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读书使人生更美好(随笔)
读书使人生更美好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很多藏书,那时候我看见两个叔叔读书写字,从心里面很佩服。心想有一天我也要读书写字,但是叔叔们不让我动用他们的毛笔和书籍。
在我六岁的时候,大舅来我家,对奶奶说:“秀娃到了读书的年龄,我送他去父母那里读书去吧。”我听了十分高兴。奶奶感觉女孩子应该读书,不能像她那样当一辈子“睁眼瞎”。于是我就来到父母亲所在的城市生活了。
父亲说读书的年龄是七周岁,我还需要等一年,但是这一年不能干等着,要跟着父亲学习认识字和算数。于是父亲便利用业余时间教我识字。识字用的教材就是父亲在扫盲班使用过的教材,课文里都是讲的做人的道理,在识字的同时,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叫我从心里很欢喜。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读书人懂得很多道理,原来读书是要明白事理的啊!
不巧的是,当我七周岁的时候,母亲得病了,医生诊断是“斑疹伤寒”,那是一种有生命危险的疾病,当时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我上学读书的事情暂时被搁置下来。
后来是聂永深老师在调查女童读书的事情时得知了我的情况,告诉父亲说,像我这样的情况可以免费读书。于是我才开始了有书读的童年岁月。那时候父亲也非常喜欢读书,他经常把《党的教育》这本书拿回家来读,有时候还从工人俱乐部的图书室借书回来阅读。这时候,我就会跟父亲一起读书。不认识的字,父亲就教给我读。渐渐地我成为班级里识字最多的学生。我的作文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的理想》,同学们都写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有的说想当作家,有的说想当工程师……只有我一个人写的是《我的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那都是因为受《党的教育》这本书的影响。我在作文中写道:“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一定好好好读书,读很多书。”老师在班级读了我的作文,还特意表扬了我。从那以后我更加喜欢读书了。
这时候父亲从图书馆借书的频率也增加了,一般书籍就是《红岩》《红旗谱》《雷锋的故事》等书籍,这些书籍使我树立了更高的理想,感觉自己的将来一定是跟红岩里的英雄人物一样,做职业革命者。但是对于自己具体做什么工作并没有仔细考虑过。
直到上了中学以后,遇见李钟异老师,参加了他组织的“读书小组”,我才接触到更多的书籍,比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家》《我的大学》;托尔斯泰的《复活》等书籍。我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也应该有脚踏实地的职业理想,因为首先要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要自己养活自己,才能谈到为共产主义事业工作。李钟异老师对我说:“首先,要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且在这其中要坚持读书,要把读书变成生活的习惯,你读一本书,和不读书的差别不大,就好像你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一元钱,也没有感觉因此就富有,但是你长年累月的读书,一本一本的读下去,等你读书百万卷的时候,和不读书就大不一样了,它就好像你成了一个百万富翁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绝不是只有学生时代才读书。”
李老师的话对我启发很大,它使我建立了“终身读书”的思想意识。于是,我决定走出家庭,自力更生,做一个终身读书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者。”当我决定去内蒙古建设兵团的时候,我的行囊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书籍。我带走了当时能带走的所有书籍。我在日记中写道:“都说解放军是所大学校,那么生产建设兵团也应该是所大学校,我要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我要向高尔基一样读完自己特殊的大学。这个大学是没有围墙的,是社会大学。”
自从到了兵团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把老子的那句话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然后是每天晚上熄灯以后,我打着手电筒在储藏室里读书,后来自己制作了一盏“柴油灯”。每天读书到深夜2点多。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我的知识水平在同龄人中已经是远远地走在前面了。所以连队决定叫我去做小学教师。有了这份工作,我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可以读更多的书。并且在此期间认识了我人生中的贵人——哈斯其其格,她成为我的免费家庭教师,经常帮助我补习数理化知识,使得我这个只有初中水平的小学教师,速成为一个高中毕业生。
1973年,大学招生考试,我顺利的通过了文化考核和严格的政审,顺利地走向一条和其他知青不一样的道路。一路走来,最感激的是读书习惯的养成,这个读书习惯是李钟异老师对我教育的结果,也是父亲对我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在大学期间我主要是读马列的经典著作,比如《资本论》《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这段时间里主要是读老师提出的参考书籍。收获很大,好像世界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
正因为我喜欢上了读书,命运之神才会那么眷顾我。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在化工部第二胶片,更加巧妙的时候,我的宿舍就在厂部图书馆旁边。于是业余时间我就成了图书馆的常客,那时候赶上改革开放的初期,图书市场开始走向繁荣,我这时候读书的内容比较杂,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结合着读书还看了不少黑白电影。因为那时候我们工厂正在洗印许多黑白故事片。比如《王子复仇记》《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妮娜》等。
这段时期内,我一边读书一边写作,经常写一些散文和通讯报道,发表在《二胶工人报》和《南阳日报》上,最高兴的是一篇寓言《磨坊老板与千里马》发表在《光明日报》副刊上。
结婚以后,遇到了爱读书的老公张建利,于是我们经常一起读书,一起写作,经常互相切磋写作技巧。他的作品也发表在《财会通讯》《上海会计》《现代会计》《广东财会》和上海的一家民间刊物上。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双双被聘为“山东经济管理学校”的经济学教师。成为真正的“学者”型人才。在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我开办了读书讲座,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我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以上的奥斯卡奖。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毕加索、海涅、卡夫卡、莫扎特、肖邦、洛克菲勒、摩根、迪士尼、巴菲特、斯皮尔伯格……这些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最光辉的名字,全部出自犹太民族。”犹太人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也是财富最多的人,从这一点上说,读书和财富是成正比的,难怪中国古代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
要知道犹太民族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0.3%,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读书太少了。我们应该发起全民读书活动,不仅仅是学生要读书,要把整个社会建设成学习型社会,公司、商店、军队,都要读书学习,我们国家会更加富强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要真的“高质量发展”,全民读书的热潮一定要形成,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已经迫在眉睫。我们新时代的作家应该首当其冲。
综上所述,读书使人进步,读书的生活会更美好,读书使人生会更有意义。读书多的民族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就,为此,我们认真读书吧,如果你读书一万个小时的时候,你一定会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学者。那时候,你就会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朋友们,放下手机拿起书,进行高质量的阅读吧!我们为什么写不出优质的作品?都是因为读书不够多。读万卷书好比是走万里路,诺贝尔文学奖等着我们去领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