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散文)

精品 【流年】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散文)


作者:峨眉月 布衣,109.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29发表时间:2019-11-29 16:17:52

在武乡,我登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山峰。二十多年前,我登上了崇城山,我们那时叫它彭彭寨。现在脑海中只留下凌凌的危石,还有悬崖峭壁下的神泉,不盈不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旁边一残破寺庙,壁断垣颓。
   前几年国庆节后我们驱车直达板山,本来是想欣赏绚烂的红叶,不料天公作美,竟然让我们欣赏到了罕见的板山云海。天阴沉沉的,淡灰色的层积云从头顶直压下来,山谷中扑朔迷离的云雾,一团一团争先恐后地涌起,吞噬了远处的悬崖峭壁,淹没了近处的栈道亭台,一树一树焰火似的枫叶,也完全沉沦其中,消失不见。抬眼四望,山天一色,云海如雪浪滚滚,隐约只露出了花儿垴小小的山头。
   如此奇绝的景色,借用清代吴应莲诗歌形容再恰当不过:“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有峰高出惊涛上,宛然舟楫随波漾。风渐起兮波渐涌,一望无涯心震恐。山尖小露如垒石,高处如何同泽国。”
   可常常令我想起来的不是这些山,而是左会的水华山。
   水华山并不是偶然闯进我的生命里来,它是随着《水花崖》中花花和水瀛凄美的爱情故事,以一种温暖而又悲壮的形式,一点一点从我心头矗立起来的。
   我虽然从未踏足,可有时在寂静的深夜,有时坐在办公桌前,有时凭窗而望总会想象它的模样。隐约觉得和崇城山、板山相似,有些神秘,也有些奇幻。山体壁立千仞,直插云霄;古木森森,遮天蔽日;山上小径幽深曲折,松柏掩映中露出破旧寺庙的一角。最好旁边还有一挂噌噌淙淙的瀑布,或者山涧里湍湍流出一股清泉。
   秋日,淡淡的一层云盘旋不肯离去,天气有点薄凉,我们一行五人终于结伴前往水华山。大理石山门仿佛打开了一首音乐长长的序曲,车子在宽阔的、弯弯曲曲的水泥山路上行驶了好一阵子,才接近主旋律。
   近了,近了,看见了山石,看见了绿树,看见了红色的道观和它砖灰色的观门。站在水华山道观前的空地上,仿佛一阵阵旋律袭来,或铿锵,或清丽,或幽雅宁静,令我一阵阵怦然心动。
   道观后上方,淡青色的一壁几十米长的石岩,像用天斧齐整整地削下来一样,高达数十丈,雄赳赳气昂昂地显出了峥嵘,
   土山坡古木林立,植被茂盛,浓的淡的活鲜鲜的绿色,齐刷刷地刷进我们的眼里。因为还未经霜,山上还没有一簇簇跳动的火红枫叶,也没有一片片耀眼的金黄,就那么矜持地绿着,绿得那么纯粹,那么透明,那么安静。
   在空地上转个圈,只见山头和山头手拉着手,四面合围成一个温暖安静的圈子,呵护着安详地坐落在山色中道观。观墙上“二十四孝图”栩栩如生,那些往哲先贤心无旁骛,一心侍亲。
   这是我想象中的水华山么?是,也不是。它似曾相识,仿佛所有山该有的它都有;却又那么陌生,完全没有印象中的悲壮肃杀之气,只感觉宁静、沉郁、古朴、深邃,还有点温和。虽然山上并未见一点点流水的痕迹,却丝毫不影响山的景致。
   多呆一会儿,一种宁静油然从心底深处升腾起来。进观内看看吧。观内只有几个香客,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正在“脱锁”,旁边几人大概等着求医问药。住持低低地问询,双手缓缓在孩子身上做着法事;香客轻轻地回答,双方脸上都微微带着笑容,余人恭敬立于一旁。
   见我们进门住持只微微一笑,颔首示意问好,并不停下手中的动作。同行的郝雪廷老师随身带来了他的著作《水花崖》,要赠给道观,见几人等候,便轻轻把书放在一旁的桌上,并不等住持仪式完毕举行俗家的赠书仪式,就朝住持微微一笑算是告辞,悄然退出。
