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童年囧事(散文·家园)
有一天,有位好友问我,小时候调皮吗?我嘿嘿一乐,哪个小孩子不调皮呢?瞬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那些年的顽皮囧事。
一
母亲偶尔提起过,小时候的我挺讨人喜欢的,就是倔得很。除此之外,还特别的小败家,经常拿了家里的东西去送人,为此,还曾招来过父母情急之下的棍棒教育。
哪个小孩子没被家长打过呢?而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父母把我捆起来打。
那时,也就五六岁吧。这是记忆中唯一的一次被暴打,却是因了我可能的“慷慨”败家行为而被误打。
我的父母都曾当过几年乡村教师,可教育起自己的孩子,那也是严厉有加。当时,跟爷爷奶奶同住在老房子的院子里,我家住着两间东厢房,木棱条的窗户糊着一层薄薄的白纸,光线还是有些灰暗。当时,我就被捆着扔在东厢房的炕上,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顿暴打……
还记得,父亲随手拿起一个小笤帚照着我的嫩屁股狠命打几下,再问认不认错。可我从小就倔,即使错了,我也极少认错的。
打着打着,我明白了。原来,父母怀疑我把家里的首饰送给别人了。以前姥爷家比较富有,所以我家里有姥姥送给小孩子配挂的银锁、银链等首饰。父母发现首饰越来越少了,而且说看见我送给了一个小伙伴的“带头大哥”。
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我一直为自己争辩,也一直认为自己没有说谎。
不认错,那只能继续挨打。有时就是这样,孩子越倔,越容易助长家长的火气。小孩子皮嫩,是不经打的。于是,我使劲地挣扎、反抗,都没有用。最后,我只能用大哭来表达我的冤屈、愤懑和抗争。然而却无济于事。哭着哭着,哭累了,就睡着了……
那时,我就觉得冤,根本没感觉到挨打的痛。也不知过了多久,父母才给我解绑的。这顿打,都没得到父母想得到的结果。多年以后,我曾几次跟母亲提起当年的这件事,希望为我“沉冤昭雪”。但母亲态度坚决,始终坚信是我的错……
有时,孩子在父母面前,是无理可讲的。
大人认准的事,很难改变观念或态度。现在我也是当父亲的人,直到女儿也这样抱怨我,才理解了父母当年的态度。
二
或许,每个小男孩都有一段淘气到有点坏的时段。
小时候,我寄住在姥姥家一段日子。姥姥家是临山而居的小山村,大部分房子是建在山坡上的。坡势,北高南低,梯次落差较大。虽然我在姥姥村里算外来的小孩,但不太认生,常找村里年龄相当的小孩子玩。
我跟表弟同龄,印象中很少跟他一起玩。唯有一件事,记得比较清晰。那是在姥姥家的屋后,在几个大人的鼓动下,我们哥俩比赛摔跤,看看谁厉害。小孩子也好胜。也不知道是怎么摔的,表弟的鼻子被弄出血了。一见流血,表弟哭着跑回了家。我傻眼了……
我哪还敢回家啊?是怕大姨说我。
至今,我还记得,惶惑不安!
我不知道那一天是怎样过的。直到天快黑了,表姐才找到我。回家后,我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不敢说话,两只眼睛却偷偷地瞄着大姨看。好在姥姥和大姨没有埋怨,我才松了一口气……
我最喜欢找姥姥家附近的一个小女孩玩。她跟我年龄相当,方圆小脸,齐耳短发,常穿一件红格子上衣,笑起来一副娇稚可爱的样子。我经常带着她在村里疯跑捣乱,她也乖巧地跟着我……
那一次,跑到一排房子的后面,从这里可以轻松地看到前一排人家的屋里。路过一户人家时,看到那家的后窗是开的,窗前的桌子上摆着一些碗盘什么的。我停住脚步,像是发现新大陆似的。我指着那些碗盘问她,看看好玩不好玩?她说没看见好玩的。于是,我说如果把碗砸碎了,你说声音好不好听呢?她一听,捂着嘴“嗤嗤”地笑。我转过身来,从路边打了一块小石头,小心翼翼地靠近窗前,对准了屋里的碗盘,往下一扔,就听“嘣”的一声清脆,小石头准确地落在了碗里……
就听屋里一声大喊,“谁呀!”
