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蛐蛐往事(散文)
一
昨晚睡得早,这几天一直电脑上坚持看完连续剧《延安颂》,红色教育,情节暖心,很受感动。只是觉得视觉有些疲劳,晚上不到十点便进入梦乡。早睡早醒的习惯依旧,今天凌晨四点便没了睡意,下榻的房间内外,漆黑寂静。除了隔壁房间偶尔发出睡客的呼噜声,便是隐隐约约听到窗外楼下传来阵阵蛐蛐的低吟长鸣。
平时并没有感觉蛐蛐的欢叫,今夜却十分的关注,平躺在摸黑的床上,眯缝着双眼,静听蛐蛐抑扬顿挫的美声,忽高忽低,音调起伏有韵,恰如吊嗓的歌者,独鸣,并非群歌。
蛐蛐声声,是从窗外什么地方传到六楼高的房间?楼下竹林丛中,还是院内高耸入云的古槐树上?只听其音,不见其形。音色优美,声声悦耳。此时的我,睡意全无,满脑子浮现出蛐蛐们的“音容笑貌”来。
蛐蛐,对我来说有一种熟悉而亲切之感,从小喜欢和接触蛐蛐,也算是故交重逢,有关蛐蛐的往事,也就随之浮现出来。
蛐蛐,学名蟋蟀,亦称促织,夜鸣虫,是一种古老的昆虫。体长几公分,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善于咬斗。后足发达,善常蹦跳。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出音调。雌虫则无发音功能。
蛐蛐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蛐蛐住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我喜欢蛐蛐的以静制动,蓄势待发,勇猛顽强,敢决胜负的武士风采,也喜欢蛐蛐敏捷的反应力和蹦跳自如的爆发力。这对我人生的历练也起到了启蒙和榜样的作用。我的这个联系,并非牵强附会,想想自己的身手,形意兼备,有的还真是蛐蛐给了启发。
二
小时候在乡下喜欢玩蛐蛐,这也是一段难忘的童趣。蛐蛐一般穴居生活,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常常夜出活动。捉蛐蛐的方式有两种,在夏季中秋,一是到户外的庄稼地、草丛中去捉,蛐蛐比较敏感,一有动静,瞬间蹦得没了影踪,所以,捉蛐蛐要悄没声息,猫腰缩臂,作螳螂捕蛇状,发现蛐蛐要行动迅速,方可成功。
再就是乡下储存红薯的地窖,圆形状,直径一米见长,深三五米不等,里面大都穴居着数量不少的蛐蛐。一般打开窖盖,潜身进入窖内,可顺手捉之。
捉住蛐蛐一般编制小巧细密的枝条笼养之,喂养菜叶即可。有时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显摆抓获的蛐蛐,往往用丝线将蛐蛐一只后脚拴紧,手牵丝线,任蛐蛐在地上胡乱蹦跳。由于蛐蛐好斗的脾性,伙伴们把各自的蛐蛐聚在一块,围观蛐蛐们伸着长长的触须,曲腿弓腰,虎视眈眈,上蹿下跳的打斗。
小时候胡同里的几个发小,吉平,小明和立国,年龄最小的是小明。我们除了一块打草拾柴,最喜欢玩的娱乐就是斗蛐蛐了,那时的斗蛐蛐没有什么章法,有时是在平整的院子里,有时在晒粮食的平屋上。记得有一次我们各自带着笼养的蛐蛐,在初秋的阳光充足的上午,在吉平家的光洁的院子里摆开了阵势,发小中最会玩的算是吉平了,他的蛐蛐也最强势,小明最爱惜自己的蛐蛐,甚至当做宝贝,但蛐蛐个小且显弱势。我们各自用细线栓住自己蛐蛐的一根腿,放出笼来,经过一阵“混战”,吉平首胜,其次立国,我与小明落后齐名。可是正在准备蓄势再战时,“悲剧”发生了。小明事先摆阵的蛐蛐,被突然而至的不速之客,吉平家的大公鸡伸首啄而逃之,等追上大公鸡时,蛐蛐已进了公鸡的肚里。这让小明嚎啕大哭意外壮烈的宝贝。小明找吉平索赔,吉平倒也大方,答应两天后,捉到蛐蛐后归还小明。吉平并未不食言,将捉住的一个体态柔弱的母蛐蛐送给了小明。几十年过去了,当曾经的发小见面谈起鸡食蛐蛐的惊险一幕时,还唏嘘不已呢。
上小学二年级时,秋季开学从外地转学来一个叫勇的同学,父亲驻村公安特派员,母亲随迁来本村供销社当售货员,一家临时定居在村子里。我俩是同桌,不到一周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经常来我家一起做作业,我也时常去勇家。去他家最喜欢的是把成摞的小人书和家里的相册让我看,当看到他父亲英武的戴大檐帽的照片时,真是羡慕死了,也促使我立志长大了当公安抓坏蛋的美好理想。勇去我家会尽情的欣赏和挑逗我饲养的长毛兔,然而更让勇感兴趣的则是我笼养的蛐蛐。勇说他第一次见到蛐蛐就喜欢上了,我说放学后带你去河边捉。其中,发小中的吉平也是同班,这样我们经常一块去捉蛐蛐,斗蛐蛐,从此勇也成了玩蛐蛐的“行家”。也许,我们的友谊不是建立在课堂上,而是来自于蛐蛐做的“红娘”了。多年后,我真的从事了公安工作,而勇却是求学从军,部队转业后也到了公安机关工作,而且我们在同一座城市,既是曾经的同学,现在又成了最要好的同事。每当谈起蛐蛐的经历,我和勇总是感慨万千,回想斗蛐蛐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但这已成几十年前的美好回忆了。
三
