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黄陵的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黄陵的记忆(散文)


作者:王国平 童生,890.2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81发表时间:2019-12-19 14:16:53
摘要:站在这桥山脚下神圣的地方,会让你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始终在触及着你的灵魂,让你心情不能平静,在远古时期,古人就有了“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祭祀文化,并融入了每个华夏民族成员的灵魂深处,成为一种精神的依托。 你可以去环视世界众多民族发展的历史,我们民族的文明几千年来,虽多次历经外部文化的侵袭,之所以能够存在和绵延,并一枝独秀,这与黄帝时期形成的祭祀理念息息相关,这一独有的理念蕴含了历代子孙的情怀,寄托了对缔造华夏民族贡献先祖的缅怀,不会割舍中断,已与华夏儿女的思想枝蔓相连、密不可分,成为了民族的灵魂。如果说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落后于世界的脚步,那么丧失这一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数典忘祖的消亡。


   一、美丽的小城
   如果你想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源头,一生绝对不可错过一个地方,那就是黄陵,一个蕴含悠久文化的历史古城。来到这里,她会给你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不一样的归宿。
   黄陵小城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地带,因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而得名,被称为“天下第一陵”,在全世界华人心中有着神圣不可替代的地位。她依山傍水,坐落于山间盆地之中,群山环绕,有一条清清的小河绕城而过,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二、桥山脚下的广场
   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首先就会被吸引到巍巍的桥山脚下,这里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广场,地面呈鱼鳞状,是由众多百斤重的河卵石铺砌,状似仰韶文化陶器上的鱼纹图案,象征着民族五千年的漫长历史。
   走在那高低不平的广场之上,去细数着那一块块圆石,瞬间,一股敬畏之心就会由然而生,你的脚下是一块历经沧桑的土地,心中的圣地,生命的源头,值得你去魂牵梦绕的地方。
   广场紧连着一个不大的湖泊,湖水碧绿碧绿,清澈如镜,倒映出不远处的幽幽群山,宛如一块无瑕的翡翠,斑驳迷离。在秋风的爱抚下,荡起层层漪涟,小桥流水,景色奇秀,呈现出一派江南风光。
   湖上有一座石桥连接南北两岸,桥面石柱上高高悬挂着两排红彤彤的灯笼,像一把把燃烧的火炬,衬托着桥的美丽。走过石桥,面前陡然升起九十五个台级,含九五之尊之意,“九”在国人心中数字为最大,而“五”也是五行中最大的数字,象征这里是至高无上的地方。
   登上台阶就来到了轩辕庙。迎面的庙门采用仿汉建筑,凝重壮观。门额上”轩辕庙”三个大字,游云惊龙,苍劲有力。大门两边有一幅巨大对联,书写着:“人文初祖功德辉煌冠盖群伦泽后世,炎黄子孙团结自强雄振华夏慰先灵”,歌颂着黄帝的功德,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的激情。
   走进庙门,你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幽的境界,没有高声喧哗,显得庄严肃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柏树的清香,沁人心扉。会看到一颗高大的古柏矗立在你的面前,雄伟苍劲,仿佛一位伟人立于天地之间,那就是传说中的黄帝手植柏,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虽历经了五千的风雨沧桑,依然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使这里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再往前行,就是人文初祖殿。在殿的右前方,生长着一颗奇特的柏树,周身上下,斑痕密布,似有断钉镶在其内,这就是著名的“挂甲柏”。相传,汉武帝在这里祭奠祖先时,卸下身上的盔甲,挂在这棵树上,从此树身就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也成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穿过庙院,前面就是宽阔的祭祀广场。你会看到广场前沿的三出阙,古朴典雅,东西两边摆放着九鼎八簋,这是最高祭祀礼仪的摆放规格,彰示这里是天子般的祭祀场所。
   相传大禹分天下九州之时,集天下之铜制作了代表九州的九鼎。从此,九鼎成为了我们民族至尊的神器,象征着王权的尊严,象征着国家的权力。
   关于鼎的故事,历史上有许多记载,特别著名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陈兵于周的首都洛邑之郊。大臣王孙满奉周天子定王之命前往劳军。楚王就问起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代周。王孙满答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感到无趣,黯然退兵而去。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问鼎”的来历。
   这两年特别火的一部电视剧《芈月传》,也再现了一段和鼎相关的历史。当时,秦武王带兵来到洛邑,直接进入周的太庙明堂,当看见九鼎中的“雍”字鼎时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周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秦武王逞强好胜,尽平生之力,将鼎抬离地半尺,力尽失手,正好砸在武王右足上,血流不止,气绝而亡,芈月的儿子登上了王位,这才有了后来芈月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
