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殷殷问候情(散文)
小时候,人们见面问候语一律是:“吃了么?”
和人告别时,一定会说:“你要把你自己当事!”(保重自己)或者:“再把你当事!”
那时候,父母一定要教导孩子:“见到人,要打招呼。”至于怎样打招呼,不用说,肯定是问对方“吃了么?”
那个年代,每家每户粮食都紧缺,一般人不随便在别人家吃饭的。但是来了客人,还要好好招待的。
有一次,我们家来了一个远房亲戚,也不知道有什么事,总之我听到大人不大欢迎他的到来,总觉得来了就得管他吃饭。谁知这位客人后来又跑来好几次。我那时不知道几岁,总之还没有到上学年龄,听到母亲和姐姐说不喜欢他来,家里本来就缺粮,就没有和客人打招呼。
客人走后,姐姐就教训我:“客人来了,你为什么不打招呼呢?”
第二天,这位客人恰好又来了。我看到他已经坐在小桌子旁边,准备吃饭了,于是就打算上前问候客人。可是,现在准备吃饭,不能问候“吃了么”,那问候什么好呢?我突然想起这位客人最近来了好几次,父母不大喜欢他的到来,于是就说:“叔叔,你怎么又来了?”客人听了,怔了一下,脸上明显有了尴尬的神情,随即自我解嘲似地说:“是啊,我又来了,我又来了。”说第二句话的时候,声音小了很多,似乎在自言自语,眼睛也不再看我,而是低下头看他自己的脚下。
好了,我的任务完成了!问候过客人,我就转身跑了。
吃过饭,客人走后,二姐又骂我:“叫你问候客人,你怎么问候的?”我才知道今天说错了话,得罪了客人。但是,那时心里很不服气,说他又来了,我还是听你们大人在一起时这样说的,为什么我就不能在客人面前说呢?现在才明白,和《皇帝的新装》里所写的事情一样,在某些场合,在特定的时候,大人说话是要看情况的,只有小孩子永远说的是真话,尽管这些真话有时很伤别人,尽管这些真话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只是,那位亲戚后来就很少来我家了。我一直在想,也许他真是生气了?心里渐渐地有了一点点懊悔。
见到村里人,问候语当然是“吃了么?”有时,还会多问两句,如“吃了什么饭?馒头还是面条?”
上小学时,见到老师,一般是笑一下,不会问老师“吃了么”。后来上了初中,有个胆子大的同学看见物理老师,大声地问老师:“老师,吃了么?”物理老师非常开心,在上课时特意表扬了这位同学,说他很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老师“吃了么?”那时年龄小,都喜欢给老师表扬,于是见到老师也会问候老师。后来,有一位同学去上厕所,看到老师从里面刚出来,竟然也大声问候:“老师,吃了么?”弄得老师非常尴尬,哭笑不得。
后来,上了大学,才发现老师同学见面问好方式和老家完全不同。“你好!早上好!晚上好!”告别时,“再见!拜拜!”心里就想,老家到底是农村的,人们问好的方式都非常土气,那么俗气,似乎人生追求的目标只有吃饭大事,缺乏远大的理想,缺少高雅的格调。还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见多识广,连见面问好都那么时髦,那么客气,人与人相处,让人觉得舒服,让人感到自由。
这样的生活一直在继续,这样的问好已经成为习惯。
直到有一天,也许是从自己有了孩子开始。问孩子时,最多的一句话却是:“今天我们吃什么?吃饱了吗?还要不要再吃点什么?”或者是:“你饿了没有?”后来孩子上学在学校住宿,每次看到女儿回来或者给女儿打电话,我才发现,开头问候语从来都不是你好、晚上好之类,却永远是吃饭了吗,最后,总是不忘叮嘱女儿:“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休息,晚上不要熬夜。”
此时,我突然想起,对自己的亲人,问候语永远是“吃了么”,告别时永远说的是“把你当事!”原来,在老家,人们早已悟出了这两句话的玄机,早已参透了普通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这才是人们对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殷殷关切之情。试想,成年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两句问候语更是传达出人们多年相处的深厚感情。
而这么多年来,自以为文明时髦的问候语,却透露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疏离。看起来客客气气,其实心中总有一点点戒备防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少了老家人与人之间那种朴实与亲近。
仔细想想,现在要好的朋友、成天在一起的同事,还有谁见面问你好早上好之类的话呢?多数已经变成:“吃饭了么?你要去哪里?”或者是:“我要去超市,你和我一起去吧?”
办公室的男同事,问候语更是奇特:一开始,相互之间叫X老师,可过了不久,就了老李、小张、大王之类,再后来就直呼其名。还有几个成天在一起打球散步喝酒的人,一个个都变成了“猪”,你这头猪,他那头猪,每个人的名字里都加上了“猪”。听到别人叫自己猪的人,眉开眼笑,不用说,自己终于加入了铁杆朋友的圈子了!
至于女同事,也全成了姐姐妹妹,有的也互相称呼花名,大家开心接受,真是有一种“不可为外人道也”的亲密与开心!
现在,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对于许多人情世故慢慢地理解了,简单的一句问候语,从小时候的现在,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点。我这才明白,原来千百年来,老百姓之间流传下来的许多东西,都是人生经验和人生的智慧,我们不可小觑。殷殷问候语,在平常的生活中,反映的是人与人交往时的互相关爱和美好的祝愿。
二〇一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