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夯筑基础(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夯筑基础(散文) ——回顾我的语文学习之路(二)


作者:不舞之鹤 布衣,26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77发表时间:2019-10-11 22:00:50

1962年秋,我乘风破浪横渡烟波浩渺的巢湖,前往黄麓彼岸的槐林初中就学,时年14岁,正式离家开始独立生活,语文老师曹进玖先生担任我的班主任。
   曹老师是黄麓师范毕业生,论理说学历不算高,年龄也不大,但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切身领受了他扎实的功力和崇高的师德,难怪连那些高学历乃至双学历的老师都那么敬重他。在曹老师门下三年,毫不夸张地说是受益终生,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我们全班。
   我们首先受曹老师影响的是他那笔俊秀的好字,无论粉笔、钢笔还是毛笔,无论楷书还是行草,都令我们惊叹。曹老师自己却很不以为然,他说夏老——也是学校的语文老师,他的字才叫作真好,曹老师把夏老师的宣纸条幅拿给我们看,说是童体字,是“融方正于圆润,显严谨于活泼,化规矩于飘逸,破成熟于纯真,”还夸赞那些字“随机布局,充满了童趣童心”,但我们当时分不出门道,只感觉夏老师的字死板呆滞,一个个毫无生气,就像小学生写的,还不如我们。我们只认为曹老师的字清雅秀美,既潇洒又端庄,看他写字就是享受。为人师表的魅力无以言表,我们班没有谁督促谁,大家都自然而然的暗自练字,形成了整体进步的局势。后来我的学生们好像也喜欢我的字,直到现在会面之际还时时提及,但我很惭愧,于此斗胆妄言,自己远不及曹老师之万一,我的学生之于我,不无有爱屋及乌之嫌。
   更令我庆幸的是,曹老师的语文课教得好,语言简洁明快,解析浅显易懂,一条一条语法知识,一种种修辞方法,都是他在破析课文与讲评作文的时候,结合实际传授给我们的,往往看起来无意,实则有心。特别是文言文,我们原本一窍不通,都是零点起步,曹老师尤为注重字斟句酌,教导我们熟读细嚼,拿精准的白话对号到位,默写、翻译,严格过关,不兴丝毫含糊。我们很适应曹老师的教学方法,我的知识在曹老师精心计划中一点点循序积累,学习兴趣越来越加浓厚。一学年结束,到初一期末,我回首再看学过的课文和自己的作文,眼界开阔许多,真倒有些蹬高望远的舒豁。
   到了初二,曹老师开始改变我们记笔记的一贯方式,向日是老师在黑板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抄,不理解的东西可以不费劲抄下来慢慢消化。现在不再如此,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只提纲挈领板书,许多内容需要我们把老师的话语经自己组织后记到本子上。起先,老师将进度放得较慢,重点之处就用记录速度重复,待等我们适应了,熟练了,便在大家没有觉察中逐渐提速。刚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埋头尽力想多记老师的解说,后来发现只要记下关键的东西就行,只要理解的透彻把握得准确,要言不烦的越少记,到复习的时候则思路越清晰,即使繁杂的内容也会变得简洁明快。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前提就必须专心听课,既要开动脑筋领悟中心,归纳要点,又要精准的遣词记录、合理使用标点,手脑并举。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等于每堂课都在写作文,是在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这简直就是一个点石成金的速成捷径,这种方法我后来也传给了我的学生,让他们或多或少地承接了祖师爷的庇荫。
   跟随曹老师时间长了,我们的学习口味好像也刁了,竟然开始对老师挑剔起来。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曹老师一个星期不在学校,我们的语文课让一位姓张的老师暂代,是靳以先生的文章,课文的名字现在忘了,反正从开篇范读,到解析、提问以及板书归纳等等,总之是没有一项能让我们满意,老师教的欠佳,学生学的也不好,乱糟糟的荒芜光阴,以至于我们都害怕语文课。好不容易等曹老师回来了,大家无不叫苦连天,最后还是逼得曹老师将课文重新上了一遍。尽管是同样的学生,但老师不同收效往往会大相径庭,假如那位张老师一直是我的语文老师,我不敢想象我的结果将会怎样。这样的亲身经历,在我后来的从教生涯里,总是一刻不停地帮我敲击不能误人子弟的警钟。
   我在初二的时候,还得到过一个不是任人都有的实践操练机会。那段期间,国家在大力倡导知识青年回乡务农,出现了邢燕子、张韧等代表人物,为配合形势,曹老师让我编写一出小快剧,我就以张韧为原型信笔涂鸦,后来还居然扎条头巾穿着女生的花衣裳男扮女妆,在学校周末晚会上当了一次主演,成为笑谈。事后,曹老师又让我投稿《巢湖日报》,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个小小的初二学生,还就真敢将那所谓稿件寄出,结果是可想而知——泥牛入海,我第一次不知天高地厚的投稿尝试,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深知,曹老师是在有意锻炼学生。