   郝老师是何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郝老师不必要说,住持也不需要问。这样安宁的氛围中,实在不需要这些俗务搅扰,有《水花崖》就足够了。郝老师一生勤勤恳恳、孜孜不倦,整天埋头案牍之上,辛苦研究,就连做梦大概也和八路军有关。“从文一生苦”,他实在没有清闲可享。就让他的《水花崖》悄悄地栖居道观,散发几缕文化的气息,替他享受难得的安宁吧。
   半山腰也有两间废弃的道屋,是道光年间山主霍家让的修行居所。沿着“之”形的山路弯曲而上,两间石头砌成的房子紧靠崖壁,长不及三米,宽不盈七尺。靠东一爿石炕,一扇小窗,两扇小门,冬不避风,夏不挡雨。
   霍家让却安于陋室,在这里学道、修道、行道。水华山得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清风松涛悦耳,绿树山石怡情,没有什么比大自然的这些馈赠更加慷慨富有;白昼诊病施药,夜晚灯下读书,没有任何事能比这些更加修身养性。道观因山有了灵性,山也因霍山主立于天地的仁慈,冷硬中泛出了温情。
   我们身处尘世,许多人快要被紧张和忙碌扼杀。来到这里,清幽宁静的溶液立即包围了我们,肩上的重担完全卸下去了,身上的铠甲鳞片也完全脱落了,所有的欲望全都化成淡淡的轻风,被石屋前两棵松树微微拂去。郝老师感叹不已:“多么清静的地方,要是能在这里修行,该是多么愉快的事。”
   时近中午,阳光居然调皮地探出头来,在我们的身上、手上、脸上跳跃着。道旁斜伸出几枝鲜红的浆果(我们俗称“圪尖”),随手折来几枝,酸涩中已略带甘甜。古木下、石道旁,满是星星点点的小花,黄色的、紫色的、粉色的,不知道有多美丽。同行的悠悠孩子一般东采一把,西摘一捧,握在手里,惊奇着水华山怎么这么安静优美。要是有足够大的容器,我相信她会毫不犹豫地把这里的秋色,一股脑儿地带回去慢慢享受。
   山上有许多原生态的树林,树木高低层次不齐,有的笔直向上,有的旁逸斜出;林中藤蔓密布,珍贵的药材到处都是;就连腐烂的树根、树干,也爬满了碧绿的苔藓、嫩白的蘑菇。在这里,每一种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们都有尊严地活出了蓬勃的生机。
   那天,我们拍了很多照片,在这不被雕凿的山里,石屋前,松柏下,小径上,试图把这里景色留下来。唉,其实照片能留下多少东西呢?能留住某一处的景物,能留得住整个水华山吗?即便能尽可能多的留住景色,它能留住山里的阵阵松涛吗?能留得住淡淡的花香吗?能留住那生机勃勃的生命吗?
   能留得住这一切的,只有是水华山了。它不仅留住了这里独一无二的美景,留住了我们虔诚的足迹,还留住了霍山主仁慈之心,也留住了郝雪廷老师一生倾情的奉献。
   于是,归来后,我便常常想起了水华山。

共 24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现代社会,节奏快,人的压力也大,加之钢筋水泥的禁锢,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都市繁华却喧嚣,人呆久了,会烦闷,也会内心压抑。所以,不少人选择到大山中去放飞心情,去领略大山的豪迈与静谧,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静,让人心旷神怡。静,也让人陶冶情操,身心都得到放松。作者因凄美的爱情故事,一路寻踪来到水华山,却未见水的痕迹,只见道观,只见山石像刀劈一样,只见绿色植被茂盛。山中没有肃杀之气,给人一种宁静、沉郁、古朴、深邃的感觉。让人的身心都得到放松。此篇游记,描写细腻,画面感强,不但记录了水华山的美景、人文与历史,还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1201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9-11-29 16:18:58
  欣赏美文,感谢作者的分享!
   问好,感谢投稿流年!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峨眉月        2019-11-30 12:39:21
  谢谢老师耐心阅读并评论,问好老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