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韵】识得庐山真面目(散文)
一、庐山秀出南斗傍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边。像九叠云屏一样,铺着锦绣云霞。
庐山景区分西线和东线,观景西线、人文东线。此去西线,据说是沿着毛主席的足迹登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庐山绮丽多姿,奇峰怪石罗列。毛主席对庐山情有独钟,曾三次从西线登庐山,与庐山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对庐山的向往,我爱上文字后愈来愈强烈。盛夏,我终于摆脱琐事的羁绊,奔向江西庐山。自古以来,庐山是文人墨客灵感的发源地,融合儒释道三教的文化,出现文学、佛教、道教等一批影响庐山文化的人,如:陶渊明、朱熹、慧远等。我冥想自己与庐山会晤,得神灵文殊之仙气、文学鼻祖之真谛。
“快看,左边最高的山峰,那就是庐山。”车上几个人都站起来惊呼。
我睁开眼时,只见车窗外,已被翠绿的帘遮挡,除了深绿就是浅绿。一路飞驰,汽车钻出绿帘。绵延的山脉像一堵青色的篱笆墙,围在远方;乳白色的薄雾,像半透明的面纱笼罩庐山,更衬托名山的神秘。
车前行,庐山越来越近。我按捺在喉咙口扑通狂跳的心,深呼吸再深呼吸,生怕自己粗鲁的气息,惊扰庐山的静美。终于明白,匡俗兄弟为什么选择庐山隐居,才有“匡庐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逞奇”的诗句。
庐山之美是静态的,仿佛是一幅画,细描凝固了精致的美。匡庐四季,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盛景迭出。道教的空灵、佛教的禅悟,温润着山的神;唐诗的激扬、宋词的豪迈,濡养庐山的魂。庐山一直在遥不可及的远方,此刻却是如此之近。我的心越发虔诚,不用匍匐觐见,就能听到庐山的梵音。
不愿遗漏欣赏庐山美丽的任何角度,到达庐山之后,行程安排紧凑、景点众多。上午的景点包括:庐山会议旧址、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花径、庐林湖等。下午的景点包括:锦绣谷、庐山天桥、好运石、仙人洞、险峰等等。
二、飞流直下三千尺
“高山有好水,白云遮峻峦。”庐山的水,灵动活泼,婉转优雅;白云如纱幔,笼罩着庐山,像美丽淑贤的女子,蒙着面纱。李白站在瀑布下,望着庐山,仰天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朗上口,流传千古。
登山前,从百度上做过西线游庐山的功课。游山庐山会议旧址是走马观花,参观庐山会议会场和纪念馆,除了拍景还是拍照。参观完会议旧址,车行至半月亭。庐山原始植被,山上合抱之木比比皆是。三宝树是三棵树王,成员由两棵柳杉和一棵银杏组成,树高达四十米左右,树围达六米,立于玉屏峰和天王峰之间,见证黄龙幽谷景点的开发。
叩拜黄龙寺的佛祖;见证龙眼石的真容;惊叹三宝树的参天凌云之气势。从游步道一路下行,直奔黄龙潭。
都知“光速比音速快”,先看到再听到。而庐山瀑布相反,我是先闻其声,后见瀑布。
石梯往下延伸,1.2公里的黄龙潭瀑布和更远处的乌龙潭瀑布,在石梯深处。山坳间,原始森林遮荫蔽日。林涛阵阵、蝉鸣唧唧、鸟啼婉委,还有潺潺的流水声是背景音乐。庐山是一位口技高手,演绎合乐齐奏的天籁之音。
