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轻舞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轻舞】漫话天皇(杂文随笔)

  【轻舞】漫话天皇(杂文随笔)


作者:东岳雨石 童生,72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34发表时间:2019-12-03 18:14:17


   “无门无旁,神运四奥,被迹无外,无热之后”不会有第二个门和岔路,他的精神贯运四方极地,到了所有有人足迹的地方,也传到了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的后面。
   “三辅九翌,为世亿龄”,周围贤者高士辅佐,昌盛于世,岁至亿龄。赞誉之词,这个意思还是把“天皇”安置在中华文明源头上,放在伏羲的上边,不知作者为何不认可伏羲而崇扬“天皇”,笔者在后文要加以详细客观分析。
   通过三舌,可以知道“天皇”时期,有个三舌族群,被“天皇”给平灭了。由此可知“天皇”的功绩,同时也说明了在当时,在中国这个广大地域上孕育繁衍创新发展着很多部族文明。这些部族就像现在的一二个县;或者一个地区,大的甚至超过一个省以上;或者两个省的面积,他们各自为政,也联盟共主。当然是由最先进发达的部落来承当天子。看来三舌国是个强国,有和“天皇”一争高低的势力,所以,被“天皇”所灭,看来这次战争并非易事,从上古能流传下来,也算是一场惊心魂,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大规模战争。
   从“首出庶物”这句,看出来是有了资产物资的时期,当是新石器晚期,所谓“庶物”就是陶制品、玉制品、编织品、骨制农用工具,还有兽皮、工匠;一些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祭祀礼器等。
   有人认为“天皇”国就是良渚古国,良渚有5300年至4300年历史,也与记载相吻合。
   这个“天皇”国,他只限于他的方国之中,中原地带的人少有人知,他是河母渡文明,继而发展为良渚文明。但是良渚文明的玉文化是从凌家滩而来,凌家滩的玉文化是红山文化而来的。笔者认为:“天皇”时期是夹在黄帝时期的江南古国。所谓:岁启摄提,以木承德,这是他“天皇”古国地域的后人,下去了两千多年后的有文化的人,因为长江南北大统一,秦统六国,各地文化混合,把伏羲木德为皇同“天皇”混淆了。
   笔者认为:中华文明源于太昊伏羲时代,为木德,所为木,五行指东方,东方为震,震易为雷,帝出乎于震。“摄提”是太岁处东寅,青龙星宿。
   由此,伏羲是东夷部族的龙族,何谓龙?猪也!是第一个被豢养的牲畜,封狶氏就是伏羲龙族的后裔,少皞和羲和以及九夷族都是。伏羲是第一个元始初创文明,以网罟和豢养为一个漫长时期;第二个是神农时期,所代表的是农耕五谷时期,为豢、种、猎和制陶,也经历了漫长过程;第三时期为黄帝时期,其典型的是玉石文化时期,持续到大禹夏王朝为青铜时期。
   “天皇”国与江北因有长江天堑,在正史记载中未见,据《吴越春秋》载:“凡从太伯至寿梦之世,与中国时通朝会。”;“寿梦元年,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鲁成公会于钟离,深问周公礼乐,成公悉为陈前王之礼乐,因为咏歌三代之风,寿梦曰:\\\'\\\'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因叹而去,曰:\\\'\\\'於乎哉!礼也!’”这是首次记载南方方国和中原交往的事,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五百八十五年,算是南蛮地和中原结交的第一次记载。
   良渚文化有龙山文化的痕迹,但不能说明就被夏统治了,只能是先进的技术被借鉴使用,就像现在,计算机是美国的,我们中国也普及了,能说明什么?我们依然是独立主权的我们;还有我们国家战斗机的发动机是俄国制造的,但我们还是我们。良渚也一样,是一个曾经辉煌的国家,统治着江南一带,到了周王朝以后就是越国。
   他这个国家不叫“天皇”,叫“天灵”国,“天皇”之名是后人结合江北中原地域的“三皇五帝”之说,给杜撰上去的。“天灵”国是有的,统治着江浙赣闽一带,历史一定也是悠久漫长。东周时称为“百粤”,从长江南岸至广东海岸皆是,说明那里有上百个小国家,统称“百粤”。
   纵观罗泌《路史》就是抄录摘取西汉纬书,和一些非正史的偏门杂书。汉代的一些纬书,其中的记载,就像《齐谐》一样;也像干宝的《搜神记》,尽是奇闻异事,不足为凭。
   如以下书所载:唐·《始学篇》载:“天地立,有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有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这里说天皇有十二头,称号“天灵”。是天皇长了十二个头吗?还是说他属下有十二个部落联盟?再就是他的“天灵”国相继传了十二代?
