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拜谒画圣吴道子

  【浪花】拜谒画圣吴道子


作者:明月松间照 秀才,153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08发表时间:2019-11-05 15:31:32

在我们许昌,有许多关于画圣吴道子的人性化传说。传说他画的食物能充饥,画的动物能飞、能跑、有人性,知善恶。传说八一路西段的洞上村与吴道子有关。当年吴道子在此筑洞练画,八仙到吴道子洞做客,嫌光线昏暗,吴道子画了一支蜡烛,洞内光线立即明亮起来。吕洞宾见吴道子画艺超绝,要拜师学画。后人为纪念吴道子在此建了吴道子庙和吕祖阁。当年的吴道子洞吴道子庙和吕祖阁虽早已不在,而“洞上”这个村名却传了下来,另外许昌西湖公园西北处,因为吴道子在地上画了一只虎,随后就有老虎出没的事,吴道子知道后,前往老虎出没的地方,不见老虎只见地上有老虎的爪印,吴道子上前用脚把那虎爪印趋了趋,以后再没有老虎出没的事情发生。后来人们为纪念吴道子,就在这里建了一座桥,叫卧虎桥。
  
   大年初一午饭后,弟弟约着去神垕古镇,没想到途中车堵,三点多了距神垕还有八公里,又因为车堵得厉害,交警实行管制,禁止前行。不得不返回。随后取道鸿畅镇的画圣吴道子纪念馆。又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前往吴道子的墓地拜谒。因而就想着有时间专门骑行前往。
  
   吴道子(680-759年),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鸿畅镇山底吴村)人,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他小时候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20岁时,已“穷丹青之妙”,成了有名的画家。唐代皇帝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成了御用画家的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虽然这对平民意识很强的吴道子是一种约束和限制,但他得到了最优厚的生活条件,不再到处流浪,可以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技艺。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围得水泄不通。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在洛阳时,曾遇到大书法家张旭和善于舞剑的将军裴旻,高兴之余,三人同比绝技,洛阳人争相观看。只见裴旻剑光闪闪,空中飞舞,变化万状,如电光入鞘,这边张旭奋笔疾书,龙飞凤舞,狂草一气呵成。吴道子看到这里,立刻在雪白的墙壁上提笔作画,娴熟洒脱,线条飘举、满壁风动,旋即完成。围观的人高兴的说:今天太幸运了,一日睹三绝啊! 公元725(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事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天宝年间,吴道子在大同殿一天画就嘉陵江三百里山水风光,而另一著名画家李思训用了数月方才画成同样一幅,唐玄宗看到两幅同样精美的山水画大加赞誉到:“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其妙也。”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材很丰富,有宣传教义的,有《梁武帝》、《郗后》等人物。他在千福寺西搭院北廊的壁画里,把菩萨像画成自己的样子,这同以后的韩干在宗教壁画《妓小小写贞》和《一行大师》一样,对于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义的约束,自由地加工。他不愿意以神的“供养人”的地位,站在佛国的一角,而乐于以普通画工的形象去主宰神土。他可以把达官贵人拉入《地狱》中来,可见他对宗教神权是蔑视的。吴道子的山水画也很成功。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连一张草稿也没有。玄宗责怪之,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画蜀山蜀水,怪石崩滩,挥笔如暴风骤雨,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赞赏。其“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吴道子常说“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他不跟风,不从众,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他的人物画像“衣褶飘举,运斤成风,虬须云宾,数尺飞动。被称赞为:“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他画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
  
   吴道子的代表作是《天王送子图》,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天王送子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元代永乐宫,明代法岗寺壁画等都是吴道子的风格,敦煌壁画也不乏吴派风貌的作品。他的《地狱变相图》传神地画出了地狱里的惨景,使观看的人汗毛直立 ,不寒而栗。据说,当时画作完成之后,凡是看过的老百姓们都因害怕地狱的景象而一心向善,甚至菜市里的屠夫也不再卖肉了。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载,时间过了几百年,到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宫廷中还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目前所惧到的画迹、碑刻、画目以及关乎吴道子的画诗画跋、口传画迹、海外存迹等还有391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维摩诘像》、《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
  
   吴道子还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棱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朱繇从师于吴道玄,也“妙得道玄笔意“。吴道子对弟子言传身带,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历代名画记》便有这样的记载:“吴生(道子)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有时,吴道子作壁画时只描一个大概,其余便让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即由翟琰完成的。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唐代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他被后世尊为“画圣“,后来他的徒弟接替了“画圣“的名号。
  
   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原作为吴道子所绘,但原作早已遗失。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堪称孔庙的镇庙之宝,由复制的石刻本拓印的《孔子行教像》拓本也成为山东省拓印最多的古迹拓本。《孔子行教像》整体画风完全符合吴道子的风格,画中孔子雍容大度,身体稍稍前倾,双手作揖,谦卑有礼。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透出圣人的智慧。作品用笔提按流转之间表现了画家娴熟的技法,深得“吴带当风”的精髓。画面上方题写:先师孔子行教像;右上方题写: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左下方落款:吴道子笔,并加盖一方印章。)
  
