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脉脉桂花香(散文)
1
十月中旬,大约就可以大范围闻到桂花香味。它是如此普遍,以至于随便走到哪个角落都可以闻见,甚至穿过弄堂,折过街角,在一派熙熙攘攘的菜摊处忽然就有一阵桂花香飘来,刹那间停住拣选蔬菜的手,仰起脸,深嗅一口,这略带甜味的桂花香就沁入心肺了,会有稍许感慨,连出门买菜时刻都能闻见这馥郁香气,可想而知桂花树的普遍。
偌大的县城被桂花香味覆盖的地域很广。桂香像一张无形的网一样,把万事万物笼罩其中。起风的时候,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但能清楚地感觉到它在移动。在大巷路没有闻见的时候,其实滨江大道香气正浓,但一会功夫,只要风起了,兴许只能去交通路找它的踪迹,然而下一秒,它又转回了大巷路——竟也让人兜兜转转。
我曾亲遇到过这样的时刻,明明下楼时隐约一缕香气浮动,可到了楼底,又杳然无踪影,而等我绕出小区门口,正欲提步,迎面却是一阵扑鼻香,忍不住一声惊呼:“原来你等在这里啊!”实在是奇妙又温存。
若论花型,桂花实在不能算是美丽,拿它和秋日的菊、夏日的荷、春日的桃李比较,没有任何可观处,也许真是应了那句“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它花开时有着其他花种无可比拟的甜香,既温柔,又慰藉。但它的花型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可以观赏的地方,桂花花很小,甚至有些细碎,我们常见的桂花颜色都是鹅黄色,密布枝叶间,因开得极多,所以远处一望,满树星星点点,也很好看,有着普通人家孩子的快乐。
桂花别名很多,如木犀、九里香、金粟、岩佳,原产我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我有时会感到惊讶,它这样恬静温柔的植物能生长在那样的山区,看来温室也许不适合种植这样的植物。它如此普通,大街,河岸,庭院,山林都能生存。桂花树并不如何耐寒,但是只要阳光足,空气佳,它便能生长下来——这点倒像极了我们这些平凡人。
据说有几个地方桂花树种植极多,特别适合观赏,如江苏苏州光福、湖北咸宁柏墩、广西桂林阳朔、四川新乡桂朔等处,可惜我一处都没有去过,也就无法身临其境,感受那铺天盖日般的壮观,不过我们县城种植也多,大小几条主干道两旁时不时可以闻见香味,攸州公园内也有闻香的去处——这是我听朋友说的,自己目前尚未亲去。
而在乡下老家,则可以时时见,刻刻闻了。
2
母亲一直喜欢种树。在我小时候,她便在菜园四角种满果树,李树、杏树、橘树,春天能欣赏到这些果树开出的美丽的花。其中橘花香气最浓,有些清冽,其他花则欣赏花朵就好;花开后就是结果,等果子成熟时,母亲去摘果子,矮些的踮起脚摘下来,高处的,她举着一根细长竹竿轻轻地打,打落果子后,我陪着母亲弯腰满菜地里找,一边找一边把那饱满透红的果子往嘴里丢,母亲嘲笑我是好吃鬼,我也觉得是,很多年以后还是这样,母亲炒菜时我候在一旁,菜还没有上桌,我已尝了七七八八了。
等我长大后,母亲则开始围着房屋四周留出的花坛种各类花和树,紫玉兰、桃花、柿子树、其中犹以桂花树种得多,依母亲的话就是桂花树一则廉价,二则易活,三则香浓,母亲爱闻这种香味。桂花树比较其他那些观赏性花卉,是很廉价的,故乡下人家多爱种这种植物。
有个邻居叔叔家特意去外面买了两三株大一些的桂花树,几年下来,已近两层楼房那么高,生得既笔直,又葳蕤,冠盖如伞,下雨天往树下一躲,保管淋不到几滴雨,大热天往树下一站,更多了几分阴凉。这个叔叔是个喜欢养花种树的人,也非常懂这里面的技艺,春天剪枝时,他自己搭上人字梯,拿着修枝的大剪刀,把这几株桂花树修剪得树冠圆圆的,远远地看仿佛平地里长出来几棵绿色大蘑菇,非常有趣。到了桂花开的季节,满树繁花,整个房前屋后都被香气笼罩,任谁从那里经过,都要深深地闻一口,夸赞一句,好漂亮的桂花树啊!