一级一级下行。足底弓和鞋底似乎失去缓冲效果,每下去一步,都震动额头,连眼珠子都在眶里晃动。既害怕眼底结构不牢固,又恨不得脚上自带刹车,在我准备一口气冲下去时,及时刹住。空气中游离着小水珠,滋润焦渴的唇。额头上溢出豆大汗珠,跳落在被脚丈量的石梯上,仿佛那是跳跃的快乐。
听到幽幽空谷人声嘈杂。刹脚立定往下看,只见人们聚集,扯长脖子,争先恐后往同一方向涌动。远远望见,有从人群突围出来的人,满脸是水,却一脸幸福和满足。我加快脚步,一睹瀑布真容,直奔人涌处。
远处的瀑布像一条白色的绫罗,轻柔地在山窝窝里飘逸。像白色的水晶珠链从高山飞下,摔碎在巨石上,溅落一地水晶小珠子。潭边的草木染上水珠,有水晶般的剔透,绿莹莹的,润出水滴,一层薄雾笼罩。“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雾是水流动的呼吸,似帷幔盖在峰谷。
黄龙潭前的坪地上站满游客。游客自觉地从右往前靠近黄龙潭,从左边山路出来,往再下方的黑龙潭瀑布。我随人潮从右走进黄龙潭瀑布的心窝,湿滑的山间小径直通瀑布下的潭心。
潭周围的草木被水雾润泽,青幽幽的,像涂上一层亮漆;游客欢歌笑语不停,潭水清澈见底,水满自溢;潭心的巨石和小石头,清一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像魔法世界揉出的大饼和搓成的丸子。如果说“水滴石穿”是水之执着坚毅、锲而不舍;那么,潭心石则是水用母亲般柔情,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地抚平石头孩子的棱角。
庐山的水,是唯美的。洁白无瑕的瀑布、清澈活泼的潭水、静美碧翠的湖水、明亮欢快的山溪水,无不浸染庐山的纯净美。潺潺欢歌的山溪水,汇流成河,抱团簇拥,从几百米处表演高台跳水,入水的浪花,是它战胜自己的笑脸,这就是瀑布。
黄龙潭是福气潭。为沾黄龙喜气,游客捧水,扑到脸上、手臂、腿上,似乎沾水越多,福气越多。我鞠一捧水在手心,却看到手心里的自己,融化在庐山清纯的水里。
三、青天削出金芙蓉
下午观赏所有的景点都在锦绣谷。从牯岭街出发,直奔锦绣谷。
李白《登庐山五老峰》的“青天削出金芙蓉”,指五老峰耸立,如青天神斧削出,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此处借来,用于对锦绣谷的印象。
庐山云雾缭绕,瞬息万变,太虚幻境般的云雾,让锦绣谷更添神秘魅力。在山谷上方的公路上,俯看锦绣谷像初生的婴儿,水灵灵地、安详地躺在庐山的怀抱。
往山谷下行。人工雕凿的石梯游步道,蜿蜒绵亘。六十度坡度、九十度拐弯,还有小草在路面上捣乱,树叶调皮地伸出枝桠,让人不敢分神,只顾低头看路。一块深棕色的景点指示牌,猝不及防地挡在醒目处,上书“庐山天桥”。
“安全第一,游玩第二。”游客需先停下脚步,才敢欣赏景色。
所谓庐山天桥,是山谷两边的悬崖上突出两块石头,一长一短,几乎相接,像男人和女人即将牵着的手。我从观看天桥的最佳角度取景,照片上,云雾笼罩着远景,枝繁叶茂的树冠上方,两块石头在空中间隔的距离,只差毫厘。
沿着悬崖陡峭的石梯往下走,小路被一块三米多高的巨石拦住,在巨石与山体之间,有一条通幽的曲径。石如庐山的触角,兀突于山崖的坪台,名曰“好运石”。好运石下方是一条逼仄的小道,峭壁上人工开凿的痕迹,像刨去几根丝的萝卜,道道分明;小径蜿蜒绵亘,仿树枝形状的护拦,强有力地拦在悬崖边,和鲜红的警示牌一样,游客禁行。
山路呈“之”字形,绕过山腰,沿上山梁上行。
“险峰!”