本来还想继续呢,没想到屋里会有人!吓得我们顾不得偷着乐了,撒腿就跑……
小孩子自有乐趣,有时也会把恶作剧当作乐趣。
童年,童真,无邪,快乐。那些美丽的记忆如同一幅幅黑白照片,定格在脑海里,只是我一直想不起那个小女孩的乳名……
或许她的记忆里,并没有我。
三
我们这一代的童年,多多少少都粘贴了贫困的烙印。勉强吃饱之下,有限的玩具大部分也是自制的。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小男孩对弹弓都不陌生。弹弓是由树杈和皮筋制作而成的,而皮筋主要是由小推车的内胎剪成的。四十多年前,小推车都是生产队的,想找内胎做皮筋,只能找大人帮忙的。真可谓,树杈好找,皮筋难寻。所以,想自制一副弹弓,也没有那么容易。
尽管费尽周折,但小伙伴们几乎人手一副值得炫耀的弹弓。
有了弹弓,就像士兵手里的常规武器。于是,打麻雀、打树杆、打石子等等,除了猫在被窝里睡觉,弹弓永远处于备战状态。
那个时候没少调皮捣乱。打麻雀,是最喜欢的游戏。树杈上,草房顶,草垛堆,屋檐下,随处都可见唧唧喳喳的麻雀。不知道有多少只麻雀成为了被打击的目标,但记忆里好像没有打下过一只麻雀。
说是打,其实就是玩。但是,玩也容易跑偏走火。
还记得那一年的春天,后街井旁的杏花已落尽,枝头上吐着嫩芽,零星地挂着一些小青杏。明媚的春光里,小伙伴们就像翻腾的松鼠一样窜上蹦下地疯玩……
这井旁的杏树和草垛就成了我们的“主战场”。也不知道是谁出了一个馊主意,大家轮流拉起弹弓,目标是正前方的正在玩耍的一个小伙伴。
当时,只是觉得好玩,乐此不疲的小孩子丝毫不知潜在的危险。然而,前几个人试打,都没有射中目标。轮到我了。
瞄准。发力。弹出。“嗖——”的一声,小石子穿越了对面的那片小树林,准确地击中了目标小伙伴。随后,就听到,“哇”的一声大哭……
我们几个还沉醉在玩笑中,不想那个小伙伴的哭声惊动了他的母亲。就见他的母亲从家里跑了出来,看了看伤口,一边安慰孩子,一边大声地骂道,是哪个小王八糕子给打的啊?
站在井边的小伙伴们,没有人应答,只是看着我都哈哈地乐着……
唯独我,早没了刚才击中目标的得意样子了,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大人骂了一阵,没找到“罪魁祸首”,又见孩子不哭了,也就消停了。
当时,我们几个小伙伴都去看过他的额头伤口,小石子正中他的额头中央,肿起的小鼓包,让人感到隐隐的痛。假如,目标距离再近一点,或者小石子往下偏出一指……
后果,都将不可想象。
每每想起这件事,我总觉得有些万幸。
万幸之中,深有教训。“枪口”,千万不要对人。
四
小孩子贪玩,喜欢舞刀弄枪。
那时,提倡备战备荒。小孩子喜欢模仿大人。大我几岁的姐姐,都有一支红缨枪。菱形的枪头,飘逸的红缨,在小孩子眼里多么威武霸气!
我什么“武器”都没有,怎么办?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要是有支红缨枪,那该多神气啊!羡慕是没有用的。没有缴获的“武器”,只能靠自力更生了。于是,我满屋翻找可以造“武器”的家什。最后,偶然发现院子的草棚里有一把小砍刀。我清楚地记得那刀锈迹斑斑。接着,又找到家里的磨刀石,我像模像样儿地打磨了好一会儿,刀刃终于有些锋利了了。又从院子里打了一块小木板,就躲在草棚里开始动手制作红缨枪……
草棚,是小时候对家里院子的记忆。
当时由于家庭条件所限,除了院门口是几块大石头堆砌起来的,院墙主要是由木头和苞米秸搭成的简易篱笆墙。还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当时胶东地区也常发出地震预报,夜里不敢在屋里睡觉,就临时住在院子的草棚里,一直坚持住到地震预警解除。1983年家里建好院墙,才彻底了结束了草棚篱笆墙。
小孩子想干自己的活,有时也怕大人说。
那把小砍刀,非常钝!刀刃空有光亮,其实并不锋利。
用这小砍刀削红缨枪的枪头,加之小孩子没有经验,手劲又不大,制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忙活了好一阵子,进展也不大。手上越想用蛮劲,越容易出问题。这不,一不小心,左手食指被横划了一刀,瞬间鲜血就流了出来……
我忙着用右手指紧紧压住左手指,血止住了,但痛得我哭了!
