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项羽论(散文)
一
公元前202年,历时四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在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的悲壮中结束了,刘邦笑到了最后,成为胜利者。那一年,项王31岁,刘邦55岁。
项羽虽然失败了,但是无愧于一个英雄。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因为他是西楚霸王,反秦农民起义的精英,在他率领的诸侯军的攻击下,秦王朝大厦倾覆,终于灭亡了,历史进入了又一个时代——楚汉相争时代。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为项羽立传,把这个没有做过帝王的诸侯王与历代帝王并列,由此可见,司马迁对其推重。《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让我们了解了项羽的为人和性格。太史公对项羽是赞叹的,指出:“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但也指出了他性格中的缺点:“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是个悲剧性人物,其失败主要原因来自于性格,所以,项羽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二
项羽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勇武”“威猛”,在战场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武士。他自24岁起兵以来,八年中身经大小七十余次战斗,“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打了无数次胜仗,终凭武力成西楚霸王。
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自傲自负。年轻时,不学无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兵法也不得而终。他志向远大,看到出游的秦始皇,竟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有一身武艺,血气方刚。他正逢一个英雄出世的年代——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项羽一直跟随叔父项梁起兵,成为项梁起事的得力助手。公元前209年7月,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这给了项梁叔侄走向起义反秦的最佳机会。
项梁和项羽逃亡到吴中,韬光养晦,寻求机缘。项羽勇武,在楚汉相争前就可见一斑。他遵叔父指令,杀会稽守殷通,刀割人头,力杀一百来人,吓得郡府上下不敢吭声。他们夺了兵权,得江东子弟八千精兵,这就是他们起事的原始资本。从此,他们力征经营,靠自己“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人气越来越旺,很快扩大到六七万人。
项梁杀秦嘉,收败军;项羽占襄城,坑士卒。他们立熊心为楚怀王,建都盱眙。起义军继续西进反秦,声势浩大,攻城略地,使秦王朝岌岌可危。可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项梁由于骄傲轻敌,致使兵败秦军,身死定陶。项羽毅然接过叔父的起义大旗,使反秦之路走得更远。
在军营中,项羽力斩卿子冠军宋义,威震诸侯,很快的,他就成了义军的统领。为救巨鹿,他破釜沉舟,以激士气,以示死战。楚军无不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令作壁上观的众诸侯恐栗。此战,杀苏角,俘王离,死涉间。战后,项羽召集诸侯首领,他们过辕门时,无不膝行,莫敢仰视。
项羽击章邯,迫章邯降。继续西进,攻打函谷关。最后攻进秦都咸阳,杀子婴,焚宫室,灭秦。
项羽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然后大封诸侯,自己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统领九郡,成为天下霸主。
三
项羽残忍暴戾,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多有记述。占襄城时,坑士卒;在新安,屠二十万秦之降卒;屠城阳,坑士卒;占外黄,欲坑军民,幸而有13岁的孩子劝说,得以赦免;占咸阳后,屠城,烧宫室,掳掠妇女。他杀殷通,斩宋义,烧纪信,烹周苛,烹那个说“沐猴而冠者”,杀殷通时,手刃近百人,杀害义帝于江中……刘邦与他在广武涧对话时,就曾列举他数条罪状,多与此相关。
项羽是个勇士,战场上骁勇善战,无人能匹。他身经百战,无惧生死,冲锋陷阵,令敌胆寒。早在吴中避难时,他过人的膂力,就令吴中子弟惧怕。他杀殷通时,又手刃一百多人。他于军营中手刃上将军宋义,没有胆魄,岂敢为之?
巨鹿之战后,项羽召集诸侯军首领,他们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楚汉相争时,汉军一见项羽,皆闻风丧胆。汉将楼烦善骑射,在广武涧,欲射项羽时,见项羽怒目呵叱,竟箭不敢发,逃之夭夭,足见项王虎威。东城快战时,斩都尉,斩上将,力杀几百人。赤泉侯追击项羽时,项羽“瞋目而叱之”,人马俱惊,后退几里路。在临死前,与汉军短兵相接,竟手刃百人,身披十余创。司马迁用赞赏的目光写他的英雄无敌。
项羽与刘邦争斗中,在军事上始终处于优势,而刘邦就显得很狼狈,几乎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汉军败彭城,死睢水;败荥阳,走成皋……可战争形势瞬间逆转,垓下一战定乾坤。项羽自刎,还是刘邦笑到了最后。
四
太史公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评论极当。项羽是个英雄,但他首先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不能只看到罩在英雄头上的光环,还要看到他性格上的弱点,而这弱点可能就是致命的。
项羽的性格中自有柔情的一面。垓下之围,项羽独坐帐中自饮,慷慨悲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凉而缠绵。此刻,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爱姬虞美人。他对虞姬爱情专一,征战时虞姬“常幸从”。虞姬是他作战的动力,精神的支柱,使他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可英雄也有气短的时候,此时他身陷重围,心知无力保护自己的爱姬了,“虞兮虞兮奈若何”,怎不令他伤心落泪?这是英雄末路的悲叹和无奈。
虞姬是个好女人,明白大王心中的牵挂。于是,虞姬凄然起舞,忍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绝唱,是告别。她突然一转身,从项王身上拔出短剑,往脖子上一横,香消玉殒,以死谢君王,这一幕是何等的柔情和悲壮。项羽抱着虞姬尸体痛哭,草草掩埋了她,跨上战马,准备突围。霸王别姬,最显项羽柔情。
项羽性格上“妇人之仁”,使他变得优柔寡断,以致错失了一次次良机,导致政治上翻盘。
在鸿门宴上,谋士范增就指出“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是项羽除掉刘邦的最佳时机,可因为项羽的盲目自大和缺乏果断失去良机。范增心知刘邦的野心,就决计在宴会上杀刘邦。他多次示意项羽动手,可项王“默然不应”。他找来项庄舞剑,意在趁机击杀沛公,却因项伯阻挠,未能得逞。刘邦上厕所,项羽听之任之,以致刘邦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溜走。难怪范增生气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此言预示楚汉相争结局,历史也验证了他的断言是正确的。
项羽的不彻底,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攻下咸阳后,烧了宫殿,拍拍屁股就走人,罢兵而归。三秦的战略地位何等重要啊。人劝他在咸阳建都,他却说“衣锦夜行”,想回去炫一下,殊不知,鹿死谁手,天下还未定呢!
