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轻舞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轻舞】甘为百姓当乡贤(报告文学)

编辑推荐 【轻舞】甘为百姓当乡贤(报告文学) ————武汉市天河街乡村医生李焱方


作者:文绮 举人,419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21发表时间:2019-11-15 12:42:19

胡秉言诗:“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悬壶轻己利,品德胜黄金。”
   武汉市黄陂区2018年度十大乡贤之一李焱方,从医48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精神,用毕生精力诠释着一个乡村医生的崇高品德;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一颗金子般的心,为农村城乡民众防病治病,解除民众的疾病痛苦,当好一个人民的乡村医生,在平凡的农村医疗战线,创造出不平凡的辉煌业绩。48年来他倾心为百姓送医除病的一个个故事,可歌可泣;他一次次为提高农村卫生水平而无私奉献的事儿,催人泪下。
   在一个阳光明媚,秋风送爽的日子,笔者来到黄陂区天河街卫生院阳光驿站李医生的工作室,见到了李焱方医生,李医生中等身材,目光慈祥,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这对初次见面的我,瞬间打破了怕难以沟通的顾虑,很快我以激动和敬佩的心情展开了采访。
  
   苦难萌生从医梦
  
   李焱方出生于1954年2月,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他的家乡是当年出名的贫困地区——黄陂天河镇。那个年代,属于武汉市的偏远乡村。在他出生的那年,遇上罕见的大水。无情的洪水从汉口后湖一带蔓延至天河地区,他的家乡遭到重创。这给经济本来就薄弱不堪的家庭,带来难以想像的困境,常常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幼小的焱方时常在母亲怀里饿得嗷嗷直叫。在他刚刚懂事后,有一件事儿使他终身难忘!
   那是解放前,一个叫刘瞎子的老人讨饭流落到焱方出生的范泗桥村,解放后就住在村里一个仓库里,与焱方家为邻。由于老人体弱,孤独一人,政府照顾他吃“五保。”当时,这个老人有一手绝活,治疗毒蛇咬伤,毒虫对人体的蛰伏中毒,有独到之处。那时,在农田干活的人,经常出现被毒蛇咬伤的事故。只要遇到这种事,村里就马上请这位老人帮忙治疗。他治疗的方法是:用针刺、拔毒牙排毒,必要时用嘴吸。然后用中草药敷。同时,在他的手中,治好过毒虫蛰伏的病人不计其数,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采药时,懂事的焱方不知多少次主动牵着老人,到滠口,许庙,丰富山一带到处寻找采集。那时的焱方才5岁到8岁岁。采集的药草多以“降龙草、见肿消”为主。一般毒蛇咬人多在炎热的夏天。采药途中时常会是烈日酷暑,还会遇到风雨相交或翻山越岭。小小的焱方不辞劳苦地跟着刘瞎子爷爷,为他当拐杖,当眼睛,当向导。其实,在蒿草丛生处,同样会受到毒蛇爬行的威胁;或者是毒虫的叮咬。那个苦难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为了救治乡亲们,焱方跟着瞎爷爷坚持了好几年。
   在瞎子爷爷大无畏精神的熏陶下,焱方从小也养成坚强不屈的性格。由于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老人的善举和医技深深地影响着他,渐渐地萌生了长大也要学医的念头。
   生活上,下辈敬重上辈,全家尊老爱幼。在李焱方的家里,有一种农家的传统的优秀家风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李焱方从小就懂得要尊重老人,学会关爱他人,帮扶弱者。
   七岁那年,同伴们就要上学了,小焱方也吵着父母要去报名读书。看着孩子如此迫切地要求,母亲含泪咬牙地说:“方,我们家世代都穷,如今虽然是新社会,读书的孩子并不多,让你读书,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家里争口气,混个人样来。”母亲的苦口婆心,打开了他远大的志向之窗。从此,他立志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很快,焱方以全优的成绩迎来小学毕业。可惜刚要升初中,文革开始,学校停课,一直刻苦读书的焱方一时间失去了方向。随着到广阔农村去接受再教育,他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父母身边,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
   只有10岁出头的焱方,回到家里,与大人一起开始了浩繁的生产劳动。每天的农活累得他直不起腰来。但是,他从不叫苦,一如既往地和乡亲们风里来雨里去,什么事情都抢着干。尤其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焱方总表现出一股睿智,聪明伶俐的他能很快想办法应对。一次,在田里收割稻谷,村里一位婶婶不小心,一镰刀,把手割了一个大口子,顿时鲜血直流。焱方看到后,他立马在田埂边上扯来止血草,又一镰刀,将自己衣服上的补丁撕下来,为婶婶包扎。还边问:“疼不疼。”这种做法,深深地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父老乡亲,他们直夸这孩子心地善良,有心窍,将来学医肯定是好医生。
   命运中总会有些巧合。1969年,政府创办了“五七”学校。学校开办了学工、学农、学医的课程。一贯表现灵巧、温顺、善良的焱方被乡亲们一致推荐到五七学校学医,认为只有这孩子最合适。这对焱方来说,是命运的转折。这时,焱方16岁。一年后,他回到家乡春建大队,担任了一名赤脚医生,小小的年纪,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夙愿,由此走上了漫长的从医之路。
  