   语文是各门功课的基础,衡量一个学生的文化程度,当然是首推作文。我们在槐林初中的作文是两周一大篇,每周一小篇,外加每天写日记,这是雷打不动的老规矩。曹老师把他大部分时间,最大的精力都耗费在这里,我们总是看见他饭碗一放就衔着支香烟坐在办公桌前,晚自习后熄灯了,他还在办公室不走,我们人人都能得到他的精细批改。学习委员发作文,是班级群情鼎沸的时刻,拿到作文本首先急着看评分等级,再看总批…眉批,看完自己的,还抢别人的。得了“甲”,老师就发给稿纸,誊抄后上墙作为范文,大家争着看。我的作文常常上墙,有时候还偶能侥幸得个“甲上”,次数多了,对上墙便不太在意,我最上心的是作文讲评,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也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小自遣词造句,大到组材谋篇,我都能直接受益,特别对那些我虽然写到但不曾想到的深层,一经点拨,豁然开朗,自然产生触类旁通效应,老师是学生最忠实读者,老师的点评时常激起我闪现作文灵感,泛起作文的冲动,只可惜我的知识阅历过于狭浅,能力不济,那种火花总在云层雾缝,抓不到够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眼睁睁转瞬即逝。
   到初三下,为了迎接中考,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作文练习。先是每节课两个命题,主要是自己审题,立意,选材,要求是中心突出,取材切题,无须成文,这是最基本标准线。第二阶段还是每节课一两个命题,但主要是在前一步基础上确定体裁,对素材进行取舍,编写作文提纲,要求是取材得体,主次得当,层次清楚,结构完整,依就无须成文,这是训练我们组织能力,意在让我们理清脉络,粗略谋篇。第三阶段每节课虽然只给一个命题,但我们除了完成前几个阶段要做的工作,还要围绕立意对题材加工提炼,通过大纲小目布局谋篇,甚至要精细到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在这里要求我们力争立意新颖——包括反向思维,构思精巧,条理井然,并且还要课后按提纲把作文写完交给老师阅批。
   起先,在落实计划的时候常常遇到麻烦,写着写着就抛离了既定提纲,有时候能按提纲修正思路,有时候却要修改提纲顺应思路,时间长了,解决的问题多了,我们脑捷手快的临场能力在循序渐进中提高,提纲与实际操作基本和谐吻合。最后,在临考前一个来月,我们的练习又伸展了一步,每节课老师总要出示十几个命题,见仁见智,各自构思。此时的课堂环境很宽松,大家不拘一格,可以是独自思考,也可以请教老师,还可以自由讨论取长补短。这时候的重点在于能熟练地把手头凌乱的素材迅速化为切合需要的题材,要善于变换位置转换角度,既可以将同一素材融入不同命题不同体裁的作文中,也可以加工提炼不同的素材分别写同一个命题。千变万化,但变来变去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以我们所拥有的材料切合命题,我们终成稳坐钓鱼台的垂童,能以不变应万变,要问那时候我们到底作了多少作文,恐怕无人记得清楚,反正后来老师只要作文题一出,我们立马眼前烁烁闪光,脑海思绪翻腾,一个个信息一幕幕浮现,几分钟下来,一篇腹稿就大体完成,抢得时间,临场不乱。
   1965年中考有两道作文题让考生任选一题,一是“当26届乒乓球运动员喜讯传来的时候”,另一篇命题现在忘了,只记得是个有关生产劳动的夹叙夹议。第一题我们在学校就已写过,曹老师出题更靓:“当26届乒乓健儿喜讯传来的时候”,我的作文是上了墙的范文,但我觉得考试的时候照抄一遍索然无味,就干脆接受了第二题挑战,对我来说,这是无所谓的,经受过一系列训练,我当时自有成竹在胸的把握,似乎一般命题还不易难得倒我。
   三年初中下来,我们赚得了厚重的写作本钱!

共 32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夯筑基础》这一篇散文,作者以回忆的手法,以纪实的文笔,将自己在1962年到1965年三年间,在槐林初中就学时,本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曹进玖先生,如何教我们的语文及作文叙述。把其教学方法叙说,及全班的学习情况描写,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将夯筑基础这一主题表达。三年期间,我们全班同学受曹老师影,赚得了厚重的写作本钱!总之,文写流畅,主题明朗。欣赏了,推荐赏读,感谢赐稿[荷塘],期待精彩不断!【编辑:程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程南        2019-10-11 22:03:47
  有这样好的语文老师,是你一生的荣幸!
2 楼        文友:程南        2019-10-11 22:04:37
  问候作者,创作快乐!祝秋安!
3 楼        文友:不舞之鹤        2019-10-12 09:21:00
  谢谢编辑。我的恩师已于去年辞世,享年八十四岁。此生邂逅曹老先生,幸甚至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