项羽与刘邦在广武涧相持时,犯了急躁病,想早点结束争战。多次派将领出营挑战,意欲决一雌雄,可刘邦不买账。得知海春侯曹咎兵败,楚军兵疲粮少时,项羽才有所畏忌,最后答应了刘邦的请和,割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平分天下。项羽思乡心切,罢兵东归。
殊不知一山容不下二虎啊,天下纷争不会就此了断。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提到项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是毛泽东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得出的“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
相反,刘邦手下的谋士看清这一点,决计乘项羽麻痹大意和兵疲思归之时,进行反击。刘邦联合了众诸侯,将项羽重重包围在垓下,势在必捉项羽。
五
项羽自矜功伐,骄傲自大,失人心,欲以武力征营天下,逞匹夫之勇。
在鸿门宴时,他自矜功高已显端倪。刘邦先夺函谷关,派兵把守。项羽打到函谷关时,无法进关,于是,派兵攻打入关。当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他告密,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时,项羽随即大怒,决定进攻刘邦,目空一切。他根本就没有将刘邦看在眼里。他觉得,攻打秦军全是一己之劳,你刘邦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所以,项羽就违背当初楚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
原本怒气很大的项羽,当刘邦来鸿门向他谦卑的道歉时,就很快的原谅了他,并留下他饮酒,好酒好食款待他。樊哙闯帐,项羽非但不动怒,还赐酒赐猪腿赐坐。一方面体现他的性情豪爽,一方面体现他缺乏智计,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像他在刘邦面前随口说出告密者曹无伤,就是无心机的表现,送了曹的性命。而刘邦敏感,有心机,能忍受,能屈能伸,这是项羽缺乏的。项伯告密张良,刘邦对张良怀疑,“君安与项伯有旧?”但很快释然。刘邦在关键时刻会用人。赴宴,刘邦低三下气,陈述原委,求得项羽原谅。宴会上剑拔弩张,形势危急,但他安之若素,临危不乱。借口上厕所,设计逃离,化险为夷。鸿门宴虽然有惊无险,但刘邦和项羽之间隔阂越深,楚汉之争就此展开。
宴会上,项羽不杀刘邦,一方面这是项羽的个性,不做小人之事,给人留下话柄,一方面是虚荣心作祟,量刘邦没有多大能耐,敢与我相抗衡。盲目自大,轻敌,正是源于内心的骄纵狂妄。而不杀刘邦,也正是项羽的可敬可爱之处。
在广武涧刘项对峙时,项羽“要决一雌雄”,而刘邦拒绝了:“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一斗智,一斗力,这正是刘项的区别所在。刘邦善避其锋芒,打不过项羽就逃跑,但心中的信念始终没有丢失,那就是“我和你一定要战斗到底”。刘邦会用人,手下谋士众多。危急时,刘邦全靠手下人支招。鸿门宴是否赴宴,张良出谋划策。宴会危急时,樊哙闯帐,说了番有礼有节的话,替刘邦解围,语气不卑不亢,说得项羽无言以对。刘邦逃离时,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汉子,粗中有细。还是张良留下辞谢,为刘邦收拾残局。在刘邦身边,还有韩信、萧何、陈平、纪信等坚强后盾,最后打败项羽是必然。
项羽手下谋士——亚父范增,有政治远见,为项羽出谋划策,可是,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采取他的意见。后来,陈平用离间计,瓦解了项羽对范增的信任,使范增告老还乡途中殒命。
项羽勇有余,智不足。缺乏谋断,导致失败。在最后败局已定时,他执迷不悟,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六
司马迁笔下,项羽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男人。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其中也有情义的成分。垓下被围,他别虞姬时的儿女情长。在乌江渡口,他拒绝东渡,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有羞愧之心。他视死如归,临自刎时内心很平静,那是英雄本色!李清照写过《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项羽的英雄行为的赞美。唐人杜牧写过《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有对项羽的批评,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不得人、用人。
后世对项羽评价不一,但项羽的确称得上是历史上唯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