桂花树也易活。我见母亲围着房子大大小小种了十几棵,除了一棵中元节烧纸钱被烤死,其他皆已活了。母亲也种过楠木,说那是一种珍贵树种,可惜没一棵活下来。桂花树是一种不挑环境的植物,无论池塘边,还是房前屋后,或者马路旁,选好地方,种下去,它就能静静地生存下来。不过我家的桂花树比别人家小,母亲种的都是小树苗,一两年下来,也就一两米高而已。到了开花季节,仅几棵怯怯地露出了一点花,细碎的小黄花,需凑近了才能闻见那一丝香气,母亲有时走到树旁,会停下脚步,扶着树嗅一嗅。
我看见了就问:“香么?”
母亲笑了:“也很香呢。不过要长高大还要等两年啊。”
也是,这树才这么小,真是要耐心的等它们长高,长大,像等几个孩子成长一样。
3
桂花花期算比较长的,一般九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十月中旬,如果算上其他几个品种,如四季桂,那每年大致可以有五六个月看到桂花开。不过我们常见的是月桂,花色橙黄,细碎密布,香气浓郁,现如今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喜欢种上几棵这样的树。
桂花开花时节,正是天气凉爽的时候,阳光不灼人,晚间无蚊虫,舒服得很。这时候我回家就喜欢和朋友相约,白天钓鱼,晚上趁着月亮好就把桌椅搬到院子里,桌上一碟花生米,一碟瓜子,一壶茶,一壶酒,我们一来赏月,二来闻桂香,闲谈间,便越说越久远了。
桂花开的夜晚赏月非常诗意,元人倪瓒曾写《桂花》一诗:
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
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
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
整首诗清寂优美,又暗含惆怅,读来让人神驰。这也正好说明不单今人喜欢这种植物,古人也是非常赞赏的。
月下赏桂,心是静的,月色倾泻而下,远远近近的事物都变得朦胧,丝丝云雾般流动,一棵棵桂花树既梦幻又不真实。远一点只能看见一团虚影,必须得走近一些,走近一些就闻见扑鼻香,竟是如此柔和,仿佛冬天时女子口中呼出的一股雾气,带着些微温暖。原本不能看见的香气便能感觉到了,先是嗅觉,然后是触觉,软软的,像深陷进春天的青草丛中;再是味觉,带着甜腻——桂花香唯独让我不满意的就是花有甜腻;之后又是听觉,就好像一曲母亲吟唱的催眠曲,听久了,眼皮子只往下坠,要沉迷于母亲的怀抱中去一样。这么片刻功夫,香气犹如一条细流,流遍了全身,无一处不通透,无一处不熨帖,简直太幸福了!
走到树下,仰起头,才隐隐看见那些小黄花,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不足指甲盖大,但胜在花开得极多,满树皆是。月光从叶隙间筛落,漏在我身上,而随着月光,忽而又几滴露水洒落在我脸颊,很是沁凉。夜间风很轻,缓缓摇动着花,随即额头便落下了几片花瓣,伸手抚去,鼻梁上却又落了几片,站立一会,身上落了很多,如果到明天清晨,每一株桂花树底下都会落了一圈细碎的花瓣,我如果站在这里一夜,估计也和树一样,脚下一圈桂花瓣吧。
据说桂花可以拿来泡茶,茶味香气柔和、味道可口、十分宜人,我却没有尝过,跟母亲说起这件事情,她却说不大好喝,喝起来味道太淡,没有茶味,我便淡忘了这件事情。
说来也有意思,中秋月又圆又亮,桂花却不这样大肆开放,而一定要夜已凉,露滋生的时节才开,这不是给一些心绪惆怅的人平添了几分哀愁么?我赏桂花、闻桂香时内心极为安宁,因为守着这片天地,陪着这些亲人,这已然是很快乐的事情,实在不必要伤感,那样的情绪是属于游子的,而我,回乡好几年了,不必再忍受思乡之苦!
