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周末,那些寻找诗意和远方的日子(散文)
一、悦读阅读,诗情画意
——写在图书馆新馆开馆十周年之际
金风送爽,瓜果飘香,金秋十月,举国同庆。2019年国庆节前两天,非常荣幸来到增城区图书馆,参加了“礼赞新中国,诵读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文朗诵会,声情并茂地朗诵本地作者创作的诗歌,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其他朗读者或深情讴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伟大成就,或礼赞美丽荔乡的蓬勃发展,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我与增城图书馆结缘,缘于朗读和写作。那时我刚从烟柳满皇都的北方,回到四季花开的岭南,百无聊赖,在文学作品中寻找诗意和远方。彷徨中,我开始尝试写作,并慢慢接触诗歌朗诵。
德国诗人荷尔德琳曾问自己:“在这贫乏的时代,诗人能做什么?”哲学家替他回答:“诗人可以使我们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看了这段文字,我想,时代发展了,物质日益丰富,我要追求“诗意地活着”。基于这个浪漫的信念,让我在如水的岁月,阅读戴望舒的《雨巷》,仿佛看到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走在青石板上,阅读林徽因的诗歌,喜欢上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
回想两年前的春天,我查百度乘公交,第一次来到宫粉紫荆花开的府佑路,似乎走进粉色的桃花源。这是我离开校园后第一次登上舞台,第一次参加诗歌朗读表演。
那年第二次来增城图书馆,已是紫薇花开的季节。那一次,是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五届“夏青杯”广东增城赛区的大赛,我每天背诵经典作品《再别康桥》,我得笨鸟先飞,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参加比赛时,我紧张得两腿发抖。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今年是我出入增城图书馆时间最多的一年。记得清明小长假到了,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我周五早早乘车赶到图书馆的挂绿大讲堂听讲座,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忘了讲座时间安排在周六。
时光匆匆,又一个周六到来,大雨倾盆。为了聆听图书馆举办的散文讲座,我冒着大雨,乘车行驶在水漫金山的林荫大道,仿佛进了威尼斯水城。看着车子像小舟一样在水中缓缓前行,我一边拍视频,一边想打退堂鼓。到了图书馆,聆听一级作家、教授杨文丰老师的散文讲座,看着讲台后屏幕的《自然笔记》,第一次接触风格独特的科学散文集,惊异于作品涉及气象、植物、生态、环保、科学史、科学美和科学理论,将自然、科学、文学水乳交融,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竟然忘了窗外的暴雨。
今年的炎炎夏日,再次走进图书馆,是我自告奋勇报名参加“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演讲“红色故事”专题演讲比赛。那晚我赶写了演讲稿,即匆匆报了名。令我意外的是,因为一位热心的老师帮我修改、润色了草稿,我竟然意外进入海选的第一关。接下来的日子是背诵演讲稿,参加培训,修改稿子,我感觉自己很幸运,非常珍惜这样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七夕”节到来,给“相约增图为爱发声”的浪漫诗会披上神秘的色彩。我再次朗诵了经典作品。也许是经过演讲比赛的锻炼,我不再紧张。我眼睛盯着前方,眼前似乎浮现康桥下如画的风景,康河的柔波,河边的金柳,波上的小舟……这次朗诵会热闹空前,现场有天真可爱的儿童、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成熟稳健的中年人、白发苍苍的老年人。诗会既诗情画意,又充满人间烟火气息。荷韵悠悠,香飘岭南。
2019年珠三角作家新书推介暨分享会在增城图书馆拉开帷幕。瓢泼大雨中,来自珠三角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和作家,以专家推介、创作阅读分享、诗文朗诵、读者互动、现场提问赠书等新颖形式,把推介分享会推向高潮。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新书推介分享会圆满落幕,我还有幸与珠三角的作家们一同参加“醉美初秋荔乡行”的文学采风,于烟雨绵绵的初秋,欣赏荔乡的旖旎风光,分享荔乡丰收的喜悦,参观荔乡的人文景观,激发创作灵感。
春夏秋冬,季节轮回。一路走来,在增城图书馆听讲座、朗诵诗文,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吸取养分,传承中华文明,阅读悦读,诗情画意。诗文伴我成长,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和经历!
