是“橹架”,礁石起落之间,两个凹处放船桨最合适。每当草木葱茏时,远观又像剑柄上的流苏,葳蕤飘逸。当地人没有给一个文雅的名字,而是赋予了礁石一段传说。很久以前,嫂子带着两个小姑子冒雨赶海,捡拾空海处的蛤蜊海螺为沉疴中的母亲改善一下生活。这天,正值当月大潮,加上风雨大作,海潮似乎打破了规律,狂涌扑岸,海水一下子淹没到了脖颈处。据说那天是遇到了龙太子出海宫游逛,老远就看见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准备掠二人回宫。
潮头迅起,要将嫂子扑倒,可嫂子死死地拉住两个小姑子。浪花是龙太子的虾兵蟹将,想给嫂子一个没顶之灾,而小姑子个头比嫂子的矮,一下子将三人卷入海底。潮汐退却,患病的母亲拄杖来寻,声声呼唤,龙太子深知罪孽深重,便将三人托出海面,于是成一具礁石。礁石中间高,是嫂子;两边矮小,是小姑子。乡邻听说姑嫂变成石头,纷纷蒸大饽饽跪拜供奉,喊着“姑嫂快回”的话,群声凄切,咽浪退潮,可姑嫂成石,永远立于离岸的海中,不能回来。千百年来,海浪作响,日夜为化石的姑嫂鸣冤。鸥鸟翔集,宿居于石,嘲哳呕哑,鸟声乖戾,在为姑嫂叫屈。
二
一尊礁石,蕴含着太多的人文精神。二十四孝故事可能太过典型化,甚至带着残酷的色彩,写在线装的书本上,传诵于口头,那时处于离岛的人有谁认得字。岛人自创了“孝敬”故事,姑嫂孝母,赶海拾贝,其孝心不亚于“卧冰求鲤”之暖,不逊色于“恣蚊饱血”的自虐。
南朝梁文学家任昉在《奏弹刘整》里诠释“睦亲”之义:“昔人睦亲,衣无常主。”读这几个字,我觉得浅俗了,无衣轮穿,苦于贫窘,传奇不足;而姑嫂睦亲,则以生命相许,用悲壮诠释了睦亲的泣血之义,唤泪摧心。
家庭关系里,除婆媳关系令人头疼,再就是姑嫂关系。有人说,只要两个女人就是一对冤家,三个女人就是一台戏。姑嫂石留给人们的是姑嫂和睦与危难之中挽手成舟的悲情大义。在过去,一个家庭人口很多,女人嫁给男方,一家相处,最难处理的不是婆媳关系,往往是姑嫂的敌对情绪,小姑子任性是普遍的,或许是因为女子的妒心使然,好端端的哥哥被另一个女人占有,小姑子看着不顺眼是常事,于是,姑嫂关系恶化的比比皆是。一位老者告诉我,有了这尊“姑嫂石”,镆铘岛上有20几个自然村落,没有一家闹姑嫂不睦之事的。这在今天,家庭人口相对缩小的情况下,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姑嫂关系根本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那样恶劣。面石而思,我仿佛觉得眼前这尊礁石就是意象充沛的雕塑,诉说着应该坚守怎样的人际关系,亲情感天动地,泣海啸风。太多的雕塑在蓄意上都很造作,唯有姑嫂石天然成意,意切蕴丰。说教,往往是最没有人情味和感召力量的,而矗立的一尊姑嫂石,胜过千万卷孝亲睦邻的大书,我想,“说教”变成“教化”,一字之差,潜移默化,石说心语,给与人们的精神涵养却是云泥之别。姑嫂相处,临危扶襄;行为世表,无声大音。礁石如书,书不展卷,而有字可读,无字之书胜于有字千卷。世间的事,在辩证与极端里给了我们多少不尽的意义啊!