   九鼎在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知所终,成为历史之谜。但鼎被作为国家神器的地位得到了确立和传承。
   你走过祭祀广场,就来到了祭祀大殿,整个建筑在桥山翠柏的衬托下,显得气势恢弘,庄严绚丽。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祭祀祖先的场所。大殿四周每边由九根园形石柱支撑,屋顶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可以照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神圣庄严。一尊黄帝石刻巨像屹立在其中,预示着黄帝的神灵承天接地,天地想通的神圣地位。整个大殿取“天圆地方”之意,象征着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
   三、祭祀的由来
   在这里,你会通过导游的介绍,了解到每年的清明时节,在这祭祀广场,都会在这里举行重大的祭祀仪式。已成为弘扬“孝道”、“敬重祖先”,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的一次文化盛宴;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体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一项重大活动。2006年黄帝陵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神圣的地方,也会唤起你的深思,去追寻我们民族文化的来源。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就来源于传承,来源于祭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古代的祭祖仪式中,都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从中产生了最初的礼仪,而在礼仪中又衍生出道德行为规范,构成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一直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灿烂和发展。
   你也会了解到,我们民族最初祭祀祖先的形成,源于父系社会,是从对天和自然的崇拜中分离出来。当母系社会进化到一夫一妻家庭生活后,就产生了家族的概念,古人开始思考家族的来源,开始追逐自己世系的由来,并认为祖先的灵魂可以庇护氏族的每一个成员,从而就有了祖先崇拜和祭祀的形成。
   四、祭祀文化的传承
   站在这桥山脚下神圣的地方,会让你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始终在触及着你的灵魂,让你心情不能平静,在远古时期,古人就有了“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祭祀文化,并融入了每个华夏民族成员的灵魂深处,成为一种精神的依托。
   你可以去环视世界众多民族发展的历史,我们民族的文明几千年来,虽多次历经外部文化的侵袭,之所以能够存在和绵延,并一枝独秀,这与黄帝时期形成的祭祀理念息息相关,这一独有的理念蕴含了历代子孙的情怀,寄托了对缔造华夏民族贡献先祖的缅怀,不会割舍中断,已与华夏儿女的思想枝蔓相连、密不可分,成为了民族的灵魂。如果说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落后于世界的脚步,那么丧失这一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数典忘祖的消亡。
   五、祭祀文化的作用
   这次旅游,必将成为你一次难忘的旅行,会让你更多了解到我们民族文化中更深层次的光辉。那祭祀礼仪的规范,直接影响着一代一代华夏民族子孙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祭祀仪式上,子孙把最美的歌舞奉献给祖先,也促生了大漠收残阳的凋零,明月醉荷花的柔情。那大江东去的豪迈,那高山流水的高雅璀璨,都是祭祀文化演变发展的结果,使东方文明一直光彩照人,闪耀在这片神圣的大地上。
   在远古,华夏民族居住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交通不便,造成了各地文化呈多元性发展的格局,形成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生活习惯。千百年来,之所以没有分散,就是在拥有共同祖先的信仰下,有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认同信念,才把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很强的关系纽带,凝聚了民族的团结,强化了炎黄子孙的同胞之情,使每个人的心灵有了归宿感,从而形成了国人的凝聚情结和向心力。
   如果祭祀文化得不到传承,就会割断民族的血脉,我们的民族就会从一个全世界唯一悠久的文明,变成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人们将会迷失自我,从而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六、悠久的文明
   从祭祀广场出来,当你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山上走去,会看到满山全是柏树,一棵树一个绿浪,层层叠叠向山巅卷去,让眼前的桥山更加郁郁葱葱。那一棵棵古柏高傲地屹立在这茫茫的山间,沐浴了多少日落月出的风雨沧桑。那苍翠的生命,在贫瘠的土地上是那么的执着和顽强,心中就会放开你飞翔的翅膀,去追思我们民族的由来。
   在黄帝时代,中华大地进人了邦国时代,各地文明多彩而丰富,异彩纷争。当时的社会正发生着急剧的大变革,群雄并起的邦国时代开始向融合时代跨进。
   以始祖黄帝为代表的华夏民族迅速崛起,融合了各个邦国的文明,兼容了各城邦的发明创造,吸纳了各地的先进文化,发明创造像井喷式的爆发,华夏大地进入了历史中第一次繁荣的时代。
   如果波澜壮阔的邦国时代是满天星斗的话,在黄帝时代已经转化为明月星稀,一轮东方明月冉冉升起,使他周边的星斗变得暗淡,华夏文明从多元无序,走向了多元一体,呈现了以华夏文明为依托,以仰韶文化为代表,覆盖广大区域的新时代。
   七、黄帝思想
   在这里,你也会去思考是什么思想凝聚成了我们民族的灵魂。阅读古今,从黄帝和广成子的问道之中,就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后来成为道家思想的根本,一直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影响着我们民族前行的脚步。
