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研究一点抽象的问题(随笔)
人的思想能力的提高,需要研究一点抽象的问题和逻辑问题。
学习当然重要,但学习不是唯一条件,或者说不能把书本学习当做思想能力提高的唯一条件;学习书本可以启发思想,实践和观察自然现象也可以启发思想。许多时候前人并没有给我们提供思想或知识,但是我们对自然有了逐步的认识,那些古代的先哲先贤的思想认识是从哪里来?来自于实践观察和分析、想象;有时候这个想象是正确的、可以证明的,多数时候想象和分析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科学发现的进步很慢,未知的事情还像星空一样浩渺无垠。
逻辑是形成正确认识结论的前提条件,不符合逻辑的特别是不符合现有逻辑思维模式的认识一般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一开始并没有逻辑概念,特别是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概念,没有明确的“概念、判断、推理”那样一套程序,也没有“三段论”;那么判断一个思想或一个行为是否正确靠什么?就是靠已经普遍认可的知识或道理、公理,符合道理就是对的,不符合道理就是错误的。尽管许多事实证明依据现有的道理来做判断也会有偏差,比如受认识条件的局限。那么人们什么还会发生争执呢?认识差别或逻辑错误。都是只认可自己的理,不认可公理、道理,或者只认为自己的理是道理和公理。
哲学是抽象的问题。抽象就是抽取事物共同的内在的本质形成的概念,是脱离了具体形态的概念。比如机械的概念就是抽象的概念;工程机械是次之的抽象概念;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平地机、装载机等就是具体的机械概念。
有人问哲学有用吗?它能解决我的吃饭问题,还是能解决我的挣钱问题?是能替我割草还是能替我编筐?这个提问本身就是哲学问题,只不过是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也是一种生活哲学。如果你进一步思考“我一辈子都要割草编筐来生活吗?”这就又是人生哲学了。你看,一不留神你就深入到哲学问题里面去了,所以说生活处处有哲学。我说哲学是最没有用处的又是最有用处的。说它最没有用处,是因为它的确不能解决任何具体的实用的问题,它不如一根缝衣针、一把手术刀那样能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说它是最有用处的是因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思想和人生的东西,是研究具体办法和路径的根本上的东西。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抽象的问题;器,就是具体的问题。只研究道不行,只研究噐也不行。只研究道,未免虚无;只研究器,就没有普遍意义。因此,道和器都要研究,道是本质的东西,器是形式的东西,无所谓道也无所谓器,反之亦然。通过研究具体的有形的器,才能深入到无形的道里面去;通过研究有形的具体的东西,才能更进一步发现无形的普遍的东西,这就是本质规律;通过研究道,通过抽象,发现本质的普遍的规律,并用于指导有形的具体的器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正确地完成器使用器。道和器的研究,实际也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正确的思想和认识就是这样形成的。
无论是“知是行之始”,还是“行是知之始”都没有错误,二者并没有矛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人为地把它对立起来,即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性看不到同一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初的名字叫陶知行,也是因为最初相信“知是行之始”;后来,他又认为有行才能有知,于是改名为陶行知。叫我看来,这是混淆了概念,“行是知之始”是讲认识论,认识的规律,是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特别是正确的思想认识建立的基础;而“知是行之始”并不是讲认识论,而是讲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有正确的行动,明白了做一件事情的意义,才有可能去做这件事情。
研究一个问题,需要一个适当的距离和视角。研究,首先需要观察感触。无论是肉眼还是心理视觉,都有一个视距、视角、视野的问题。太远了,看不清、看不到具体的问题,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即找不到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如我们要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清楚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不清楚这一点,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没有意义,就没有目的,所以必须观察清楚,深入到实际问题里面去观察研究,太远了不行;太近了行不行呢?太近了就一定能够看得清楚吗?同样不行!太近了又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识泰山”的问题,看到的东西会出现不全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问题,同样会得出不准确不完整不真实的印象,容易把表象当本质,把个别当一般,把特殊当普遍,从而得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盲人摸象,谁也得不出一个大象的准确完整的概念的。《画杨桃》的故事也是这样,有人画出来的杨桃像是五角星,有人画出来的杨桃是三角形的,因为大家坐的位置不一样,视角不一样,视觉映像不一样,得到的认识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意思。
“哲学是立足于根本、立足于永恒地去看一切暂时性的东西。现实当然属于暂时性的东西,所以距离是必要的。哲学应该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周国平先生这样说。
2019年6月29日写于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