   行医送药情切切
  
   村医可以说是最基层的一线医生,论条件,论待遇都无法与正规医院相比。
   焱方担任村医后,一刻也不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要把自己的人生紧紧贴近这方泥土,无论条件多艰苦,都要与乡亲们同呼吸共命运,献身乡村医疗事业。他深知短短的一年学习,远远不够临床实用的需要。然而,一个小小的村医疗站,要担负起全科医生的职责,为乡亲们服务,光有淳朴的感情,没有优秀的技能怎行?为了提高自己,他常常是边工作,边主动向身边的彭老中医学习请教,虚心学习医疗知识。白天辛辛苦苦工作一天,晚上坚持自学《西医临床学》,无论寒冬酷暑,他总是刻苦攻读到深夜。“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对于仅仅只有十七岁的他来说,放弃了多少还是娃娃时期的贪玩时光,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用在如何提高医疗技术上来,并且矢志不渝地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十七岁的他任重道远!
   医疗事业让他走上了人生漫长而又艰难的旅程。没当医生,想当医生;当了医生,又非常辛苦。摆在焱方面前,没有退路。现实告诉他:与时俱进朝前走。
   一般来说,乡亲们中患病多为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不准确,同样延误病情,拖得病人有气无力,或是反复无常。病人总希望一看一个准。为了达到病人的愿望,焱方从众多病例中吸取最好的经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记得有一次,一位叫文保山的病人感冒了,一到诊所,啰里啰嗦地埋怨:“怎么搞的,一个感冒,吃了几天药还不见效?夜晚咳喘不止,喷嚏鼻涕不停”。焱方二话不说,上前为他仔细诊断。诊断结果为上呼吸道感染合并肺炎,不光吃药还要打针,这样就好得快些。文保山听后说:“难怪的,我只吃的一种速效感冒药。”焱方耐心地说:“你的病情是拖严重了。今后注意有病早治疗。”这个比病人还小十来岁的焱方表现得那么沉稳,严谨,他的准确诊断与热情的态度,令文保山心服口服。经过焱方治疗几天后,文保山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病好后的文保山来诊所笑着说:“方,你真有两下子。嗨!看不出来你真是个当医生的料;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哦!”
   在连日的治病中,焱方认真总结各种病例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最后把它归纳成常见病多发病,这种技术不可小觑。他的绝招就是做到“心有底。”不光是望,闻,问,切,包括季节,天气,年龄,男女之分等综合考虑;还要有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这些经验都是焱方来说就是最高学问。当时刚刚踏入医疗行业的焱方,用心地探索这个领域。后来在他手中治好的病人数不胜数。
   那个年代,大力推广巡回医疗。当时,医疗站人手紧缺,条件极差,房屋是租借农民家的。外勤出诊,总是他主动承担,同时兼顾走家串户为乡亲们送医送药送服务。
   出诊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及时处理突发问题。焱方的脚步总踏在节骨眼上,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巡诊的路上除了成功救活过一位已经停止呼吸的七岁溺水小男孩外,还救过一位八岁的小女孩。那次到胡家咀出诊,路过刘辛湾水库堤,堤上突然有人呼救,说是有一女孩溺水,生命垂危,需要抢救,闻讯后,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当时年轻的他,毫不犹豫地倾力托起女孩头部,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及配合心脏挤压救治办法,几分钟后,女孩有了生命迹象。这时的焱方累得大汗淋漓,得救的女孩父母,喜泣而泪,拉着焱方的手说:“方,多亏你救了我家女儿,你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从此,人们心疼地爱戴地尊称他为方,乃至“方”的称呼延续至今。
   救死扶伤,看似平凡,却履行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他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众多口碑,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
   都说医生是天使,不错,焱方正是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保护着春建大队的一方平安,全身心地呵护着人们的健康。
   日常中,有时他刚刚端起饭碗或是刚刚进入梦乡,家里门被咚咚咚地敲响,有病人求诊。焱方毫无怨言地放下碗筷或者睁开双眼翻身起床,夺门而出,这样的日子又何止一次。
   在过去医疗落后的时代,病人视焱方如上帝,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他如一棵生根发芽的大树,深深地扎根在这方土壤里,为乡亲们遮风挡雨。后来被乡亲们称为活菩萨,保护神。
   整整三个春秋的从医历程,焱方凭着一腔热血,一份淳朴的感情,一路赤忱地为乡亲们服务,为自己的梦想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他起跑途中,命运之门再次为他打开一扇通往希望之窗。1972年11月,十八岁的他,听从党的召唤,光荣地应征入伍了。
  
