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霜叶红于二月花(散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上午10:30还在安徽的采石矶,下午1:30我们又开始登临江苏的栖霞山。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左右,因为山中盛产药材,食之可以摄身,曾名摄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栖霞丹枫”是全国四大红叶赏景区之一。
站在栖霞山西南麓广场远远就见公园红墙黛瓦的古建门楼掩映在高逸的法梧之下,走上前只见嵌着铜钉的朱漆大门紧闭,拱梁上竖悬精致的行楷匾额:“摄山栖霞寺”,庄重肃穆,门旁有隶书对联“棲山觀自在”,“霞水樂长安”,留头“栖霞”二字,甚是巧妙。
款步入门,足踏卵石小道,一会儿就来到明镜湖畔。这是栖霞一景,近前“彩虹明镜”的碑石,背面刻有《复建明镜湖碑记》,详述重建原因和经过。一边的太湖石瘦透漏皱,体现文雅气息;一边的乾隆御题《金陵第一明秀山》诗文飞龙走凤,喷薄皇家之势;湖心莲花台上有汉白玉净瓶观音,慈眉微俯,倒映水中,亲和可掬,菩萨身后的六角小亭上“彩虹亭”字样,为当代高僧茗山法师题写,丹楹黑瓦,翘角飞檐,与状若彩虹的曲桥相连,造型精巧别致。
穿过寒林衬映的钟楼、鼓楼,远远可见栖霞寺三进院落建筑。匆匆上前,寺庙飞檐斗拱,为仿唐式双层建筑。
大佛殿供奉着无量寿佛,观音、势至菩萨左右立侍。漫步其间,身受文化大革命“洗礼”的菩萨们一个个都成了“维纳斯”,重则掉头断肢,轻则遍体鳞伤,连那个石匠师傅也未能幸免。
踏着石阶傍山而上,过了石桥就是乾隆行宫遗址。遥想当年,乾隆六下江南,曾经五次驻跸栖霞,又是赋诗,又是题写楹联、匾额,还欣然立碑,好不辉煌。然而眼下,除了零零落落的碎石基上杵着个破旧的木牌,就尽是些枯枝烂叶。
左弯右拐过了枯竭的白鹿泉,一路攀登好不容易来到小营盘,这里可算是栖霞山的次高之处了,向前百十米右转弯再往上行有凤翔峰和秦始皇临江处等景。透过树丛远眺凤翔峰,高高耸峙的大铁塔直插云霄,山头楼顶上架设着各种卫星接收设备,与我们巢湖凤凰山顶的电视台如出一辙,好似异地逢故知,令人倍感亲切。
因为未及午餐,为了保存体力我决定下山。经过一段陡坡,一旁是“了凡问道”的木牌,简介明袁了凡与云谷禅师“悟道”的故事。顺着山谷来到“天井岩”,隔着山涧面对自然天成的石林,仰视峰巅的“碧鮮亭”,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继续一路向下直到“桃花湖”边。
“桃花湖”南有卧云亭,北有珍珠泉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桃花亭”。
“桃花亭”是仿明清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东西各设一门,门框窗沿都为黑色。此亭粉墙黛瓦飞檐,以展开的折扇为形,其西南及后窗也设为扇形,两旁还有小窗,是采用桃花花瓣的造型,耐人寻味。“桃花”,“扇形”的主题词,自然让人情不自禁联想起《桃花扇》来。
这里之所以修建桃花亭,我猜想是为了对李香君在此削发为尼并卒葬于此的深切思念。
我仿佛看到了香君鲜血洒红的桃花扇,染就了栖霞的枫林,使得这漫山火焰般的霜叶红于二月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