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年味都去哪啦
“这个年过的真没意思……”,每每听到这句话,涟漪在思绪里不断扩大。
腊八前后,被拉到屋子里,煞有介事的学着妈妈的样子抟着粘豆包,找个机会偷偷摸摸的跑到外面,抓起正在晾凉着的豆包边跑边往小朋友家钻,引来的那种羡慕特有自豪感;妈妈在二十九蒸好了两碗扣肉,一碗在三十吃,另一碗在正月十五吃。蒸好后,我先挨碗偷吃几片,那一咬滋滋冒油地连肥带瘦的大肉片子,那叫一个香;最欣喜的是在初一的早上穿上大了许多的新衣服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的照着,嘴里还不停说着:不大,正好;最难忘的是在初二初三时偷果匣子吃。亲属送来的果匣子爸爸不让动,说留着送给别人家。我就偷偷的小心翼翼的把捆果匣子的纸绳打开,不能弄坏纸绳,之后还要按照原样打好绳结,然后打开匣子盖,挑好吃的装在兜里,系好纸绳后一溜烟的跑到外面在小朋友们的面前边显摆边吃;妈妈领着嫂子们忙活着年三十的团圆饭,爸爸和哥哥们张罗着喝哪个酒放哪个鞭炮,我呢,哪个菜好了就先偷吃一口,鞭炮预备好了我也偷摸的揣起来几个二提脚大麻雷子。
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是爸爸讲“粮票的故事”的时候,每每饭后,爸爸就把我们几个叫到面前,战争岁月的故事就着60度“大山雁”一股脑的塞给我们。
现在,我也是鬓发斑白的人了,每到过年时都在脑子里使劲的搜索着儿时的年味儿时的乐趣,但是,再也没有了那时的年味了。于是换位思考,那时的爸爸是不是也是这样对年味麻木和无奈呢?
岁月带走了老一辈的溺爱,送给我一个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于是,我努力的让儿时的年味在她们身上繁衍。也包起了豆包,做了扣肉,买来了时髦的衣服,亲自下厨做几道她们爱吃的菜肴,甚至还买来了果匣子,但是她们的木讷让我知道了我内心中的年味永远也不能取代她们眼中的年味。
转眼间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我们俩也成了空巢老人。现在聚在一起,“粮票的故事”没了,每人盯着手中的手机,电视机任性的播放着春节晚会,这就是眼前的年,眼前的年味。
其实,我心里明白,不是现在的年味不浓了,而是我们的品味都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而提升了。现如今的年,人们不再挨家挨户的拜年,建一个群,发个红包就可以搞定;团圆饭不用再辛苦的做,带着全家到饭店就可以享受到饕餮盛宴;利用春节长假,来个春节全家游。
年味其实没有离开任何人,年味始终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做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年味文化,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日的年味传承了古人的期望,我们不知不觉中都是年味中的鞭炮、新衣、扣肉和春节晚会、手机、飞机。
作者:路路(城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