   在汉初推行的治国之道“黄老之学”,也是黄帝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张“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对汉初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造了“文景之治”的社会繁荣,促进了社会进步。
   其实我们民族的根基文化,就是一部道德的文化。黄帝就是中华民族道文化的缔造者和开创者,在道教中,黄帝又推崇为一位炼丹修道的仙界教主。后来,黄帝的思想被战国时期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家“各取所需”广泛运用,创立了《黄帝四经》、《易经》、《老子》、《论语》、《庄子》等诸子百家学说,从而形成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局面。黄帝文化就是国学之源,是道学之根、百家之祖,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
   黄帝文化是最接近自然真理的文化,继承了远古历代先哲的思想,吸收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思想,吸收了伏羲的一阴一阳的八卦思想,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深厚的基础。才使我们民族文化始终没有被任何外来文化吞噬,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满勃勃生机。
   黄帝文化不是依赖宗教信仰,而是通过道德表述,从而达到一种修真的最高境界,是感天知地,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天地相通的真理,指导了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追源溯祖,就会使历代民族子孙的心灵、身心,始终融入这文化之中。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黄帝祭祀文化传承的影响下,我们民族在信仰中始终保持祖先崇拜的观念,总是认为本氏族、本家族的祖灵是保佑庇护子孙后代灵魂的一种神秘力量。所以在几千年来,家家有祭奠,族族有家庙,宗祠,国家有祭祀,这种缅怀始祖功德,寻根拜祖的的思想,使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代代相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有着鬼灵观念、祖灵观念、神灵观念,这三种观念的结合,使得祖先信仰和图腾信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与各种自然崇拜产生着各种联系,相信不但人有灵魂,万物都有灵魂,皆可成为神灵,这就是我们东方民族的信念。
   黄帝确立的大一统思想,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夜里,并代代相传,一直影响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壮大。回顾历史,每当战乱频仍,天下大乱,国家分裂,仿佛受一条亘古不变自然法则在左右,每一次分裂都被视为不正常的暂时现象,很快就会重新得到统一。《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是对我们民族性格的概括。
   八、心中的圣地
   当你登上桥山之巅,在葱郁的柏树林中,有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不远处有一高高耸立的高台,那就是“汉武仙台”,是汉武帝所建。西汉时期,刘彻带领18万大军,巡视朔方,返回时,在桥山祭祀了黄帝,因自己也想成仙,就命令士兵,一夜之间在黄帝陵对面修起了一座九转祈仙台。在山巅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石碑后面就是华人魂牵梦绕的黄帝陵寝。
   在黄帝陵前,你会从历史的穿越中,体会到先祖初创时期,带领部族在这一带迁徙往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胼胝辛劳以创民族的艰辛。
   在世界文明历史中,世界四大文明中,先后三大文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我们从黄帝以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化中断,唯一没有消亡的民族,而且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这是因为祖先所创立的文化是永恒的,精神是永恒的,祭祀文化延续是永恒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可以告慰祖先,虽然在近代百年历史激烈竞争中,有过日渐式微,经历了从强盛到短暂的衰落。现在我们在黄帝的庇护下,又重新回归到了一个自信的时代,正在实现着民族的又一次辉煌。这桥山之巅发出的历史光辉一直闪耀在东方大地,像不灭的恒星永恒而光芒,凝聚着民族的合力,在激励着我们前行。
   2019年12月12日

共 50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被称为炎黄子孙,说起来黄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地位之重要又非他人所能比。作者的这篇文字乃是游黄陵之所记,作者先简写黄陵小城之秀丽,再桥山脚下广场之状貌,进而道祭祀文化,再讲黄帝思想,最后写对黄帝陵之敬畏。依行程落笔,就一路所见,或引传说,或摘典故,让笔下所状之物饱满翔实,充满历史感与文化感,并带有满满的自豪与敬仰。读完此文,会被作者的这种引黄帝文化为这自豪的豪情所感染,更伟业我们有如此悠久的文化而自豪,关键是这份自豪与景仰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傲的,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自豪,所以,本文的大气与浩然大有惊雷滚滚之势,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19-12-19 14:54:31
  本文写得好有气度。
2 楼        文友:王国平        2019-12-19 19:41:52
  谢谢延老师,祝你开心快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