4
今年的桂花其实开得比往年晚一些,也许因为天气异常的缘故,前段时间天凉,延误了花期也是可能的。这些天桂花开了,天公却又不作美,时不时夹杂一些细雨,细雨朦胧,花香变得细微,靠近闻才能闻见一丝丝香味,绝没有那么浓。
好在细雨下两天,然后又转为晴天,清早起来大雾,走在雾中,香气一阵一阵涌来,倒觉得是雾气含香哩!县城几条主干道都可以闻见桂花香,我走望云东路时,更是时时被浓郁的桂花香陶醉。马路两排齐刷刷地桂花树正开饱了花,星星点点,密布枝叶间,淡淡的黄色,风吹即落,地面洒了一层,清洁工人好像暂时遗忘了桂花树下,没有来清扫,我很喜欢这样的情景。
望云东路两侧尽是楼房,花香充溢其间,愈发显得浓郁,行走其中,不似马路,像是乘船于一条河流巷道中航行,桨声欸乃,悠悠然然,竟有了几分周庄的滋味,也佩服自己,能在平常中发现诗意,却也是幸福的事情了。花香如水流,岁月分外好,我越走越慢了。
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住处,能一直闻着这样的香气,这时你会感到生活的平静,悠闲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情,无需烦恼,更不必忧愁。有时我从这条路去望云广场,买点生活用品,或者看场电影;有时我从这条路到汽车南站接一个人,接到人后依然沿着这条路返回,一路窃窃私语。这样消耗着时间,其实也是被时间消耗着。桂花开花,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但肯定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一些东西,譬如我走这条路,会慢慢浮起温柔的念头。
在我家里也有一条类似这样的路,那是由我家到二姑家,大致五十米距离这个样子。路是水泥路,路旁边之前邻居家种了几棵大桂花树,长了几年,已经很高大了,不过邻居家不擅修剪,任它长得密密匝匝,枝干舒展。花季一到,繁花似锦,香气萦绕鼻间,却是我们家附近最诗意的一条马路。
林和靖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作者赞颂梅花的,在我看来,用来赞颂桂花也十分贴切。有月的夜晚,在这条路上走一走,甚为惬意,月亮好像踩在枝叶上,一晃一摇,桂花跟着便落了。桂花落地是没有声音的,它从花枝脱落,好像下一个场景就已经出现在地面,中间这漫长又短暂的凋落的过程被省略了,或者被遗忘,生命的绽放与凋零如此虚幻,以致让人唏嘘。
我尤其喜欢慢慢地走到路的尽头,闻一路的花香,身心被洗涤,桂花香略带甜腻,闻起来让人晕然,似乎离醉很近。听说广西桂林、阳朔那边会酿桂花酒,就是酿酒时配以桂花,这样酿出来的酒饱含桂花香,酒也醉人,香也醉人,想来必是妙品,可惜我没有亲尝。
二姑家在路的西头,我家在路的东头,我总这样来回踱着步,想着,偶尔遇到二姑,便打声招呼,二姑问我:“放假了么?”我点头称是,放假了我通常回家,门口池塘岸,能看见我垂钓的身影,这条马路,也可常见我来去的步伐。常听人感慨,时间流逝,徒生白发,可在我这里,却觉得时间很慢,它如一缕桂花香味一样,丝丝缠绕。
对于时间,我们不必太急,不管喜悦与悲伤吧,尽可以在这一年四季的人间草木中缓缓消磨,享受。
今年的桂花花期已接近尾声,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美好的事情岂止这一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