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路遥七十岁(随笔)
最早听说路遥,还是1983年初夏,收音机里播放他的《人生》。四年后,1988年夏,还是收音机,听到了他的《平凡的世界》。
到了1997年,在地摊上我终于买到了《平凡的世界》合卷本,字很小,还有如饭里苍蝇一样的别字,虽然盗版的,读起来仍如痴如醉,难以自拔。这以后,蝶恋花,找遍了路遥的小说来读。
2002年11月17日下午,那时我管着学校一摊子事,还兼了个初三的班主任。那天正好周会课,就在班里召开了主题班会,具体说是纪念路遥去世十周年主题班会。是的,十年了,白驹过隙,虽未谋面却依然思念绵绵。班会上,主要是学生说的。他们介绍了各自读路遥的体会,虽然话有长短,述说深浅不一,但情,和我一样,都是饱满的。不知他们什么时候就接触了路遥。那一阵子,他们都有不少路遥的书,版本不同,款式各异,但也使我眼花缭乱。繁重的课业负担,并没有抵消学生对路遥的热爱。最后,我读了我的一篇短文《猜想路遥》。这篇短文获《作文》杂志年度“文心杯”征文教师组二等奖。
今年9月,去延安匆匆又匆匆,到延安大学拜谒路遥墓的计划落空。幸运的是,路遇一位为我拍照的延安大学新生林飞燕,互加微信,且不断联系。小姑娘也是路遥的铁杆,她答应我,去路遥墓祭奠。这不,前几天,照片来了,她到学校的后山上,圆了她的同时也圆了我的拜谒路遥的梦。我知道,“象牛一样劳动,象土地一样奉献”是怎样的胸襟情怀,我忍不住埋怨,书是要写的,可你为什么就不管不顾,索头搭在肩上,牛一样劳作,土地一样奉献,把一切都抛到脑后,牺牲全部的个人生活,与文坛彻底隔绝,难与父母妻女共享天伦之乐,甚至不能在养父病危离世之时略尽孝道……长时间离群索居,以至于最爱你的妻子林达也远你而去,难道就是为了倾生命之全力完成《平凡的世界》?生活的极度艰苦,生命的过度损耗,真的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也阻挡不了你奋进的脚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伤痕文学过去了,反思文学正兴盛,他们正在寻根。意识流厉害,一口气一句话几十上百个字,连标点也没有,压根不叫人喘气。我不是对此有看法,但起码不喜欢。与你屁事,这是流行的,是时代潮流,你不喜欢又有何干?路遥受延安文艺史观影响较深,当然不是革委会头衔的影响,但于个人生活于人民文艺及其价值观关系密切,所以他坚守现实主义传统,一以贯之。在这个问题上,《平凡的世界》出来后,受到了“新”与“旧”观念的考验,“现实主义过时论”给了他很大的难看,受冷遇也是很自然的。但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接地气的作品总是给人以共鸣、以呼应,诚如柳青《创业史》,反映老百姓心声,而不象某些人只是“丰乳肥臀”,“蛙”声不断,也不像某些人挖空心思,心术不正在“软埋”。他们怎么知道劳动人民想着什么盼着什么,喜欢什么怨恨什么。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和全体劳动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劳动才有价值。孙少安、孙少平这样的文学艺术形象之所以打动人感染人,就在于普通劳动者的向上向善、自强不息,这就是劳动者的内在价值和尊严。
路遥说,六年来我只和这部作品对话,我哭,我笑,旁若无人。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中国的就是中国的,中国人就是中国人。在万花筒的世界面前,切不可迷失自己。中国人,在黄土地上,就是勤奋,就是执着,没有别的。这是我从路遥书中体味到的。所以我那篇《猜想路遥》,通篇一个主题盛赞路遥作为中国人的执着精神。
最近,路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路遥文学馆馆长厚夫先生说,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只要是奋斗者,他们就一定会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觉得这话有道理。
今年12月3日,是路遥诞辰七十周年纪念日,遂写下如是文字纪念之。
路遥不死,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