石象往往给人无尽的遐想,也表达着人们的浪漫情怀,就是在苦日子里,浪漫也不会被扼杀。出海的渔民也称这尊姑嫂石为“三帆石”,石的底座庞大,就像一只巨船抛锚于海上,三个石硼就像旗杆竖起,其上缀着野草野花,又像三根桅杆直刺空宇,中间高30多米,两边也有10米高,每当海雾轻漫,仿佛蓬帆在桅杆徐徐升起,渔民捕归,远望“三帆石”就知道了回家的方向。这个意向的寄予,与“姑嫂石”之说并不矛盾,宛若渔工的家人在召唤,虽远航搏海,却心中始终有着家人期盼的温暖。还是我遇到的那位老人说,在镆铘岛,夜晚面石乘凉,夜空无云,星星会开花,石头会说话。而且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传讲姑嫂石的故事,演绎的版本很多,这尊海中石一一承载,就像一本大书,写满了人的故事,表达着美好的期待。独立并非是因寂寞,沉默并非都是金。姑嫂石独立,是为所有的岛人打开一本书;姑嫂石叙说着生动的故事,是为了感召一代代人。姑嫂石不以其奇而被人称道咂舌,而以丰富的人文底蕴传代。拳石可握,称心而已,巨石矗前,可洗脑荡胸。
无论叫三帆石还是称姑嫂石,因其上常年有鸟,鸟语亦石语。石缝里藏着蝙蝠,夜翔唧唧,似与姑嫂夜语,生怕姑嫂寂寞。被岛民称为“穷等”的鸟儿,几多悲切,站立石上,似乎是空等姑嫂带着它回家,一个“穷”字,愿望成空,饱含哀伤;一个“等”字,驻足痴待,守柔之情,胜过蒲苇。黝黑的大雕绕帆而舞,仿佛是给出海的渔民壮行,渔民经过其下长用口哨唤雕,有的不惧人船,立于船舷,看样子是想随船驶远。
三
石无言,而我心在诵读石之语。
面对姑嫂石,我生出很多想法。人言,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这也是对人情冷暖的信心。我要说,再怎么无意的石头,常看便有了寓意。就像面对你的另一半,或许长相守才会生出诗意吧。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镆铘岛民从未对咆哮的海绝望过,有过姑嫂没海丧命之痛,也没有丧失他们取之于海的信心。
我看姑嫂石并不哀伤。石看岁月,岁月更迭,而石只风化,被水厮磨包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洗浴出浴般的美妙,何尝不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石是爱情的最暖信物吧。爱情应该如水磨石,或许刚刚捡到的石头,并非那么满意,与其怀着运气到处捡拾未知的所谓奇石,不如将手中的石头打磨成型,姑嫂石或许还可以变成爱情相守石,一家三口,何其相似!
我还相信,石头在镆铘岛人那里是有着痛的,石头会流泪,人不哭而石头啜泣,是一片柔软心。我还相信,既然花千骨,那么石就有魂。这个魂就是人们寄予其上的人生信念。刻在石头上的是痛苦,也是警示,更是榜样和人生参照。
社会的文明程度与社会的形态有关,与世代积淀的文明符号也有很大关系,传承如一根彩线,串联起古今的温暖故事。荣成是一座滨海城市,有着独特的海洋文化,其中姑嫂石的传说也应该是这个城市文化的生动插页,始终在启发和濡染着人际关系,和睦相处,温敏待人,已经成为荣成人打磨不掉的精神内核,或者说,是高标了一盏灯塔般的信仰,闪耀在人生的路口;或者说是一种烙印,沿代相继传袭。已经不仅仅是对姑嫂勃虓之争的正面训诫,外延扩大了,滋润灵魂,如石经水洗;教人为善,无言胜言;和睦暖怀,便使这石头有了人生的温度。
荣成,常驻人口70万,据说有三分之一的是外来人口,接纳与包容,睦亲之意有了外延上的扩大,她面向大海,敞开怀抱,和睦四方,和融大度。除了荣成人的性情使然,姑嫂石的精神默化,或许也是一个不可漠视的因由。
◎二郎扁担石,夺天工,承担岁月之重
一
在荣成半岛北海海域有两个毗邻的岛屿,一是海驴岛,一是鸡鸣岛。位于荣成港西镇虎头角北约2公里的海域中,海岛形状很像雄鸡,得名“鸡鸣岛”;几乎相连的是海驴岛,因当地人称海鸥为海驴而得名。两岛处海,神秘莫测,有人文训白居易《长恨歌》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以为海上仙山就是指这二岛,众说纷纭,尚不可考。但两个岛的确有野趣,岛上的人常神秘对人说,海驴岛上没有驴,鸡鸣岛上没有鸡。给人留下的是谜语,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当年二郎神奉玉皇大帝之旨,担山填海,修建东京,百鸟欢跃,噙石为助。某天,二郎神挑着两座大山行至成山头附近,忽听东海之中有驴嚎、西海之岸有鸡鸣,两座大山坠入海中,化为两座海岛,东边为海驴岛,西边为鸡鸣岛。而折断的两截扁担化为两根数十丈高的石柱,一截竖于鸡鸣岛后,一截栽于海驴岛后,两柱对接正是一条扁担的模样。那些跟随二郎神噙石填海的鸟儿也就成了海岛仙山的主人,它们年复一年、生息繁衍,便有了如今几十万只鸥鹭遮天蔽日的奇观盛况,海驴岛也因此被称为海鸥王国,鸡鸣岛便如雄鸡仰颈唤日。东海有驴叫,西岸有鸡鸣。以声来命岛之名,真的是独出心裁。
