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清风】佛教是高度艺术化的道德教育(随笔)

精品 【清风】佛教是高度艺术化的道德教育(随笔)


作者:诸葛智叟 秀才,145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29发表时间:2019-12-18 11:15:34

【清风】佛教是高度艺术化的道德教育(随笔) 佛教是高度艺术化的道德教育
   现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每到一个城市的旅游景点,或是著名的风景区,都离不开参观拜谒寺庙、道观或是古老的祠堂,观后都会赞叹我们的先辈哲人是如何如何的伟大,中华文化是那样的博大精深,中国古老建筑是多么的灿烂辉煌,大好河山是那么的雄伟壮观,这都是自然而然的感叹,同时也是一种表象,但是大多数参观游览者都是看看热闹,开阔开阔眼界,对于其中更深刻的含义并没有多少人去追究,至于其中的寓意更是知者甚少,这就是俗话说的“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殊不知在参观拜谒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自觉不自觉的受到一场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有些还会举一反三地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教育。按照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及的教育有四种形式即启蒙时期的家庭教育,上学时期的学校教育,进入社会后的社会教育,还有各种文化形式的宗教教育,古代治国就是通过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来维系社会的安定和实现道德规范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宗教教育,有时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是有益的补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教就是高度艺术化的道德教育。”
   最近我阅读并聆听了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刘余莉讲解的《群书治要》三十六讲“佛教是高度艺术化的社会教育和因果教育。”深受启发,对于佛教义理和教义的领悟更加深刻了,改变了我以前单纯从宗教的角度去学习和思考佛学。
   刘余莉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后调任中央党校担任哲学部教授,曾获得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赴英、意、美、加、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讲学和研讨。2015-17年先后应邀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佛教和道教都是一种宗教,只有儒家学说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教育,可是后来大家把儒家的学说也列入儒教,放进到儒释道之中,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系列,并纳入宗教系统管辖,加上从西洋传播进来的基督教、天主教、以及伊斯兰教等。这让我对宗教有个更深刻的认识。一般说来,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属于社会意义上的特殊意识形态。按照刘教授的解读,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经过数千年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已经和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一样,深入民心,儒释道不仅成为传统的宗教,而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其文化现象的内涵,已经超出了宗教范畴,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知识和养分,已经成为有效的教育形式。
   还有一点必须提及的,佛教和道教、儒教一样把教主信奉为祖师爷,当做恩师去崇拜,就拿佛教的教主释迦摩尼与众信徒,他们是师生关系,他自己“讲经三百余回,说法四十九年”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大师,这和道教、儒教祖师爷们是一样的,道教的老子、太白金星、张天师到处讲学布道,也都是先师长者,儒教更是不用说,孔子弟子三千学富五车,孔子孟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信徒们自然而然地顶礼膜拜。而从西洋传来的基督教信徒们认为耶稣基督为神之圣子与救世主,是创造人类的,是教父,天主教信上帝,世间万物都是上帝所赐,人类也是上帝赐予的,教主与信徒是父子关系、主仆关系,因此一切要服从上帝,听从神的安排,朝圣便是天经地义的大事,甚至可以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更接近儒教道教,所以在我国儒释道三家能够成功的融合在一起,不仅被统治阶级所用,也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正因为这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就占有一席地位,那些佛庙寺院不仅是宗教信仰者顶礼膜拜的场所,是信徒们崇拜偶像的地方,更是一个有效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各种艺术化的方式和讲经说法,达到教化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育功能。刘余莉教授还画龙点睛的讲到在中国古代儒教治国,道教祭祀祖先,佛教承担教化百姓的社会教育功能。让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儒释道三教在承担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靠讲经说法等手段来实现,更多的是靠许多高超的艺术化的形象,通过特色建筑、偶像雕塑,启发人们的良知、思维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鞭笞丑恶和激起对邪恶的憎恨,达到惩恶扬善净化心灵的教育效果。刘教授从我国古代建筑和雕塑艺术与寺庙道观偶像刻画上,以及给人们的感观刺激和直观教育的特殊效果,指出了这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道德教育的所在。
   这首当其冲就是祠堂,曾经去过古镇周庄、乌镇,或是黄山西递宏村和皖南古村落的朋友们都知道,那一座座保存完好、做工考究的老式祠堂,还有那高高竖起的村落孝悌牌坊,功德牌坊,钦赐牌坊,都是在彰显当地大户人家的德行风范,张扬某姓人家列祖列宗的风采,让后人敬仰膜拜,试问对自己的先祖都没有敬畏之情的人,怎么指望他们会对身边的父母尽孝守终呢?正是这种百善孝为先的、潜移默化的实体教育,才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相袭的传统所在。
   第二就是孔庙,虽然先祖存续的孔庙不是很多,但是去过山东曲阜的朋友一定会知道,那里的孔庙、大成殿、考试院、讲学堂,无不让人敬畏三分,人们对孔老夫子的崇拜是由心而发,那种“万官阶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清高理念,支撑着数千年人们望子成龙的心态,让人们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孩子们能够榜上有名,宁可自己节食少穿,也要让孩子们有出头之日,于是万世师表、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成为数千年中国老百姓的不变信条,古往今来无变化,代代相传皆如此。这种根深蒂固的信念支撑了中华民族饱读诗书、励志向上的品格。
   第三就是各地都建有的城隍庙,城隍庙是供奉的十殿阎罗的庙宇,里面魑魅魍魉样样俱全,十八层地狱的种种酷刑,刻画深刻,针对不法分子、邪恶用心者,是一种警告,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的好教材,当孩子们看到这恐怖的画面,会记住一辈子也不去做坏事。这种栩栩如生邪恶形象是最深刻的反面教育,虽然是反面教育却能触及人的灵魂。难怪有人说,一座城隍庙抵上十万警察,可见其道德教育的效果非常明显。