二、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在参加红色故事主题演讲时
建国七十周年,人们歌颂中国共产党,最爱唱的歌曲是红歌,我喜爱的红歌是什么?是老家的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我一次在群里意外发现喜爱的家乡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立马记起去张家界参加年猪节活动的情景。那次收获挺大,偶遇了一位老乡,他竟然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傩戏和傩技”的表演者,他在青山绿水间清唱了这首民歌,歌声悠扬婉转,我立马喜欢上了这首歌。
回到增城,一次浏览朗读链接,看到《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标题,好奇地点了进去。文字描述了这首歌的来龙去脉,这是在湘西流传了近百年的故事:一位叫戴桂香的女人,年轻时貌美如花,歌声悦耳动听,她是桑植的百灵鸟。一位叫贺锦斋的年轻男人,文武双全,一表人才。他们郎才女貌,注定要成为恩爱的夫妻。可是1919年秋天,革命形势愈演愈烈,他在新婚不到一个月,毅然离开妻子参加革命。1928年2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他与妻子分别近十年后再度重逢,在家里度过了幸福的三个月。革命召唤着英雄,他又要去行军打仗了,他对妻子说,想他了就唱《马桑树儿搭灯台》,这是他刚教她唱的民歌。马桑和灯台是家乡的两种树,灯台和马桑紧紧缠绕如恩爱的夫妻。1931年,他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回来了,尸身经过桑植的风雨桥,天昏地暗。他,贺锦斋,是贺龙的堂弟,红二军第一师师长。她戴桂香,成了贺家七十二个寡妇中的一个。她守了贺锦斋整整六十七年,于1995年在洪家关光荣院去世,临走前,把马桑树叶铺满床铺。
一次回老家,参加当地组织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活动,老年大学的校长详细解说了1935年红二·六军团从张家界来到老家七甲坪的经过,他说红军部队在贺龙、萧克、任弼时、王震的带领下,进驻伍家的金氏宗祠,附近的百姓给红军送吃的东西、睡的用具,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校长的话语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不曾忘记人民的军队连夜行军,不曾忘记人民的军队浴血奋战,不曾忘记小红军战士的音容笑貌。
观看当地百姓自编自导的节目,舞蹈《长征》、歌舞《十送红军》等节目演绎出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演绎出百姓和红军的难舍难分、演绎出热血青年参加红军与亲人的离别场景,这些动人的情景牵动着观众的心,舞动着百姓的情,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美丽的江山是人民的军队打下的,幸福的生活是人民的军队创造的。
文艺演出结束后,我们重走了一次红军路。红军部队曾经驻扎在那溪堉水库旁,那里保留着红军居住过的山洞、走过的石桥。群山环抱中,锣鼓整天,青山回响,人们恍如梦中,似乎看到了抛头颅洒热血的红军战士。
青山依旧在,处处埋忠骨,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些红军战士。我们离开红军路,去了红军长征纪念展览厅。纪念馆的木板墙壁上展示了“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开国元帅贺龙的生平事迹,当时参加红军队伍的热血青年的名单,红六军团长征日记,张家界、沅陵党史资料,当时流行的红军歌谣,贺龙当年用过的马灯、水壶,披过的旧蓑衣等。看到马灯,我内心震撼,那马灯就是一盏光明的灯啊,照亮了了红军长征的路。
夜晚听当地的村民唱山歌,他们即兴作词,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走过二万五年里长征,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迎来新中国的成立。
山歌皇后和村民齐唱《马桑树儿搭灯台》,数说着这首歌的故事。我从没想到这首歌有这样凄美动人的故事,虽然小时候听说过,红军长征时,贺龙率领部队在祠堂办公,指挥打仗。
我们和老乡相约,每年都回去重走红军路。时间过去两年多了,我因母亲生病没有回去,可我依然想听老乡们唱这首民歌,想去红军路走走,看看红军桥,吟唱《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我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