   熔炉冶炼为乡亲
  
   从军是焱方人生的一次新出发。那里是高山,是大海,需要有志青年攀爬和瞭望。从军路,也一步步地成就了他。
   来到部队,经过三个月的严格新兵训练后,焱方被分配到营部卫生所工作。人员配备就是一个医生,一个医助,两个卫生员。到这里,既能得到正规的训练,又是一次深化学习的好机会。对于焱方来说,如鱼得水。焱方在想:这是不是领导看出了他的心思,在最好的地方,最好的时期圆他的梦想。
   卫生所工作的焱方,一片赤胆忠心,以自己的一技之长,继续为战友们服务,以精湛的技术接诊每一位来诊官兵。他所在的连队,战士们无不伸出大拇指,夸这位无私奉献的好战友。
   第二年焱方被派往师部卫生教导队,参加战场救护与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知识的学习与训练。
   这是一座大熔炉,既有考验,又是熔炼。一向勤奋的焱方,不断欣然接受,而且从难从严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完成好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虚心向老军医学习,学习人家的医疗技能,学习部队良好的道德操守。
   营部卫生所主要负责各连队的食堂卫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疫和治疗,包括外伤,战场救护等,实践让焱方得到更多见习与提升。
   有时,部队在冬天野营拉练。北方的气候十分寒冷,往往都是零下十几度。为了防止战士冻伤,卫生院都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练兵中,有时战士的脚磨出血泡,他总会上前细心治疗,为战士们送上最温馨的问候,最温暖的帮助。
   野营拉练途中,遇到地方老百姓有冻伤病情的,他毫不犹豫地热情上前给予治疗。一般北方老大爷,老大娘都是粗犷豪放,不像南方人细腻。但是,焱方入乡随俗,视他们为亲人,表现出军民鱼水情的情怀。有时还为他们传授一些有关自救知识;或有关食物中毒的解救知识,帮助老百姓提高防疫能力。
   他的刻苦努力和优异的表现,经常受到领导与战友们的表扬,同时受到营部一次嘉奖。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部队情系家乡。焱方曾多次写信回家,询问邻居奶奶和村里一些老人还健在吗?她们的病情好些吗。这些都是在部队严格教育中形成的一种良好品质和健康的人生观。战友们开玩笑说:“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春风,一地阳光。”
   在部队整整的四个春秋,他把自己最辉煌的时光,奉献给了一直钟爱的医疗事业,他的思想有了一次飞跃,懂得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是远大抱负。
  