“那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险峰。”
扶着护拦眺望,对面的山峰酷似一副工笔山水画,虚实相间、浓淡相宜。大自然鬼斧神功,劈开连绵的峰岭,孤峰突兀、峭壁千仞,耸崖雾锁、气象万千。人生奔跑向前,感觉平淡无奇,其实,发现美只差一回首的距离。人们吟叹险峰风景最美,其实就在来时路上,稍一回头,便尽收眼里。
庐山的美,在于动静相宜,幽谷鸣蝉、杉林松涛。往仙人洞方向,沿羊肠小道继续前行。回望,来时的路仿佛是粘在峭壁上的玉带,而游客更像沿玉带迁徙的蚂蚁。
石径在淹没在山谷的原始森林里。走在小径上,忽听见“嗖嗖”的声音,树枝在空中晃动。猴子!猕猴三五成群,“吱吱呀呀”说着什么。它们没有我想象中的恐生。人们在猕猴的地盘,倒像至交,来去自由。石头上,猴妈妈搂着乖巧的小猴子,眨巴眼睛看着游客,等待相机拍摄。
人们的祖先猕猴是庐山的动感精灵。它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欢迎南来北往的子民。猕猴像一首诗,在树梢蠢蠢欲动,跳跃着从一处滑向另一处。也许他们是仙人身边的童男童女,引导游客去仙人洞。
仙人洞为庐山腰一个天然大石洞。冰川时期,地壳运动与山体剖开的残留痕迹。吕洞宾神像和袅袅香火,仿佛更添庐山的神密色彩。洞中有泉悬在空中,一滴一滴落入白“静善泉池”。那滴落的水声,仿佛普一曲跳动的音符,溅在石洞,润心润肺。
洞外石壁蟾蜍形岩石。一棵古松从岩石缝中钻出,往外伸展。毛主席曾游至此,挥笔题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古松苍劲有力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一种不屈的精神。即便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一样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和自信。
从仙人洞出来,老君殿前的貔貅送我们离开锦绣谷。可是,心里那锦绣的美却似乎留在心里,顺延永远。
四,识得庐山真面目
庐山之行,我每迈出一步,都如同蚁足在庐山上向前爬行一丁点。投入庐山的怀抱,我能聆听它的心跳,蝉鸣鸟啼,落叶、松涛声,每一声都空灵悠远。渺小如草芥,我在庐山怀抱,抬头仰望,却看不到它的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跳出庐山之外,才能看到庐山与我深情的对视。
我不愿放弃与庐山相拥的每一分钟。许多队友因体力不支或其他原因,减少去部分景点。唯独我,与旅行社约定的线路上标注有的景点,我全部欣赏;行程中没安排,离观赏线路比较近的,我以耐力和体力完成游览。
庐山的“遗爱草堂”是“白居易草堂”的雅称。它像一弯月亮躺在池碧绿的水中,恬静安详。“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小条石板小径、一座小拱桥、一口小水塘、几根搭在水面粗壮的斜松枝。水塘对面,古朴的小矮房的前坪,金黄色的太阳花和艳紫色石竹、绿色的青草,组成多色的花圃。汉白玉的白居易雕塑,站在花丛中,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游客。
走过小桥,绕过水塘,叩别白居易雕塑,来到小草房前,横幅草书“白居易草堂”。原木梁柱、竹编墙壁、纸糊窗户、萱麻幔子,一切散发出原生态的自然美。前坪的青草绿得流油,那绿色流到水塘中,养成半池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也许是诗中的莲子,被白居易撒在这池塘生根发芽,葳蕤成一片碧绿的玉盘。
在草堂书屋,我购几本书,以补血养神;买一把桃木梳,梳理三千烦恼丝。告别“遗爱草堂”,登上返程的车。“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这种忘我的境界,让我的心遗在庐山,而对庐山的爱留在草堂。
车在盘山公路上慢行。道路呈之字形曲折,一会儿钻人山谷,一会儿爬上山梁,远处的路和车时隐时现,游客的心吊到嗓子眼。我忽然觉得庐山是一篇小说,故事曲折而扣人心弦。车窗外山脉绵延,我又有一种感觉,庐山就是一篇散文,文中“一峰放过一峰迎”。
都说人的心中有什么,眼里就能看到什么。庐山写在我字里行间,沾庐山之秀,得庐山神的点化而感悟;庐山留在我的心里,染庐山之美而靓丽,活成庐山那般优雅。
我的庐山之行,借千古名山之灵气,略悟创作的精妙。如涧水至臻至纯,落差一泻千里、高潮迭起;如水雾润泽草木,飘缈朦胧美。庐山峰峦和瀑布,高山与流水知音相遇,那旋律是庐山千古文化里流淌出来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