   安史之乱时,吴道子跟随唐玄宗流落四川。由于体弱多病客死他乡。随后葬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李家沟村。1990年3月31日,吴道子53代世孙吴庚寅千里寻宗,到资阳李家沟吴道子"真人墓"进行祭奠。看到相传中吴道子的墓地已经变成菜园,空山不见坟,吴庚寅感叹不已。他在石棺材旁边烧香燃烛,鼎礼跪拜。满沟村民纷纷涌来,争先恐后一睹吴道子后人的面目。并为他指认距墓不远处一茅舍,就是吴道子作画修真之地。宾主巡礼,为吴道子招魂归乡。当年4月1日,吴庚寅到成都见到原重庆大学教授张圣奘博士,并请他为吴道子牌位题写了"叶落归根"四个大字,引回河南老家山底吴村。吴庚寅带着在吴道子"真人墓"旁取出的泥土回到河南老家山底吴村,在三峰山山腰处建起了一座吴道子衣冠冢。1998年禹州市政府成立画圣吴道子文化旅游开发领导组",1999年,重修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仿唐格式的画圣祠,画圣祠又叫画圣吴道子纪念馆。
  
   大年初一那天下午,第一次与弟弟侄儿小侄女一起的来到这里。也许是因为时间较晚,或许是地方偏僻。这里游人不多。只见一座五脊挑檐,斗拱托顶,圆券门洞的山门。山门外,不见鞭炮点燃时的硝烟风,只有儿不时吹着两旁的地上的鞭炮纸,门前台阶上不知谁家的两个小孩在玩耍着。门两旁的两座石狮子显得各外威武,尤其左边母狮子脚下小狮子似乎比别的地方的大得多。山门门两旁又各有一座小石狮子。门上面是一块由大师刘开渠题写的黑底金字"画圣吴道子纪念馆"的匾额。门西面墙上挂着于安澜题写的黄底黑子“吴道子国画院”的牌子。东面墙上挂着是“画圣吴道子故里游览区管理委员会”的牌子。东面的石狮子后面的墙上还有一块下面属有2004年中共许昌市委宣传部、文化局、民政局、人事局的许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山门两边的女儿墙上各有四个黄底黑字东面的“百代师祖”西面的是“千古画圣”。
  
   随后走进纪念馆,山门两旁的墙上是两幅四大天王的画像,拱门上面是一块由张新题写的黑底金字招魂题“叶落归根”的匾额。迎面有一堵高五尺,宽丈余影壁墙,是“重修画圣祠碑记”。院里和东四周的院墙旁边对称立着一块块村民捐资、名家临摹画圣墨宝的石碑。由碑记两侧拾级而上,来到二进院。这里有东西两厢房,明柱出檐,各三间。东厢是贵宾室,西厢房院中方砖墁地,松柏青翠。门口也有一副对联:百代画圣前无古人传承国粹;千秋丹青后有来者弘扬画风。里面主要为吴道子生平简介,展柜里分别陈列临摹的《送子天王图》,以及吴道子创作的石刻拓片等文物。
  
   拾级而上,是一月台,台沿有石护栏,栏板上刻着各种绘画。月台背后是画圣大殿,大殿飞檐翘角顶覆绿琉璃瓦,门额悬匾书万世师表,大殿面阔五间,进深10米,彩绘檐檀,透窗雕棂。内塑吴道子站像,上悬木质匾额“百代画圣”,大殿正中是他的金身塑像。他头戴官帽,身着长袍,目光如炬,银须飘飘,手执画笔,再现了画圣儒雅倜傥的光辉形象。西端置画圣文物,最为国内外画家看重。第三进院是吴道子的飨堂,屋子西厢是陈列室,画圣大殿后面,拾级而上,有圆门直通九龙山十八连环彩石洞。山顶建有“毛悟亭”,在此望可见“道子墓”、“饮牛坑”、“谜语峰”,山下是兰河水库,乘游艇可浏览"吴道子垂钓台"和鸿畅镇"画圣公园",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吴道子诞辰,方圆百里的许多民间艺人都来此朝觐献艺,展销书画、剪纸、石刻、泥塑等手工艺品,形成了一个民间自发的"文化艺术交流会"。

共 76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篇记述的是唐代著名画家、画史上被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关于吴道子的身世,他的特殊的性格、他传奇般的经历、他绘画的绝技和成就以及造成的影响、他出色的绘画艺术教育、关于他的神话般的传说,还有后人及现代人对他的继承和纪念等等,都有详尽的表述。正如文章所用的标题《拜谒画圣吴道子》,读者也和作者一样,对画圣怀着崇拜和崇敬。至于纪念画圣的意义,作者说得也恰如其分:“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吸收国外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更应牢记几千年形成的中华文化艺术传统,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游记,推荐欣赏。感谢赐稿浪花并期待更多佳作。【浪花诗语编辑 陈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