   再从佛教偶像雕塑来看道德教育的高度艺术化,要从这些偶像雕塑表法含义去领会其中的教义。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寺庙道观遍及全国各地的,几乎无处不在,那个地方都有,而且寺庙道观大多建在山中林间,风景优美,区位得当,不是有句诗句叫“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吗?只要有山的地方,就会有寺庙道观。凡是与风景区沾上边的必有寺庙道观,而每座寺庙道观里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偶像雕塑,里面香火缭绕,那里寄托着善男信女们的心思:求财的、求学的、求婚的、求子的、求心安的、求消灾的,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于是就有人算命卜卦,抽芊解梦,化险消灾。这样一来寺庙道观往往会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这是最忌讳的称谓,而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应该体现“教”的含义,它应该是教化百姓的教育机构,而不能成为宣传封建迷信的场所。
   为了诠释佛教中雕塑偶像的教化作用彰显艺术性,刘教授从佛教寺院的建筑和设施的艺术特征来表达其教学教育的效果。她说:一座标准的禅宗寺庙,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当中必有一尊弥勒菩萨。一进殿门就会看到笑脸常开,捧着大肚皮的弥勒菩萨,首先让你喜笑颜开迎门愉悦,即使你带着情绪来,顿时化为乌有,牢骚也发不出来,因为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她风趣地说:“弥勒菩萨会用形象告诉你,要具备我这个条件,才够资格入佛门。”
   在天王殿里有四尊护法神,就是人们常说的东南西北四大天王,它有各自的表法含义。东方叫持国(保持、国家)天王,相当于负责任的国王,他手持琵琶,代表办事公道,弹奏弦律“中道”,既不紧(弹断)也不松(不成曲),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如出一辙。南方叫增长天王,相当于追求进步的意思,不仅仅把事情做好,而要与时俱进,我们不但德行要增长,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长,时刻要走在时代的前面,不仅跟着时代而是引领时代。他手持一把宝剑,代表日日新,是智慧之剑,“有快刀斩乱麻,智慧断烦恼”的意思。
   西方叫广目天王,是让你多看看,北方叫多闻天王,是让你多听听,就是告诉你要做到东、南天王那样就必须多看看、多听听。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通过读书、做学问,充实自己,成就自己,通过观光、考察、旅游,到处看看,再扬长避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实际行动护法。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蛇,预示世间万物变化多端,一定要看清楚才能从容应对;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把伞,表示要有所遮挡,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要想不受污染就需要善于遮挡。真的是如我前面说的“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呀,我看过许多天王殿,但从未想到这些,在现实社会中光有责任心还不够,还需要有智慧有能力,并且能多看看、多听听,才能耳聪目明,八面玲珑,应对自如!
   穿过天王殿,就来到大雄宝殿。这里通常供奉释迦牟尼佛,两边供奉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或者两边供奉两尊罗汉,即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都有代表“解”或是“知”的意思,而普贤菩萨代表“行愿”者,迦叶尊者是苦行第一,也是行者,这样一来“知”和“行”两者在这里汇合。再从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含义上看,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静的意思,两边是知行二者的辅佐,这两个重要方面在“大雄宝殿”就可以实现合一,成为佛教中精髓,这一表法含义对于理解佛教的义理和教义是十分有利。菩萨代表“修”佛代表“性”,而每一尊佛都代表性德的一部分,是本来就应该具备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分别供奉着四尊菩萨,这四尊菩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法含义。九华山供奉地藏菩萨,代表大地宝藏的意思,这里的大地是指心地,实现大团圆,无量慈悲、无量智慧、无量吉祥、无量福德。《地藏经》是初入佛门者必修的经书,有“孝经”之称,它从“孝亲尊师”出发,把佛陀教育视为“师道”、“孝道”开启心性的无量宝藏。
   普陀山供奉的是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所谓“大慈大悲”是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所谓“无缘大慈”是指慈悲之心要针对所有的人,甚至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也同样有慈悲之心。所谓“同体大悲”是指像关心自己的身体一样的去关心别人。这种平等慈悲的胸怀是观音菩萨有的广谱精神。
   五台山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代表的是“智慧”,指出佛教中有“慈悲多祸患,方便出下流”的说法,就是讲慈悲不能感情用事,缺乏理智,不讲智慧的慈悲往往也会出祸端。就像教育孩子,过于溺爱也会适得其反,起到相反的效果,就会出现“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也”的局面,这就是文殊菩萨教化人们要有智慧的对待世间万物。
   峨眉山供奉的是普贤菩萨。代表“行愿”。指出要脚踏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将自己的德行落实到每一天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这样就能做到知行合一。这四大菩萨的表法含义,代表了大乘圆满的佛法。所以我们要从地藏菩萨那里学会孝敬,从观音菩萨那里学会大慈大悲、从文殊菩萨那里学会智慧、从普贤菩萨那里学会大愿大行。所以供佛并不是把大把大把的银子去化缘布施就有功德,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代表的修行方法,做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文化人。
   刘教授还例举了苏东坡、白居易、梁启超等历代文人墨客对于佛教的理解和理论追求。例举清朝雍正皇帝《上谕》中指出的儒释道三家“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意思是说,儒释道三家教育的理念是建立在同一个根本之上的,并且都是教导人们要止恶修善,只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并不互相违背。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五常都是一致的。佛教在戒经中还特别要求弟子“不作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表达了佛教遵从所在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了其存在的根基。强调佛陀教育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随喜功德”,指出“财布施得富贵,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让众生远离畏怖恐惧)得健康长寿。”将因果教育和规律用于自身,不嫉妒他人的成就,懂得自己去修因。这些最基本的教义让佛教得以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代代相传。
  