斗蟋蟀,民间搏戏之一,是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要说玩蛐蛐最知名的地方,应该是距离老家以南六十华里开外的宁阳。宁阳是举世闻名的斗蛐蛐的发源地之一。泰山脚下,汶河之滨,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宁阳蛐蛐,得天时地利之元气,食诸虫五谷之丰足,斗蛐蛐场上,宁阳蛐蛐可谓,高手如林,名蛐辈出。
那年我在大汶口派出所任职期间,我的同事光,就是土生土长的宁阳人,谈起蛐蛐的故事,可为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一年仲秋,光邀我去宁阳老家做客,顺便去宁阳最大的蟋蟀市场,泗店。正好赶上为期10天的斗蟋蟀比赛,来自不同地区的斗蟋蟀高手齐聚宁阳泗店。光对这里的蟋蟀品种了如指掌,他说,泗店比较出名的有正青,青虫类;黄笃,异虫类;粟壳紫,紫虫类;柏叶青麻,青虫类;柏叶青麻,青虫类等。首当其冲的是正青,头形如珍珠白麻顶线,青项反搭青金翅,腿洒靛青斑,象白牙,百战百胜,是帅才。其次是黄笃,淡琥珀头,淡黄斗线,蓝项隐朱砂,阔翅齐蛉门,红牙向里扣,夹住来虫别想走。
方圆十里的“斗场”,人山人海。这里的斗场都井然有序,我和光来到一最佳观望处,主持人居间,比赛双方是两个中年男子,脖子上挂着比赛标志的胸牌,手中各拿一根金黄色的“斗棒”。斗蛐蛐开始了,双方必须鸦雀无声,周围的人也都屏住呼吸了。一个细细的铁丝笼子,上面是敞口,笼子头上挂着蛐蛐的威名,一个是“坐地虎”,另一个是“滚山豹”。一看这两个“大力士”的名字,就知道是老江湖了。光说,坐地虎是地道的正青,而滚山豹也是有名的粟壳紫,头色深紫映红,淡红斗线铁皮项,紫金翅,六爪斑斑,黄板钳阔厚,重夹常取胜。主持将笼子中间的挡板一抽,一场恶战就这样开场了。
坐地虎以静制动,滚山豹先发制敌,跳窜到坐地虎一侧,举目怒视,长须抖动,这是宣战。滚山豹突然转身,直扑坐地虎,坐地虎见情形不妙,头下垂,躲过了滚山豹的偷袭。双方一招一式,看出来是“久经沙场”的武林高手,弹跳,猛扑,蹲卧,脚蹬,须伸,口交....,在我眼前仿佛如利剑,似闪电,刀光剑影,招招制敌,十几个回合下来不分上下,最后还是坐地虎虚晃转身回扑,咬住了滚山豹,滚山豹发出了唧唧的哀鸣声。怨不得光说正青坐地虎是个百战百胜的帅才。
格斗是三局二胜制。裁判用手中的指挥棒分开了双方,插上挡板,记录了赛况,双方签字认可结果。双方主人重整旗鼓,两位“大力士”稍事休息重返擂台。我替滚山豹捏着一把汗,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滚山豹似乎太急于求胜,往往会乱了阵法,“二战”开始。滚山豹依然取第一局的战法,可坐地虎还没有等它转身并排,就趁机跃起,死死地咬住了滚山豹,屁股都翘到了半空,用尽万钧之力,根本不让滚山豹有喘息之机。我还没有看得过瘾,第二战局已鸣锣收兵。
坐地虎已稳操胜券。第三局看出来滚山豹与主人都有些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失意感,但还是硬打精神“出征”。经过几个汇合后,坐地虎直追过去,咬住了滚山豹的屁股,滚山豹转头想来缠咬,可坐地虎采取拖拉的战法,不给滚山豹可乘之机。后退过程中,一个停顿,将那坐地虎撂过了头顶,仰面朝天,迅疾扑上,死咬脖颈。
一场“虎豹”争霸赛,就这样毫无悬念的以坐地虎三战三捷草草收场。光看着我,似乎很为正青坐地虎感到骄傲。
2009年,宁阳“斗蛐蛐”被收录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建立宁阳斗蛐蛐陈列馆,将有代表性的宁阳斗蛐蛐收集起来,供养蛐蛐人研究和群众观赏。宁阳蛐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也是家乡的一份自豪和骄傲吧。
四
蛐蛐的勇猛敏锐以及其弹跳功力,似乎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未来。我从小喜欢运动,从小学到中学,比较喜欢体育运动,较为擅长的是短跑接力赛,长跑,双跳。这些项目既要有耐力又要有一定的爆发力,在历次的比赛中都取得了佳绩。由于常年的体育积累和锻炼,考入公安院校后,在军体课上,擒拿格斗方面的成绩也一直保持优秀,以至于参加工作后,比较过硬的身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在案件的侦破追逃上,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
远在千里之外都城的我,又能在金秋送爽的柔和之夜,听到了蛐蛐的鸣叫。我仿佛又回到了家乡的田野河边,与发小捉捉蛐斗蛐的少年时光。仿佛又看到了坐地虎滚山豹的争霸赛。
窗外的蛐蛐一阵阵的“曲曲曲!吱吱吱!”,似乎是在呼唤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别忘了曾经的美好,别忘了斗蛐蛐的快乐,别忘了蛐蛐带给你的勇猛果敢和不可战胜的执着。
天未明,我依然沉浸在蛐蛐声声的甜蜜回忆之中。
二0一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初稿于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