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散文)
我镇今年创文创卫估计在全市又垫了底,不然政府为何拼了血本来整治脏乱差。
自近半年以来,政府及各站所干部职工几乎每天出动,5人一群、7人一组分片到107国道、339省道、东区、开发区、老街捡拾垃圾;107国道、开发区、东区以及老街路两边住户门前的雨搭、遮阳棚、私搭乱建的违规违章建筑被挖掘机、铲车“整治”的一片狼藉。
政府这样“下大力气”整治环境已不止一次两次了,连续多年都是这样,检查来了就派人分片去捡垃圾、去拆违规建筑;检查一结束,又是垃圾随处见、脏乱差、乱搭乱建像春天的小草——返青了,整治效果甚微。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其劳民伤财,不如从源头抓起;从老百姓的意识里去根治。
要想彻底改善这种局面,政府就得起到引带作用和舍得投资,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政府利用每年春头和冬季农闲之时,把全镇老百姓召集在一起为大家上一堂共创“宜居小镇,从我做起”和争做“文明雅士”的学习、引导、讨论课,并告诉老百姓:在环境治理方面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监督,自我约束,我们的小镇定会变得更洁净、更美丽、更宜居。环境卫生的治理关乎到我们每一位居民的共同努力,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质量且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干净清爽的小镇,也是我们全镇人的脸面,并不是三五个或几十人的事。灌输的次数多了,老百姓自然就有了公德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后紧跟着一系列治理环境卫生制度的出台,看还有谁再敢履拆履建,随手扔垃圾?痒了就挠挠的治理理念只能是劳民伤财。
一个地方的环境卫生搞不好,归根结底是教育的失败、人文素质低下和经济落后的最直接体现。说起环境治理,为什么又提到教育的失败呢?
素质教育已叫喊了十几年,所谓的素质教育不仅仅只为文化课、只为高分,它还涵盖了人文素养的教育。为了检验在素质教育熏陶下孩子们的文明素养,我特留意过许多的小学生、初中生及高中生,这些在素质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有随手扔垃圾的恶习。要说以前路边没有垃圾桶你随手扔垃圾倒也说得过去,现在几乎每条路边每隔几十米远就有一个垃圾桶,孩子们为什么还是随手扔垃圾呢,这不是教育的失败是什么?
记得哥哥曾讲过他亲眼目睹的一件事,时至今日已过去几十年,可我仍记忆犹新:八十年代中末期,哥哥和他的几位同事哥们到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一家饭店吃饭,他们走着走着,不知从哪个方向跑过来一个约七八岁大的外国小男孩,正跟着风追赶一个易拉罐。北方的风比较张扬,寒也逼人,不像我们素有“小江南”美誉的信阳,风也温柔,雨也温柔,小男孩追了大约几十米远,最后终于捉住了那个与风一起赛跑的易拉罐。当时哥哥他们还以为那小男孩是捡破烂的,谁知他拿着易拉罐兴奋地奔向了垃圾桶。
外国的小小孩就有如此好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必入桶的良好习惯,而我们呢?无论穷富;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习惯了随手扔垃圾,所以我只能说文明素养与贫富、年龄并无关联,好习惯与坏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有着较高素质和良好习惯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看重——哪怕是一个小小孩;反之你走到哪里都会遭到人们的鄙视和唾弃。
如果说经济落后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这倒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经济落后一时半会是无法能改变的,因为我们当地没有工厂和企业的拉动,经济是不会有大的增长的,但“穷干净”多少还是要提倡的。
在过去物质较为匮乏的贫困年代,有的人家住的是东倒西歪的茅草房,可家里家外被清扫的一尘不染,人家补了一块又一块的衣服穿出来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虽然破旧,但给人的感觉既整洁又精神,谁看着心里都会很舒服。环境也是一样,虽然咱不太富有,没有豪宅洋房,门前也不及天安门广场宽敞,但咱完全也可以做到穷干净。若每家每户门前每天都能保持干净整洁,一家这样,十家这样……若人人再都能做到不随手丢垃圾,天长日久,慢慢就有了环保意识和公德意识,好风气一旦形成,清爽整洁的优美环境自然而然就诞生了。
有很多成年人自己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穿得也颇为时尚,就是没有公德意识,跟孩子们差不了多少,在校内能做到垃圾入桶,一出了校门到了公共场所果皮、纸屑随手就扔。
在公共场所,小孩子垃圾不入桶,成年人也是惯例性的随手扔垃圾,你也扔,他也扔,不脏、不乱、不差才怪呢?
我认为,政府在环境治理上如其“临渊羡鱼,真不如退而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