  

共 49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佛教是高度艺术化的道德教育》这篇随笔给读者普及了一次佛教知识。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下博大精深的佛教知识。佛学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叫“正见”,意思是,你只有学会正确认知世界,才能有正确的行动。如果我们想要正确地理解佛学,也需要先有“正见”:把那些鸡汤、迷信的误读抛弃,从佛经的原典中,理解原始佛教的真义。作者介绍了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刘余莉老师关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相关的知识,读起来通俗易懂,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读者将无惧杂乱纷呈的万千佛典,找到佛学入门的最佳切入点,收获别人眼中神秘莫测的佛学,建立自己的佛学知识框架。比如:九华山供奉地藏菩萨,代表大地宝藏的意思,普陀山供奉的是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 五台山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代表的是“智慧”,峨眉山供奉的是普贤菩萨。代表“行愿”。祝愿这些最基本的教义让佛教得以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代代相传。学习欣赏作者这篇文章,推荐发表共赏。欢迎投稿{清风},期待精彩继续。【编辑:官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104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官平        2019-12-18 11:17:52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些佛教知识。给人们一些正能量。
官平
回复1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19-12-18 19:31:26
  是呀, 对佛教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不能当做迷信,而是一种教育。
2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9-12-18 17:00:55
  感谢赐稿,问候作者,期待精彩继续。
飞瀑流云
回复2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19-12-18 19:33:06
  这篇文章的信息量很大, 发不出来能够让更多的人正确对待佛教及其教义。
3 楼        文友:小鲤鱼的传说        2019-12-18 20:09:51
  感谢支持清风,祝笔丰冬安,期待你的更多精彩!
小鲤鱼的传说
回复3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20-01-20 17:28:29
  谢谢苑主到访留言加精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