就地躺在草棚里的苞米秸上,哭了好一阵儿……
那时,我多希望姥姥能来安慰我一下呢!然而,姥姥在屋里的炕上,忙着家里的针线活,好像就没听见我的哭声似的……
姥姥对我很亲。天下的老人,大都是隔代亲。或许,姥姥是年龄大了,根本就没听见屋外的声音,而我却以为姥姥能听得见。当时,心里其实是很想得到姥姥的安抚,可小小的倔强又让我不肯跑到姥姥跟前哭诉。
没有完工的红缨枪的枪头被丢弃在一边,那把小砍刀也被我狠狠地往地上摔了几次,仿佛这样才能一解我的心头之恨。手指早已不流血了,而这一刀却永久留下了伤疤…
伤过,痛过,才知道教训,切莫急躁蛮干!
五
一个娃调皮不算什么,一帮小子凑一起整条街都要被掀翻。小时候受战斗影片的影响,时常玩打仗的游戏。有一次,小伙伴们聚在村里一起玩,不知是谁提议去外村打仗去。提议很快得到了“带头大哥”和大家的支持。
打仗,得有旗帜。于是,有人找来了长竹竿,有人从家里找来了一块黄绸布。大抵是找不到红绸布,否则也不会打着黄旗。都准备好了,又排好队,有点装模作样,还真像把自己“正规军”了。十几个孩子,浩浩荡荡地就往邻村方向开去……
村里人看见了,也有人好奇地问,干什么去?我们笑着说打仗去。
一路上,有说有笑,还哼唱着《红孩子》电影主题曲,“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中国共产儿童团……滴滴答滴答滴滴答滴答,小兄弟们啊小姐妹们啊……”
还真像小壮士出征。
小孩子,就是好玩。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滑稽可乐。
队伍没有开到邻村开战,而是到了与邻村交界的丘陵山地,选择了一个山口埋伏。小伙伴们扎好隐蔽用的草帽,至于能不能隐蔽好,不被发现,很难说。再就近备好进攻用的石块,这些石块都是吓人的,没有人真敢拿石块砸人的。然后,分几处埋伏,就像电影里的一样,准备“打伏击”……
这条路是邻村上山干活的一条必经之路。埋伏了一会儿,邻村的“敌人”真的来了!
两个小伙伴率先出击,也就是隔着一条山沟开始骂人了。由于距离不到百米,“敌人”很快便有反击了。对骂了几句,“战斗”就升级了。双方互扔小石块。埋伏的小伙伴们,也加入了“战斗”。小石块就像一颗颗手榴弹扔向敌人的阵地。其实,双方的距离根本打不到彼此。
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
不曾想,左翼“阵地”被邻村的两个大人偷袭了。接着,几处“阵地”相继被攻破并占领。战斗不到半小时,小伙伴们就被俘虏了。原来,正面的那两个“敌人”是虚张声势打掩护的,而后来了两个人却悄悄地从侧翼摸上来的。
小孩子终究没斗过大人。
不过,邻村的大人虽然打胜了,并没有打骂我们,只是说让我们住手,以后别骂人了,赶紧回家吧!在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就像打了败仗一样,三三两两,不见了队形,也没有了歌声……
争强斗狠,可能让“战事”无法控制,而睦邻友好却让“战火”无声湮灭。
是大人给孩子们上了一课。
时光飞逝,童年远去。那些年的顽皮囧事,冒险的,捣蛋的,委屈的,构成了我懵懂时期的一幅幅画面,定格在记忆深处。往事如烟,当人生已步入天命时,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却让我倍感怀念!
顽皮爱动不爱静,是儿童共有特性,读《童年囧事》,文中童囧,童趣,引起读者美好回忆。
文字洒脱灵活,文字发自心中,好文风,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