   显露身手正当时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带着对家乡的眷念与憧憬,带着对父老乡亲们的那份不解之缘,1976年4月份,听从部队领导安排,重返他一贯热爱的家乡。当踏上家乡那方热土时,一股激情涌上心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熟悉;那些匆匆的身影,都那么亲切。看着为集体日夜忘我劳动的乡亲们,激发了他一定要为医疗事业奋斗终身,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乡亲们服务的坚定信念。这是精神力量的正比。
   凭他的个人本事,完全可以远走高飞,但是他选择了留下。
   他的到来,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经过了部队严格训练,又回到医疗站,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此时的他,医技更加娴熟,而诚恳的态度,成为他恪尽职守的准则。他没有因为自己当过兵,成为一种骄傲的资本,而是把这一经历作为新的出发。
   这里的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不同的是,当他拿起听诊器为病人看病时的姿势比以前优雅些。乡亲们开玩笑说:“村里来了洋医生。”向往美好是人的天性。更多的是焱方看病的技能大大超越以前。

共 871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沿着文绮大姐的精彩采访,认识了把一生的大爱全部献给父老乡亲的乡村医生李焱方。平素很少接触报告文学,对这个体裁的文本,编按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那就尝试梳理一下作者拟定的行文思路吧。文绮大姐从五个点面,为读者塑造出一位好医生:“苦难萌生从医梦”,“行医送药情切切”,“熔炉冶炼为乡亲”,“显露身手正当时”,“为民防治再出发”。在创作中,作者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穿插着回忆等手法,把李焱方的形象生动传神地推送到读者面前。当前对医生这个职业,有许多负面的报道,由于医药价位不断的飙高,医患之间的矛盾也不时有耳闻。前几天我去医院看个咽喉炎,专家门诊的主任医师就非常负责地让我去做喉镜,然后根据喉镜结果开药。我自然有些反感,就是个咽喉炎啊?但想想,这做喉镜的钱花的也值得,至少 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不用担心有喉癌之类的病患来折腾。这是扯的题外话。如果有幸遇到李焱方医生,我想这笔冤枉钱可以省略掉。因为在报告文学中,作者告诉我们,李医生是一位医德高尚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医生,一生兢兢业业献身乡村医疗事业。一个咽喉炎,想来他通过望闻问切,是可以做个判断的。文绮大姐的一支笔,落下的墨总是绽开出亮丽的文字之花,是对生活的讴歌,是对生活中的平凡普通的人物的赞美,满满的正能量,这是值得提倡的文学方向。生活固然有其阴暗面,但我们如果放眼来发现其中更多的美好,从而引领人们向善向正直,难道不是更有意义的创作之路。感谢投稿支持轻舞,力荐共赏佳作!【轻舞编辑:金陵倦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陵倦客        2019-11-15 12:44:17
  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还是需要这样正能量的笔墨来讴歌赞颂的!创作辛苦,感谢文绮大姐奉献佳作!
方向既定,蠕行也能到达终点
回复1 楼        文友:文绮        2019-11-15 14:50:35
  问好金陵社长,十分感谢社长精美的编按,拙作让你极为劳神。我总想,作为社会一员,在喜欢文字的基础上,积极讴歌好人好事,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传播的是正能量,是走在一个朴实无华的文学路上,我想这样的文字,会得到读者的欣赏的。遥祝金社长安好。
2 楼        文友:鸽子        2019-11-15 13:46:51
  一位“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好医生,事迹感人,经由大姐生花之笔的精心构思,书写,让人对这位乡贤的高尚情操赞叹不已!欣赏学习了,问好大姐!
流逝的是时光,弥坚的是友情
回复2 楼        文友:文绮        2019-11-15 14:51:29
  感谢鸽子老师的热情鼓励与鞭策,谢谢,谢谢,遥祝安好。
3 楼        文友:雪碧        2019-11-15 17:19:30
  赏读姐姐优美的文笔,一个使个人利益而不顾,心里全装着乡亲和病人的好医生形象跃然纸上。无论从素材到到整个写作过程,姐姐都把控的滴水不漏,如行云流水,可见姐姐驾驭文字的功底之深妙。
   很高兴分享学习姐姐精彩,遥祝冬安!
回复3 楼        文友:文绮        2019-11-15 19:21:57
  问好雪碧妹妹,看到你多高兴,你的热情关注,让我的空间蓬荜生辉,劳驾你,十分感谢你的鼓励鞭策。其实,妹妹无论是诗歌,还是给人家写的编按,总是那么经典,认真。读来倍感受益。遥祝妹妹冬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