乘船看岛,游人不会错过连接两岛的“二郎扁担石”,并非舍珠求贝,注重细节,才会生出意想不到之情趣。
折为两截的扁担化为两根数十丈高的石柱,倚岛矗立,仿佛是记住两岛的由来。文字总是让人觉得形象性不足,竖起半截扁担,无需追问,答案给出,尽管直白,但也不乏诗意。其一为黑色礁石,石身并不光滑,日光之下,闪着晶莹的幽光,使那段传说更有了幽邃的韵味。扁担石的顶部颇似折断的茬,足有两尺见方,有人徒手攀登过,登顶眺海,很有跃跃欲试的蹦极感觉。其二为灰褐色,我们将原因归于风化吧,或许是其下的礁石太多,而濡染了它的色泽。下面的礁石簇簇叠叠,宛如擎着的石手要接住欲倾的“扁担”。也许在某日,它真守不住美景的诱惑而融为一体。奇礁多变,意象丰沛。有的似浴女贪日,海草披离,滴露荧光;有的如海狮昂首,对海怒吼;有的若大象曲鼻,探水渴饮;有的仿佛是怪猴蹲踞,眺望仙境。两根石柱,更如屏风两侧的楹柱,只是少了楹联,或许就为游客留一个空白,试作楹联吧。我面柱得联:
担山唤来海驴落碧浪
填海惊醒晨鸡叫晓天
两根扁担之间,是一个颇似月牙的海湾,海水清浅,据说半月的时候,恰与其形吻合,名月牙湾。有渔人说,散落在湾畔湾内的鹅卵石特别多,石有五彩,精美异常。也有人说,那是无数的星辰遗落在湾,这个想象与月牙的天象十分合意。
二
传说的版本总是光怪陆离。也有人说很久以前,二郎神奉命给海龙王送珍禽异兽,他挑着担儿,前面装着西域幼驴,后面装着北国雄鸡。为避凡界耳目,他便白天隐匿,夜间赶路。没想到因道路生疏,延缓了行程,在即将到达东海之际,晨曦己露,雄鸡一声长鸣,二郎神惊慌中折了扁担,一时收拾不及,便匆匆隐去。被扔下的雄鸡落海,化作鸡鸣岛,幼驴落海,化作海驴岛,只有两截扁担随水漂去,在烟台芝罘一带停住,化为扁担岛。在这个传说里,敬神之力的情感十分明显,更注入了山海美景成因的大胆遐想。
还有一说。相传猪八戒当年用扁单挑着一只鸡和一头驴过海时,因天将破晓,鸡鸣驴嚎,不慎将鸡和驴落入海中而化为鸡鸣岛和海驴岛。但扁担何处去了,似乎我们找不到答案。
面对不同版本的传说,我陷入了思考。想象力永远来自生活现实。荣成陆地偏狭,土地的情结扎根人们的心底,以扁担肩挑的精神和毅力,来扩大现实的版图的愿望,在这个传说里得以表现。其中,是否还蕴含着一种“扁担精神”?劳动的力量,在农耕时代,堪比神力,这是这片土地浅海上的人们的精神信仰。在《王祯农书》一书中是这样为扁担作注的:“禾担,负禾具也。”而以扁担荷山,这是何等的气魄!扁担,诠释着劳动的美,也表达着朴素的生活理想。如今,留给扁担的舞台越来越小了,压缩到了博物馆,我们值得庆幸的是工具的更新换代,不必肩挑肉承,但,扁担,永远是奋斗者的宣言。
岁月很美,也很沉重。在人力不及天公的时代,我们靠着传说表达着生活的希望和理想。岁月更需要我们去改观,依然还是那根扁担,我们从传说的故事里拿过来,掮在肩上,将梦境变成现实,才是给传说创造了最新的版本。如今,振兴齐鲁的战略规划已经颁布,其中,荣成的千里黄金海岸被列入建设“国家海洋牧场”项目。用扁担精神,耕牧海洋,还是离不开二郎的扁担精神,趁着鸡鸣,惊醒那些讴歌的海鸥,将海岸打造得更美,比传说还生动,比扁担山还神奇,当指日可待。
石之形,源自天公造就,地壳变动是其成因。但人不会满足于以一般实物风景来看待,赋以神奇的传说,也是生活的需要,浪漫是用生活的智慧去揉捏一个个迷人的梦想。
如果说姑嫂石是一首挽歌,那么二郎扁担石则是一个瑰丽的梦。我断定海中的石头会说话,可不要以为是海浪作人语,而是守海爱海的人将精美的故事给了石头,如果你有兴趣,请来吧,静听石说心语。
2019年10月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国庆小长假快乐!
另,将家乡之风物诠释得如此动人,令我等心生向往也~~
佳作,点赞推荐!
行为世表,无声大音,礁石如书,书不展卷而有字可读,无字之书胜于有字千卷!妙,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