   《洞冥记》载:“天皇十二头,一姓,十二人也。”这里说天皇十二头,是一个姓,是十二个人,表明天皇不是长着十二个头。
   《洞纪》载:“古人质以头为数,犹今数鸟兽以头计也。若云十头鹿,非十头也。″看来天皇是十二个人,头是数量的名称,应该是十二位,都是天皇,若这样说,天皇就是相继传承了。
   《三五历记》载:“溟涬始芽,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二头号曰天皇。”这里也说天皇十二头,所不同的是号称“天皇”,与《始学篇》所载的称号不同,《始学篇》载是“天灵”称号。但这里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说天皇“岁起摄提,元气肇启。”天皇这个国家建立是在“摄提”,这个“摄提”词语是什么意思?《尔雅·释天》载:“太岁在寅曰:摄提。”寅是十二地支之一,它处在二十八宿东方青龙的尾宿的位置,也就是说太岁(乃木星)这一年是处在寅的位,这一年也就是寅年,(寅在十二属相是虎),“摄提”就是寅年,天皇建国的这一年是虎年。《尔雅·释天》上还载:“太岁在甲曰:阏蓬。”这又是啥意思?太岁在甲?甲在什么地?其实甲是十天干的第一位,它的位置和寅相近邻,在二十四山方位图上看,寅和甲是紧挨着的,按顺序是数了寅再数甲。甲也处在太岁所临的尾宿,这样就是“阏蓬”,“阏蓬”和“摄提”合在一是纪年历的名称,按现在的名称就是甲寅年,甲寅年的纳音是“大溪水”。“大溪水”的“大”字,在古代也念“太”音,“大溪水”也念“太溪水”,何谓“太溪水”呢?此义长江水。“天皇”朝以甲寅年建立,肇启开元。
   《春秋纬元命苞》载:“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长天下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知道天皇是处在首位,还有地皇,人皇,他们兄弟九个人,分为九州。在这里看出这三个朝代时期的统治区域是九州。九州,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分的禹贡管辖区域,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九个区域。可以知道这天皇也是主宰九州区域的国家,他到底是比“三皇五帝”早呢?还是晚?或者是在其中的传承政权,被后人异名改称了呢?
   《洞冥记》载:“天皇十二头,一姓,十二人也。”此书貌似不是《汉武帝洞冥记》,当是另有其书,笔者无法考其出处,非常遗憾。
   徐整《三五历记》载:“溟涬始芽,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二头号曰天皇。”徐整,江西人,是三国时东吴的太常卿,据《隋书》记载撰有《毛诗谱》,注有《孝经默注》,另著有中国上古传说的《三五历记》及《五远历年纪》。徐整生长于江南地带,当然可以耳听至故老相传的当地历史和神话传说,这一些当地不上正史的稗史野谈,当然是在当时的齐鲁之地和秦晋之地所不知道的;同样,这些地方不上正史的远古历史事迹,赵整也不会知道。
   《洞纪》载:“古人质以头为数,犹今数鸟兽以头计也。若云十头鹿,非十头也。”《洞纪》载:"地皇十二头。”
   韦昭,公元二七三年,三国东吴人,江苏丹阳县人。史学家,著《吴书》、《洞记》等。
   《春秋纬》载:“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长天下也。″这是一本纬书,是自西汉以后,涌出来的书作,著者失考。
   《河图括地象》载:“天皇九翼,题名旋复。”
   《河图括地象》又称《河图括地象图》,是汉代谶纬之书《河图》中的一种,内容专讲地理,是一种地理书,但里面有很多神话传说的内容,不知作者是谁。
   《帝系谱》载:“天地初起,即生天皇,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旧唐书载为张愔作,不知何朝代人。
   通这以上这些古籍,就能看出宋代罗泌《路史》中“天皇”的出处来历,完全是抄摘一些非正史的谶纬之书,谶纬之书的记载,很像今天的传奇神话故事,但是抛开神话的外衣,那就是根柢的真实,“天皇”是确有其事,但不是很上古的,也有和“三皇五帝”混淆的传言。
   《周礼·外史》载:“外史:掌书外令,掌闻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则书其令。”此书是战国时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战国时期人,不是凭空就能写出来的,这部书是一部国家体制机构建制书,由此可知它的历史是远的,所记是具有真实性的。“皇”字在这里出现,只是和“三皇五帝”一组,只表明“三皇五帝”,并没有提到“天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与秦博士所议后引用之说,即天皇、地皇、泰皇(指人皇)《史记》是一部正史,提到了秦始皇,始皇一称起时是较之“天皇、地皇、泰皇(指人皇)。”这是在正史中首次见到“天皇”之名,还是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与秦博士所提议的,看来“天皇”一说,是有来历的,其源也久,是否就是“三皇五帝”的三皇中的一位呢?看《史记》秦始皇称皇帝,皇帝一称的由来,就是从“三皇五帝”内借鉴来的。
   秦代以前的历史文献资料空缺,究其原因有二,一者:据《春秋左传》载:“(鲁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这段文字写的是周王室夺王发生的事。姬朝、姬猛兄弟二人争夺王位,姬朝失败,把周王室藏书典籍,装了整整五大车,携带着逃去楚国,(史馆藏书已空,李儋因此失去官职,西出函谷关去秦,(道家太上老君)路遇关令尹伊喜,遂写下历代老年贤者遗存五千言,名曰《老子》(《道德经》)。《史记·封禅书》载:“周朝太史儋见秦献公说:起初秦与周联合,联合后又分离,五百年后该当重新联合,联合十七年就会有霸王出现了。’”)一路上烧水做饭,尽用书卷,可惜中国上古远史,就这样丢失亡没;二者: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尽了诸家所著书籍。
   因有这两次大的文史劫难,致使中国自周以上历史文献资料缺失,只能在春秋战国、秦、汉等诸子百家文献中零星散见,这些散落的上古人物只句片言,都是长幼口耳相传的野乡稗史,其真实成度只能是九虚一实,不可作为正史之凭证。
   《周礼·外史》载有“三皇五帝”,并无“天皇、地皇、人皇”之说;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也只是如实的记载了秦始皇“始皇”一称的来历,从这个来历,把王绾、冯劫、李斯、秦博士商讨议语“天皇、地皇、泰皇”,司马迁却没写“天皇”的论述。
   正史上只有“三皇五帝”未曾表述“天皇、地皇、人皇”,因为这种称乎只是后世上的人这样给任命的,并没有落实在谁的身上,如“天皇”之称是落在有巢氏身上呢?还是落在燧人氏身上?或者是伏羲氏身上?能称“天皇”,那得有利于人类划时代的卓越贡献的人或者朝代时期,以上这三位都有资格承当“天皇”之号,这“天皇”之称,就是后人对前圣人的崇敬之意,笔者认为:后人心里的“天皇”称谓还是加在伏羲身上的比率数多。
   “地皇”,一称也是这样,是女娲呢?还是共工?还是神农?当然还得依据他对人类的贡献看了,笔者认为是神农。
   “人皇”一称,有黄帝,有蚩尤,有少昊,有颛顼、有尧,有舜,有大禹,当然依为人类的功绩而论,笔者认为是大禹。可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江南的人,在秦后汉代,他们只知道有“天灵”国,对中原的古圣人,才稍有知道,也就把“天灵”国的历史并与江北的“三皇五帝”混淆一处,但心里也感觉不是,又不肯承认这“三皇五帝”的功绩,就妄称在更早的远古,比有巢氏还早的时候,是初“三皇”,还有中“三皇”,越扯越远,就扯到不会说话的时期去了,对人类没有划时代的贡献,也能称“皇”吗?
   古籍中的“三皇五帝”的排次,只是写作者一家之言,只以个性喜爱,不足为凭,“三皇五帝”的排名,当以他所给当时的人类有什么巨大卓越的贡献,能对当时的生活现状起到有益的划时代的变更,这样的才能起到煌煌灿光,实乃称“皇”的意义所在。
   以下是笔者按自己的心意排列的:上三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中三皇:
   “女娲氏、神农氏、黄帝氏。”五帝:“少皞氏、颛项氏、唐尧氏、虞舜氏、夏禹氏。”
   有些书把“共工、祝融、少皞”列入,究其三个在其时代无可以推崇的卓越贡献。
   至于“天皇”氏,《路史》把他捧的至高无上,究他所讲的“斟元陈枢,以立易威”,是上观天象,古人在长夜中除了观看美丽的夜空之外还干什么呢?不就是随看星转斗移;随神驰空界,想入非非,观察到了一岁之中星辰移动的自然规律,形成了一套标志岁的方法,以此标记何时为春耕育种;何时夏立夜长;何时秋收;何时冬立寒冰。在什么季节的什么月份可以种什么农作植物;再在什么季节什么月收什么农作植物。这可是神农朝代究研的课题,直接影响着五谷的收成,半点马虎不得。(例如天赦日,种葱在天赦日前长出的葱不大就长花蕾;过了天赦日种就不长,葱长的又大又好。极灵验。)天文历法就自然而形成了,下一步就是系统的把它提前排列出来,用符号刻记,传晓于民众。

共 1166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学点知识吧,真是难为作者,如此之钻研,其精神实属可佳,值得学习。【轻舞编辑:健唔】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陵倦客        2019-12-07 23:19:07
  这里好像是国学讲堂呢,来学习了。
方向既定,蠕行也能到达终点
2 楼        文友:金陵倦客        2019-12-07 23:20:51
  江山文学网是纯粹的文学网站,类似于学术论文的作品,不适宜发表在这里。建议老师找寻到适合的去处投稿。比如:中国诗词论坛
方向既定,蠕行也能到达终点
3 楼        文友:东岳雨石        2019-12-15 19:53:16
  什么叫文学?文化知识研究就是文学。
4 楼        文友:东岳雨石        2019-12-15 20:11:29
  不懂文学的人,只以为写篇现在文章就是文学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是文学,就不明白它们的根才是真正的文学。所谓文学,就是古文化知识的学习才叫文学!写一篇浅薄的现在文章也敢称文学,那不是无知也是厚脸皮!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